帳號:guest(18.227.114.12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黃秀卿
作者(英):Huang, Hsiu-Ching
論文名稱(中):自媒體旅遊展演與設計
論文名稱(英):Travel performance and design of the We media.
指導教授(中):黃新生
陳儒修
指導教授(英):Hunag, Xin-Sheng
Chen, Ru-Shou
口試委員:曾國峰
關尚仁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自媒體展演轉向劇場理論旅遊展演展演設計
英文關鍵詞:We MediaPerformance TurnDramaturgical TheoryTravel PerformancPerformance Design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000197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0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有一群專業的自媒體展演者,其旅遊作品與貼文紀錄特別精彩,在此稱他們為「自媒體旅遊展演者」,其線上展演貼文經過事前規劃、設計、編排,擁有比常人更純熟的拍攝技巧、文案編撰能力、貼文組織架構能力甚至擁有號召力,他們擁有一群粉絲,透過旅遊展演與共同喜好集結的粉絲群。這些展演者的線上展演方式,有別於一般社群使用者隨意的自拍上傳。人人都會自拍與打卡,而這些自媒體旅遊展演研究對象,其展演前台與後台時常經過「設計」並精心打造,非一般常人能快速取代,有其研究意義與價值。

本研究將依據Goffman「劇場理論」與Urry「展演轉向」要素,分析《小虎食夢網》、《劉士銘-赤子之心闖世界》、《翹鬍子旅行團》、《KK旅世界 K's journey》等4個粉絲團之旅遊貼文;且訪問了「小虎」、「六肆零」、「Jessie」、「KK」,等4位自媒體旅遊展演者。針對其旅遊貼文進行文本分析,探索這些貼文中有哪些展演類型與旅遊議題;並對展演者做一對一深度訪談,瞭解對方做了哪些事前功課、後台準備工作、以及展演後帶來哪些效益,如何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模式。

研究發現,旅遊展演事前準備、內容設計、展演者專長與喜好,與展演品質及展演效果息息相關,且旅遊展演能帶來多重效益,並從旅遊展演者未來計劃中,洞察未來展演趨勢。
A group of We media performers are famous for posting their travelogues on line. This study calls them “We media travel performers.” By detailing, planning, designing and editing their travelogues, they draw attention from fans with the same likeness. Their online performance is different from selfies posted by casual users like you and me. In the world of selfies and check-ins, these “We media travel performers” wisely manage their online stages by skillful photos, well-written travelogues, and beautiful video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ir front stages and back stages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their online travelogues become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among fans.

This study will apply Ervin Goffman’s dramaturgical theory of the self and society and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turn” by John Urry to analyze four online travelogues and interview four “We media travel performers” behind them. By employing clos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ir postings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y prepare phots, videos, articles before posting, and what they gain from those travelogues. At the end, it wishes to present their successful business models for other people to follow.

This study finds that pre-planning, content design, expertise of “We media travel performers”, as well as quality of their postings are all crucial to produce excellent online travelogues. Multiple benefits from their online travel performances are also reasons for them to continue working in this field and to let us perceiv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travel performance.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背景 7
第三節、研究問題與目的 13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15
第五節、自媒體名詞釋義 17

第二章、相關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劇場理論 19
第二節、展演轉向 25
第三節、觀光展演與自媒體旅遊相關文獻探討 37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設計 44
第一節、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研究方法 46
第三節、研究設計與執行 48

第四章、研究資料分析與發現 75
第一節、旅遊展演者之展演動機 75
第二節、旅遊展演內容設計之重要性 78
第三節、展演轉向之體現 98
第四節、從網海中脫穎而出的旅遊展演術 106
第五節、旅遊展演能帶來多重效益 110
第六節、旅遊展者未來計劃與建議 118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研究發現 121
第二節、研究貢獻 128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0
表目錄
圖目錄
一、書籍:
George Ritzer原著。楊淑嬌(譯)(2003)。《當代社會學理論精簡本》。臺北:巨流圖書。

Goffman, E原著。徐江敏、李姚軍(譯)(201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59)。

John Urry, Jonas Larsen原著。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The Tourist Gaze 3.0)。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1)。

John Urry原著。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2)。

M.Lichtman原著。江吟梓、蘇文賢(合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A user’s Guide)。臺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6)。

高宣揚 (1998)。《當代社會學理論》。臺北:五南。

許殷宏(2006)。《Erving Goffman:當代戲劇理論的思想巨擘。載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頁 205-233)。臺北:高等教育。

許景泰(2015)。《你就是媒體:打造個人自媒體與企業社群經營成功術》。臺北:三采文化。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紅葉文化。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原作者: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

黃新生(1987)。《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二、期刊:
王宜燕(2012)。《閱聽人研究實踐轉向理論初探》。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三期一般論文。

吳佳玲(2009)。《咖啡連鎖店消費者知覺之消費體驗研究》。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8,237-256。

芮必峰(2004)。〈人際傳播 :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4),64-70。

胡幼慧、姚美華(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廖如宣(2014)。《凝視臺灣,邂逅愛情:從微電影敘事方式看旅遊意象的媒體再現》。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魏慧美、陳翊偉、吳和堂(2013)。〈國小導師與家長互動方式之研究—Goffman 的戲劇理論取向〉,《高師大學報》第 34 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頁 57-81。

三、論文:
吳筱玫(2016)。《網上行走:Facebook 使用者之打卡戰術與地標實踐》。新聞學研究第一二六期研究論文。

杜瑋婷(2014)。《運用臉書進行旅遊資訊分享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依玫 (2016)。《旅行者凝視下的旅遊地方意象與自我認同之機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學位論文。

張玉珮(2005)。《從媒體影像關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八十二期專題。

許純敏(2016)。《探討社群網站使用者之使用意圖及其對旅遊意願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沛庭(2012)。《Facebook社群使用者旅遊動機、旅遊型態、旅遊涉入與旅遊效益關係模式之研究-以國民旅遊為例》。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丹莉(2012)。《影響旅遊性社群網站使用意向因素之研究-以臉書旅遊粉絲專頁為例》。臺灣師範大學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臧國仁、蔡琰(2011)。《旅行敘事與生命故事:傳播研究取徑之芻議 》。新聞學研究第一○九期一般論文。

鄭為元(1992)。《日常生活戲劇觀的評論家:高夫曼》。載於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思想家(頁 26-55)。臺北:正中。

謝孟瑾(2016)。《自媒體時代下台灣年輕讀者眼中之城市意象-以Instagram照片中的上海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四、報章雜誌:
齊佑誠(民108年6月8日)。【蘋中人】水電工逆襲 吃出一片天 小虎蕭嘉麟。蘋果日報,A11版。

五、網站:
日盛投顧(2018年8月6日)。〈2018電子商務市場年中展望〉,《ETF投資理財網》。取自https://www.etf168.com.tw/Article/Article?articleID=375

陳宥伩(2012年4月10日)。〈你打卡了嗎? —行動社群行銷2大應用法則〉,《myMKC管理知識中心》。取自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1336

愛范兒(2018年1月31日)。〈全球網友總數突破 40 億,猜有多少人天天玩手機?〉,《TechNews科技新報》。取自https://technews.tw/2018/01/31/worlds-internet-users-pass-the-4-billion-mark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