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0.158.5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謝佳瀅
作者(英):Hsieh, Chia-Ying
論文名稱(中):清代小說教亂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英):The Study on the Writing of Religious Rebellion in Novels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中):高桂惠
指導教授(英):Kao, Kui-Hui
口試委員:劉瓊云
康韻梅
李志宏
楊明璋
口試委員(外文):Liu, Chong-Yun
Kan, Yun-Mei
Li, Chi-Hung
Yang, Ming-Chia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5
中文關鍵詞:小說教亂書寫民間教派政教關係幫會團練
英文關鍵詞:Rebellion writing in novelsFolk sects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tateGangsLocal militia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101390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3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歷來研究清代小說教亂書寫多圍繞在不同民間教派的小說特色,討論民間教派在小說中如何被呈現。而本論文則在前人研究之上,結合官方史料、民間紀載、教派內部文獻、文人筆記與野史等材料,思考描寫明清民間教亂的小說敘事何以在清代紛呈而出,並以「文化生產」、「小說類型學」和「敘事學」為研究方法,討論清代小說教亂書寫中的共性與殊性,藉由「清代小說教亂書寫」可見作為跨類型小說的教亂書寫在清代不同時期、不同/同一作者的創作之下,反映出共同的價值觀與歷史意識;而「敘事學」的研究方法則可討論清代小說教亂書寫之間的相互關係,不論是描寫同樣或不同的民間教亂題材,都可見個別小說教亂書寫的特色。
  本論文將主要分為四章,第二章討論「清代出版文化與小說教亂書寫的蓬勃」,分別從小說序跋與評點探討清代出版文化的變化,如何影響小說作者的創作心態與目的,而從其交遊圈所輻射的序跋與評點者、出版商;又如何在清代小說禁毀令的文網下,隱微地呈現出共同的意識形態與各異的呈現手法特色。第三章則是「民間教派、幫會人物形象的解構與重構」,討論民間教派、幫會人物形象的重疊性與相似性之意義,並指出其顛覆與游離的形象意涵。第四章是「多重的政教辯證關係」,在政教關係的變化之下,討論人物形象如何影響小說中敘述的政教關係,而政教合作與衝突的敘事意義為何?第五章則討論「多元的政教戰爭模式與情感論述」,政教關係影響了政教戰爭的模式,小說教亂書寫中出現的情感論述,可做為官方觀點的參照,並挖掘情感論述的不同面貌如何呈現作者的歷史意識。從上述議題可見清代同一/不同作者與不同時期的小說教亂書寫,既有共同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也有多元化的敘事特色及其意義,故研究清代小說教亂書寫對於重新理解清代小說史有其重要性。
Historically, studies on the writing of religious chaos in Qing Dynasty novels have focused on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lk sects and discussing how folk sects are presented in novels. And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combined with official historical materials, folk chronicles, internal sect literature, literati notes, and unofficial history, to consider why novel narratives describing the civil rebell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merged in the Qing Dynasty. “Cultural production”, “fiction typology” and “narratology” are the research methods to discuss the commonalities and specialities in the narratives of the Qing Dynasty novels. By constructing the “Qing Dynasty novels narrative group”, it can be seen as a cross-genre. The narratives of the novels and chaos in the Qing Dynasty reflect common values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creation of different/same author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narratology” can be discusse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arratives of religious rebellion in the novels of Qing Dynasty, no matter they describe the same or different themes of civil rebell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ves of individual religious rebellions can be seen in individual novels.
Thi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Qing Dynasty Publishing Culture: Prefaces, Postscripts, Criticisms, and Images”. From the prefaces, postscripts, comments, and images of novels, the changes in the publishing 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are discussed and how they affect the creation of authors, writing mentality and purpose, as well as the prefaces, postscripts, critics, and publishers radiated from the circle of friends. How to subtly present a common ideology and different presentation methods under the literary network of the prohibition of novel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Folk Sects and Gangs”, discussing the meaning of the overlap and similarity of the characters of folk sects and gangs, and pointed out the image meaning of their subversion and separ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multipl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Under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it discusses how the character image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described in the novel.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to narrate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Chapter five discusses “multiple modes of war between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nd emotional discour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has influenced the mode of war between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The emotional discourses in the narrative of religious rebellion of novel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official viewpoints and explore different aspects of emotional discourse. And how to show the author’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above issues, we can see that the narratives in novels of same/ different authors, and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Qing Dynasty have not only common ideology and values, but also diversified narrative features and meanings. Therefore, studying the writing of novels in Qing Dynasty is important for re-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novels in Qing Dynasty.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一、明清民間教亂與幫會組織的關係 1
二、「清代小說教亂書寫」之義界及其相互關係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7
一、清代小說教亂書寫文本研究 7
二、清代歷史和文化語境研究:以民間教派、幫會與團練為焦點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7
一、研究範圍 17
二、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清代出版文化與小說教亂書寫的蓬勃 21
第一節 清中葉以前的書坊:小說的傳統流播管道 22
一、作者及其交遊圈的遺民心態:小說在文人圈內部的流播 23
二、鼓吹忠孝節義:官方支持與禁毀的出版政策 27
三、士不遇之隱喻 29
第二節 清中葉後書局的興起:小說出版的新管道 30
一、上海租界與洋商的支持:小說的快速出版與再版 31
二、北京與廣州:迎合與挑戰政府的出版禁令 34
第三節 晚清報刊雜誌連載與單行本:小說的時事性與快速出版 35
一、《申報》、《點石齋畫報》與《繡像小說》:小說作者與雜誌社、報館的合作 36
二、《杭州白話報》與艮廬居士《救劫傳》:小說作者與創刊者的交誼 42
三、《循環日報》、《有所謂報》、《香港少年報》與《中國報》:創辦者兼小說作者 43
第三章 民間教派人物形象的解構與重構 52
第一節 女妖亂國與神女興國:女巫和女將的複合形象 52
一、女/雌寇:勇武女性的形象再造 52
二、信仰護國:文獻、謠言和傳說共構的女巫/仙形象 60
第二節 以武犯禁與替天行道的辯證:幫會成員形象的形塑 64
一、遊民與僧道:幫會成員身分的轉換與游移 64
二、官匪合作:「利重於忠義」的形象 70
第三節 官方價值的解構與改造:士階層與官員的流動 77
一、政治合作與利益交換:官員與士階層的形象建構 78
二、傳教與啟蒙:思想傳播者的形象建構 81
第四章 政教的多重辯證關係 84
第一節 政教理想的宣稱:救世與仁德 84
一、興兵構怨與救世安民:明清白蓮教的兩面性 84
二、仁德者得天下:天地會與八卦教的成王敗寇論 94
第二節 政教合作與衝突:魔教與洋教的政教影響 100
一、帝師/女主唐賽兒:魔教與三教興兵勤王 100
二、剿撫之爭:洋教與義和團的對立 107
第三節 政教合一:宗教王國的興亡 113
一、三教與彌勒信仰:安陽國的政教合作 113
二、儒家與拜上帝教的折衝:太平天國 115
第五章 多元的政教戰爭書寫與情感敘事 121
第一節 政教戰爭模式的傳統與創新 121
一、軍師與國師:白蓮教的政教之戰 121
二、清代的武備與戰術運用 128
第二節 政教戰爭中的天災人禍 138
一、旱澇、蝗災與飢荒之苦:天人感應說的延續 138
二、憎惡貪官惡戶:民間教派起事的合法/非法性 142
第三節 災難記憶敘事的複現和意義 145
一、兵燹與離亂:清中期以後的武備與戰爭敘事 146
二、華洋合作與衝突:政教戰爭中的情感敘事 157
第六章 結論 167
參考文獻 173
一、原始文獻與工具書 173
二、專書 180
(一)外文 180
(二)中文 180
三、論文 185
(一)專書論文 185
(二)期刊論文 187
(三)學位論文 196
四、網路資料與其他 198
附錄 200
表1、清代小說教亂書寫文本基本簡介 200
表2、清代重大事件年表 203
一、原始文獻與工具書
[春秋]左丘明著,楊伯峻校注:《春秋左傳注》下冊,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齊]管仲,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齊]孫武撰,魏武帝等註,[清]孫星衍等校:《孫子集註.九地第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漢]毛亨注,[日]長澤規矩也解說:《毛詩注疏》,東京:汲古書院,1974年。
[東漢]班固,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二十四史.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西晉]陳壽,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二十四史.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劉宋]范曄,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二十四史.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收入[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474號,臺北:世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臺北:蓮華學佛園,1973年。
[後趙]佛圖澄譯,貢噶列志註釋:《白話註釋金剛心總持論》,臺中:大悲法藏精舍,2002年。
[唐]房玄齡等撰,許嘉璐主編:《晉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唐]呂岩:《純陽真人渾成集》,收於[明]長春真人(白雲霽)編纂:《正統道藏.太玄部尊字號》40冊17,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
[宋]李燾,[宋]楊文瑩補注,[清]楊文瑩等校,四庫全書館輯撰考證,黃以周等輯拾補:《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
[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編,[明]李鼎訂,[明]唐富春校:《武經總要.前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據文淵閣藏抄本影印。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南宋]北轅錄,周煇撰:《清波雜誌》,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南宋]陸游撰,楊立英校注:《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二十四史.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明]《道法會元》,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正統道藏》正乙部,48冊移字號、49冊操字號、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李泉、張永鑫校注:《彩畫本水滸全傳校注一百二十回》,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明]薛應旂:《憲章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冊352,卷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2年[1547]陸光宅刻本影印,1997年。
[明]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馮琦等:《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艮:〈與南都諸友〉,《王心齋全集.尺牘》,新北:廣文書局,1987年。
[明]陸釴:《(嘉靖)山東通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嘉靖刻本。
[明]李賢:《明一統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陸應陽:《廣輿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康熙刻本。
[明]胡廣等修:《明熹宗天啟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明]凌濛初,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明]霍韜:《霍文敏公文集》,收入[明]陳子龍、徐孚遠、宋微壁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明崇禎雲間平露堂刻本影印。
[明]余繼登:《典故記聞》,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
[明]胡廣等修:《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明]胡宗憲、鄭若曾:《籌海圖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劉廷璣,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陳鼎《東林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賀長齡編:《清經世文編》,合肥:黃山書社,清光緒12年思補樓重校本。
[清]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徐棟輯:《牧令書》,清道光28年刊本。
[清]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成瓘:《(道光)濟南府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道光20年刻本。
[清]何紹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緖4年刻本。
[清]趙爾巽等纂,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注》,新北:國史館,1986年。
[清]曼殊震均:《天咫偶聞》,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
[清]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又名《舊典備徵》),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劉體智:《異辭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張廷玉,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二十四史.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呂熊:《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釣璜軒刊本影印。
[清]呂熊:《女仙外史》,北京:金城出版社,2000年,據英國倫敦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呂熊著,楊鐘賢校點:《女仙外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
[清]呂熊:《女仙外史》,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清]陳球著,[清]傅聲谷注釋,黃衛星校證:《《燕山外史》傅注校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清]瘦秋山人:《金臺全傳》,收入《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清]瘦秋山人撰,《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金臺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光緒乙未上海中西書局石印本影印。
[清]蘇庵主人撰,《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歸蓮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蘇庵主人撰,李達平校點:《歸蓮夢》,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年。
[清]不題撰人:《永慶昇平》,《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原會祕書處「金谷秋水閣」所藏光緒十八年寶文堂本影印。
[清]郭廣瑞、貪夢道人著,顧良辰標點:《永慶昇平全傳》,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清]郭廣瑞記錄整理,姜振名、哈輔原演說:《永慶昇平前傳》、《永慶昇平後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清]醴泉居士:《繪圖湘軍平逆傳》,上海:上海書局,1906年。
[清]黃育楩:〈破邪詳辯〉,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紀昀,宗家注評:《閱微草堂筆記》,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清]張潮輯,王根林校點:《虞初新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愛新覺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黃世仲著,王俊年校點:《洪秀全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清]黃世仲著,顏廷亮、趙淑妍校點:《鏡中影》,香港:紀念黃世仲基金會,2003年。
[清]艮盧居士:《救劫傳》,《晚清小說大系14》,臺北:廣雅出版公司,1984年。
[清]蠻(黃人):《小說小話》,《小說林》第8期,1908年12月;又收入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清]劉孟揚:《天津拳匪變亂紀事》,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鈔本。
[清]盛大士(蘭簃外史):《靖逆記》,道光元年春鐫,1821年。
[清]蘇庵主人編次:《繡屏緣》,新北:雙笛國際出版社,1995年。
[清]石香村居士(石俟)編:《勘靖教匪述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道光京都琉璃廠刻本。
[清]張德堅編:《賊情彙纂》,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鈔本。
[清]梁上國:〈論川楚教匪事宜疏〉,收入[清]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道光刻本。
[清]曾國藩:〈邊錢會匪圍攻廣信,浙兵援剿解圍摺 咸豐六年八月三十日〉《曾文正公奏稿》卷10,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緖2年傳忠書局刻本。
[清]曾國藩:〈覆左中丞〉、〈復左季高〉,《曾文正公書札》卷11、20,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緒2年傳忠書局刻增修本。
[清]曾國荃:《(光緒)湖南通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緖11年刻本。
[清]許奉恩:《蘭苕館外集.里乘》(又名《蘭苕館外史》),光緒5年常熟抱芳閣刊本。
[清]吳永口述,[清]劉治襄錄,蔡登山主編:《庚子西狩叢談:慈禧西逃記》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2年。
[清]文慶等纂:《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天條書》,中國史學會主編,王重民等編:《太平天國》第1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汪堃(樗園退叟):《盾鼻隨聞錄》(原名《辛壬癸甲錄》),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王重民等編:《太平天國》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李希聖:《庚子國變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民國12年抱冰堂刻本。
[清]仲芳氏,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庚子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清]憂患餘生:《隣女語》,收入董文成、李勤學主編:《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清]佚名:《庸擾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庚子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清]貪夢道人,文平校點:《彭公案》(上中下),北京:寶文堂書店,1986年。
[清]貪夢道人,秦克、鞏軍標點:《彭公案》,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清]王韜,陳尚凡等校點:《漫遊隨錄》,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清]王韜:《遁窟讕言》,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清]王韜:《淞隱漫錄》,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3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王韜:《甕牖餘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清光緒元年申報館本。
[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王韜刊行,光緖9年[1883年]鉛印線裝本。
[清]王韜:〈弢園著述總目〉,王韜、朱維錚編:《弢園文錄新編》,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清]玉魫生編撰:《海陬冶游錄》,上海:廣益書局,1920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郭嵩燾:《使西紀程》,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緒刻鐵香室叢刻本。
[清]李希聖:《庚子國變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民國12年抱冰堂刻本。
[清]周運鏞:《拳教》,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義和團史料》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清]金梁:《道咸同光四朝佚聞》,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清]管鶴:《拳匪聞見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振綺堂叢書本。
[清]王慶成:〈天父天兄聖旨〉,《天父聖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撰:《大清仁宗(嘉慶)睿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撰:《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撰:《大清文宗(咸豐)顯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佚名:《香花僧秘典》,收入《中國稀見史料 第一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趙爾巽:《清史稿》,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民國17年清史館本。
[清]羅惇曧,蔡登山編:《羅癭公晚清史料選》,臺北:新銳文創,2018年。
[清]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同治群玉齋活字印本。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清代筆記叢刊》,上海:文明書局,?年。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清]李振庸、韓玫纂,鄧廷楨修:《安徽通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道光10年底本。
[清]李鴻章,吳汝綸編:《朋僚函稿》,《李文忠公全集》第5冊,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緒本。
[清]宋玉卿:《戊壬錄》,收入陸保璿輯:《滿清稗史》,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潘飛聲:《天外歸槎錄》,收入[清]張祖翼:《倫敦竹枝詞》,長沙:岳麓書社,2016年。
[清]佚名:《庚辛紀事六十七則》,收入柴小梵輯:《梵天廬叢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謬荃孫:〈李如一傳〉,[明]李鴞翀:《江陰李氏得月樓書目摘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計六奇著,任道斌、魏得良點校:《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3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日]佐原篤介輯:《拳事雜記》,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義和團(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日]吉田良太郎譯、[清]八詠樓主人筆述:《西巡回鑾始末記》,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美]亨利.惠頓(Henry Wheaton)選,[美]丁韙良(Martin,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譯:《官版萬國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東京:老皀館,1865年。
[清]商務印書館主人,〈本館編印《繡像小說》緣起〉,《繡像小說》第1號,1903年5月。
〈積山書局石印〉,《申報》1886年4月22日,第4版。
〈石印萬選錢小題文〉,《申報》1886年5月18日,第5版。
〈江左書林發兑書籍告白〉,《申報》1886年9月4日,第4版。
《申報》,1878年2月20日。
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據上海點石齋畫報石印本。
毛志輝:〈王韜為什麼沒有選擇西式活字印刷技術?〉,《文匯讀書週報》第1725號第3版(2018年8月13日)。
王重民輯:《太平天國官書十種》,《太平天國資料》2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世:〈小說風尚之進步以翻譯說部為風氣之先〉,《繪圖中外小說林》第2年4期,1908年3月12日。
江東雄次郎(孫翼中):〈本報一年期滿總論〉,《杭州白話報》33期,1902年6月,頁1-5。
池秀雲:《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老棣:〈文風之變遷與小說將來之位置〉,《中外小說林》6期,1907年8月9日。
艮廬居士:《救劫傳.跋》,《杭州白話報》第1年第31期,1902年5月12日。
吳趼人:〈《月月小說》序〉,《月月小說》第1號,1906年9月。收於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卷2,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趼人:〈《月月小說》序〉,收入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趼人:〈小說叢話〉,《新小說》第2年第7號,1905年8月。
吳趼人:《兩晉演義.序》,《月月小說》第1號,1906年9月。
吳趼人:《痛史.九命奇冤.上海游驂錄.雲南野乘.剖心記》,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88年。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審編譯:《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南炳文、白新良主編:《清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
苗恩波修,劉蔭歧等纂:《山東省陵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民25年鉛印本影印。
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83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楷第《戲曲小說書錄解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孫殿起輯:《琉璃廠小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袁允欉等編:〈太常袁公行略〉,中國史學會主編:《義和團》第4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飲冰室文集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梁啟超〈李鴻章〉(又名〈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等:《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郭天祥:《黃世仲年譜長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陸紹明:〈《月月小說》發刊詞〉,《月月小說》第3號,1907年。
棠:〈中國小說家向多托言鬼神最阻人群慧力之進步〉,《中外小說林》9期,1907年9月8日。
棣:〈改良劇本與改良小說關係於社會之輕重〉,《繪圖中外小說林》第2年2期,1908年2月21日。
黃世仲:〈小說種類之區別實足移易社會之靈魂〉,收入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黃世仲:〈看看《少年報》出世之廣告〉,《有所謂報》,1906年5月12日。
黃世仲:〈國民說〉,《天南新報》,1902年9月23日、26日。
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路遙主編:《山東大學義和團調查資料彙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崇禎實錄》,臺北:臺銀經研室,1957-1961年。
劉大紳:〈關於《老殘遊記》〉,收錄於《劉鶚與老殘游記資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劉成禺:《世載堂雜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廣文編譯所編:《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29冊,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廣西自治區通志館:《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查資料彙編》,南寧: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1962年。
魏紹昌:《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羅爾綱,王慶成:《太平天國》(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羅爾綱編:《天地會文獻錄》,臺北:正中書局,1943年。

二、專書
(一)外文
Frederick Douglass Cloud, Hangchow, the “City of Heaven” : with a brief historical sketch of Soochow.
Genette, Gérard. Palimpsestes: La Littérature au Second Degré. Paris: Seuil, 1982.
Genette, Gérard. translated by Jane E. Lewin,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二)中文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許逸凡等譯:《八國聯軍在天津》,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王同舟:《地煞天罡:《水滸傳》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明蓀:《教主天王洪秀全》,臺北:理得出版公司,2003年。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9年。
王學哲、方鵬程:《勇往向前:商務印書館百年經營史(1897-200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王學泰:《中國流民》,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
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王瓊玲:《清代四大才學小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中國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申丹、韓加明、王麗亞:《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其霖:《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李祖勃、鄧毅:《嶺南近代報刊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珍藏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
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年。
孟超:《明清秘密教門滋蔓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80年。
邱麗娟:《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醫療傳教活動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1年。
邵雍:《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11年。
阿英:《小說三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阿英:《阿英說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姚民哀著,范伯群編:《幫會名家:姚民哀》,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段啟明:《歷史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珠生:《清代洪門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夏春濤:《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夏春濤:《從塾師、基督徒到王爺:洪仁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敎育出版社,1991年。
秦寶琦、孟超:《秘密結社與清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第二卷 晚清秘密社會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秦寶琦:《秘密結社與清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秦寶琦:《清代如何治理幫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秦寶琦:《清前期天地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耿淑豔:《嶺南古代小說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馬少僑:《清代苗民起義》,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高晞:《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張忠良:《濟公故事綜合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公司,2007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10年。
張踐:《中國古代政教關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張踐:《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卷四)宗教.政治.民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景和:《清末國民意識與參政意識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莊吉發:《清代天地會源流考》,臺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平原、夏曉虹:《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穎:《中國戰爭小說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游秀雲:《王韜小說三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06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臺北:星定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楊麗瑩:《掃葉山房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民間宗教及幫會之關係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葉樹聲、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葛紅兵:《小說類型學的基礎理論問題》,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年。
赫治清、吳兆清:《中國幫會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趙春輝:《清代才學小說考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齊汝萱:《清代秘密宗教人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齊裕焜:《中國歷史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劉平:《中國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旭:《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劉鳳翰:《武衛軍》,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8年。
歐陽恩良、潮龍起:《中國秘密社會 第四卷 清代會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敎育出版社,1997年。
歐陽健:《晚清新小說簡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蔣竹山:《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6年。
蔣瑞藻:《小說考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鄭永華:《清代秘密教門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鄭振鐸著,李津生、劉英民策劃:《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戴玄之:《紅槍會》,臺北:食貨出版社,1982年。
戴耀先:《德意志軍事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濮文起:《民間宗教與結社》,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濮文起:《秘密教門: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簡又文:《太平天國典制通考》上冊,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58年。
簡又文:《太平軍廣西首義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顏廷亮:《晚清小說理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顏廷亮:《黃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說生涯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清代前期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叢考:甲集》,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羅爾綱編:《太平天國史事論叢》,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蘇鐵戈:《平妖傳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4年。
顧朋:《客家與近代中國革命之關係:以太平天國與辛亥革命為例》,臺北:索引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日]平山周:《中國祕密社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日]合山究,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明清時代の女性と文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日]淺井紀:《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結社の研究》,東京:研文社,1990年。
[日]稻葉君山,但燾譯訂:《清朝全史》,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
[荷]施列格(Gustaaf Schlegel,漢名為施古德),薛澄清譯:《天地會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荷]田海(Barend ter Haar),劉平、王蕊譯:《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The White Lotus Teachings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荷]田海(Barend ter Haar),李恭忠譯:《天地會的儀式與神話:創造認同》(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 Creating an Identity),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法]皮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英]貝思飛(Phil Billingsley)著,徐有威等譯:《民國時期的土匪》(修訂版)(Bandits in Republican China),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R. J史密斯(Richard Joseph Smith)著,汝企和譯:《十九世紀中國的常勝軍:外國雇傭兵與清帝國官員》(Mercenaries and Mandarins: The Ever-Victorious Army of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劉詩秋譯:《明清插圖本小說閱讀》(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美]柯文(Paul A. Cohen),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柯文(Paul A.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傳統與現代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Chinese Popular Religio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蕭琪、蔡松穎譯:《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臺北:衛城出版社,2020年。
[美]焦大衛(David K. Jordan)、[美]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著,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蒲樂安(Roxann Prazniak),劉平、唐雁超等譯;劉平、孫昉校:《駱駝王的故事:清末民變研究》(Camel Kings and Other Things: Rural Rebels Against Moder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The Chinese vernacular story),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三、論文
(一)專書論文
[清]劉師培:〈論白話報與中國前途之關係〉,李妙根編選:《劉師培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頁116-119。
王三慶:〈《今古奇聞新編》和《娛目醒心編》之關係研究〉,收入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四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頁165-177。
王俊年:〈校點後記〉,《洪秀全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頁583-590。
白鋼:〈論清中期白蓮教起義的社會結果〉,《中國農民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328-355。
吳盈靜:〈女仙?妖婦?──從《女仙外史》論古典小說中的女性符碼〉,收入徐志平主編:《傳播與交融: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頁137-166。
巫仁恕:〈「妖婦」乎?「女仙」乎?論唐賽兒在明清時期的形象轉變〉,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頁1-37。
李世瑜:〈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方法論再議──兼評路遙《山東民間秘密教門》〉,《社會歷史學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39-45。
孟森:〈重印《樵史通俗演義》序〉,《樵史通俗演義.附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318-323。
林瑞淇:〈義和團事件中太原市致命者特多的背景原因〉,收入[義]梁作祿(Lazzarotto, Angleo S.)等合著:《義和團運動與中國基督宗教》,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353-372。
姚達兌:〈啟蒙教育與政治宣傳:太平天國《三字經》的英譯和回響〉,《近代文化交涉與比較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頁116-135。
紀德君、龍志強:〈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版本與傳播情況考論〉,紀德君、梁冬麗:《黃世仲小說創作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頁179-203。
紀德君:〈《洪秀全演義》史料來源補考〉,紀德君、梁冬麗:《黃世仲小說創作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頁81-104。
紀德君:〈孫中山與太平天國運動的宣傳──以《太平天國戰史》、《洪秀全演義》為例〉,紀德君、梁冬麗:《黃世仲小說創作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頁289-302。
馬西沙:〈黃天教源流考略〉,《古代中國民眾的精神世界及社會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頁112-141。
高桂惠:〈太平天國敘事中的親歷文本──以《水窗春囈》為例的思考〉,《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2010年),頁234-246。
張哲嘉:〈明清星命書中的女命〉,收入游鑑明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頁25-51。
張穎、陳速:〈通俗小說書目補遺及其他〉,《明清小說論叢》第3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頁235-243。
章培恒:〈前言〉,收入[清]呂熊撰,劉遠游、黃蓓薇標點:《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8。
莊吉發:〈民間秘密宗教的寶卷及其教義〉,《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頁411-428。
莊吉發:〈清宮檔案中口供史料之評估與運用〉,《清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頁213-246。
莊吉發:〈評介秦寶琦著《中國地下社會》〉,《清史論集(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303-3。
莊吉發:〈傳承與創新──從民間宗教寶卷的流傳分析通俗文化的社會適應〉,收錄於王成勉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紀念牟復禮教授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305-340。
陳方中:〈民間信仰與秘密宗教中的義和團〉,收入[義]梁作祿(Lazzarotto, Angleo S.)等合著:《義和團運動與中國基督宗教》,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97-131。
陳兆南:〈後期寶卷呈現的女性困境──以《白玉樓寶卷》為例〉,《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頁587-603。
黃世仲:〈例言〉,朱克敬:《繪圖吳三桂演義:明清兩國志》,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路雲亭:〈黃蓮聖母林黑兒形象傳播考論〉,《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0年),頁65-69。
鄭天挺:〈清代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339-345。
蕭相愷:〈蘇庵主人的《繡屏緣》和《歸蓮夢》〉,《珍本禁毀小說大觀:稗海訪書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254-267。
欒星:〈明清之際的三部講史小說──《剿闖通俗小說》《定鼎奇聞》與《樵史通俗演義》〉,《明清小說論叢》第3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頁146-163。
[日]宮崎市定,欒成顯譯:〈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眾〉(〈明代蘇松地方における士大夫と民眾〉),收入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229-265。
[美]米勒(J. Hillis Miller)著,申潔玲譯:〈敘事〉,收於[美]法蘭克.倫特里奇亞(Frank Lentricchia)、湯瑪斯.麥勞夫林(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87-107。
[美]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劉心勇等譯:〈解釋的歷史:造反者,傳教者,或二者兼之〉,《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Folk Buddhist Religion: 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al Chin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13-60。

(二)期刊論文
Peterson, W. and N. Gist (1951). “Rumor and public opinion”,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57, 159-167.
〈小資料〉,《新聞研究資料》1期(1987年),頁220。
于丹:〈嫦娥形象與《女仙外史》的創作〉,《學習與探索》第2期(2004年),頁116-119。
元鵬飛:〈論明清的小說刊本插圖〉,《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8期(2009年),頁1-4。
文革紅:〈清代廣州地區通俗小說刊刻考略〉,《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0年)頁15-22。
文娟:〈試論早期申報館的小說出版事業及其影響〉,《中文自學指導》第3期(2007年),頁33-38。
毛憲民:〈清代火槍述略〉,《滿族研究》第4期(2005年),頁48-53。
毛憲民:〈清代皇家御用火槍管理探析〉,《明清論叢》第14輯2期(2014年),頁419-436。
王立、馬國星:〈《金臺全傳》打擂母題、狂歡化色彩及佛經來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7年),頁118-123。
王安中:〈湘軍與中國軍事近代化〉,《求索》第1期(2017年),頁54-60。
王吳軍:〈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風〉,《檔案記憶》第6期(2016年),頁38-42。
王志明:〈雍正年間的邪教和邪術〉,《二十一世紀》第74期(2002年),頁37-44。
王俊年:〈俠義公案小說的演化及其在晚清繁盛的原因〉,《文學評論》第4期(1992年),頁120-130。
王俊年:〈關於《洪秀全演義》〉,《文學遺產》第3期(1983年),頁110-118。
王梁宇:〈白蓮教題材小說《歸蓮夢》的價值探析〉,《大眾文藝》第13期(2016年),頁31-32。
王曉明:〈《女仙外史》版本、成書及其思想內涵〉,《唐山學院學報》第5期(2014年),頁85-88。
王燕:〈李伯元與《繡像小說》研究〉,《文學與文化》第2期(2015年),頁56-61。
王穎:〈晚清的民間宗教與小說禁毀政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5期(2014年),頁98-102。
代順麗:〈對王韜太平天國戰爭小說的再認識〉,《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9卷第1期(2009年),頁45-48。
左建:〈廣益書局與「大達版」圖書〉,《蘭臺世界》第33期(2012年),頁68。
白紅兵:〈吳趼人小說創作與梁啟超小說理論的離合關係──以《恨海》為例〉,《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8年),頁1-11。
石昌渝:〈從朴刀桿棒到子母炮──《水滸傳》成書研究之一〉,《文學遺產》第2期(1999年),頁64-75。
任增霞:〈庚子國變與晚清時事小說〉,《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2期(2010年),頁110-126。
向芃:〈《女仙外史》評點探微〉,《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0年),頁234-240。
朱言明:〈太平天國女兵部隊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1997年),頁85-111。
朱哲芳:〈太平軍兵器近代化探略〉,《軍事歷史研究》第3期(1990年),頁109-116。
朱鈞:〈「明王出世」口號與大明國號考〉,《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15年),頁147-157。
朱德慈:〈《鄰女語》新論〉,《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3年),頁215-223。
江田祥:〈爪牙與叛逆:胥吏與清中期白蓮教起義──以乾嘉之際白蓮教「當陽教團」為中心〉,《歷史教學問題》第3期(2007年),頁45-49。
何正清:〈天地會與道教、白蓮教〉,《貴陽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年),頁60-67。
何兆勇、邵恂:〈湘軍與中國軍事現代化──與茅海建先生商榷〉,《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頁23-25。
何秀林:〈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再認識與啟發──以義和團為例〉,《宗教與民族》(2014年),頁122-136。
何怡儒:〈「九天玄女」研究初探〉,《問學集》第11期(2002年),頁1-22。
吳翔輝:〈涵芬樓和東方圖書館小史〉,《農業圖書情報學刊》第11期(2010年),頁239-240。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第4期(2000年),頁118-125。
宋華燕:〈呂熊《女仙外史》與士人游幕〉,《殷都學刊》第1期(2019年),頁86、90。
宋華燕:〈近年《女仙外史》研究述評〉,《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頁34-37。
李文月:〈無目的的追求──《歸蓮夢》之文本解讀〉,《名作欣賞》第11期(2013年),頁89-90。
李文海:〈太平天國女營、女館制度〉,《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1981年),頁100-106。
李世偉:〈戰後臺灣有關民間宗教研究的回顧與評介(1950-2000)〉,《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5期(2003年),頁11-71。
李江濤:〈慎讀《洪秀全演義》──歷史真貌與小說人物的距離〉,《理論月刊》第6期(2000年),頁21-22。
李尚智:〈天理教新探〉,《華南師院學報》第4期(1981年),頁129-136。
李明偉:〈唐代文學的嬗變與絲綢之路的影響〉,《敦煌研究》第3期(1994年),頁134-141。
李映發:〈明末對紅夷炮的引進與發展〉,《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1年),頁45-50。
李健民:〈清嘉慶元年川楚白蓮教起事原因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年),頁357-396。
李緒柏:〈清代廣州的書坊〉,《羊城今古》第4期(1992年),頁26-27。
李曉麗:〈吳趼人小說理論現代建構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5年),頁136-143。
李豐楙:〈從玄女到九天玄女:一位上古女仙的本相與變相〉,《興大中文學報》(增刊)第27期(2010年),頁17-54。
杜貴晨:〈《女仙外史》的顯與晦〉,《文學遺產》第2期(1995年),頁117-118。
汪燕崗:〈古代小說插圖方式之演變及意義〉,《學術研究》第10期(2007年),頁141-145。
周向陽:〈清代對邪教犯罪的法律懲禁〉,《求索》第1期(2009年),頁216-219。
周茶仙:〈淺談太平軍的洋槍隊──忠信軍〉,《上饒師專學報》第3期(1991年),頁71-75。
孟園:〈吳趼人寫情小說研究綜述〉,《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42-45。
邱麗娟:〈近二十年海峽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與展望(1979-1999)〉,《史耘》第6期(2000年),頁49-92。
邱麗娟:〈從口供內容看清代前中期民間秘密宗教的活動(1723-1850)〉,《興大歷史學報》第23期(2011年),頁41-72。
邱麗娟:〈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紅陽教與一炷香教為例〉,《南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第38卷第2期(2004年),頁1-20。
邱麗娟:〈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教首傳教活動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34期(2001年),頁281-312。
金啟孮:〈京旗的滿族(續)〉,《滿族研究》第3期(1989年),頁32-36。《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侯斌:〈試論義和團的組織及其源流〉,《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第1期(1980年),頁62-73。
俞澄寰:〈反清的秘密結社──天地會〉,《史學月刊》第4期(1957年),頁33-38。
南炳文:〈中國古代的鳥槍與日本〉,《史學集刊》第2期(1994年),頁60-66。
姚戈麗:〈論《歸蓮夢》的筆法〉,《語文學刊》第19期(2010年),頁22-23、29。
姚春敏:〈污化與同情:明清文獻所載女巫的二元特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8年),頁79-84。
姜濤:〈關於太平天國的反滿問題〉,《清史研究》第1期(2011年),頁90-96。
紀德君:〈明清神魔小說評點與編創之關係探析〉,《求是學刊》第5期(2010年),頁107-112。
紀德君:〈明清講史演義小說編創與評點的互動〉,《文藝理論研究》第5期(2010年),頁125-130。
紅孩:〈于家圍進入了中國文學史——兼談公案俠義小說《永慶昇平》〉,《歲月》第5期(2016年),頁43-46。
胡全章:〈「寫情」偏多言外意──晚清「寫情小說」《恨海》的三重主題意蘊〉,《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8年),頁14-17。
胡益民:〈《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論綱〉,《東方叢刊》第2輯(2003年),頁115-123。
胡曉真:〈離亂杭州──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頁45-78。
范立舟:〈白蓮教與佛教凈土信仰及摩尼教之關係──以宋元為中心的考察〉,《人文雜志》5期(2008年),頁146-153。《白蓮教與宋元下層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范宜如:〈被隱蔽的文學想像?──以明代粵西筆記《赤雅》的知識傳述與書寫型態為討論核心〉,《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頁69-101。
凌碩為:〈申報館與王韜小說之轉變〉,《求是學刊》第34卷第1期(2007年),頁106-110。
夏廣興:〈孔雀明王信仰及其在宋元文學藝術中的表現〉,《北方論叢》第2期(2019年),頁75-82。
夏曉虹:〈吳趼人與梁啟超關係鉤沉〉,《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30卷第6期(2002年),頁636-640。
奚原:〈王聰兒起義考敘〉,《清史研究》第1期(2000年),頁87-101。
孫遜、周君文:〈古代小說中的民間宗教及其認識價值──以白蓮教、八卦教為主要考察對象〉,《文學遺產》第5期(2005年),頁99-113。
徐世博:〈清末科舉停罷前的上海「書局」考論〉,《文史》第2期(2019年),頁223-256。
徐扶明:〈呂熊與《女仙外史》〉,《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1992年),頁53-59。
徐運嘉、楊萍萍:〈清末杭州的三種報紙──《經世報》、《杭報》、《杭州白話報》〉,《新聞研究資料》第47期(1989年),頁132-139。
馬西沙:〈民間宗教救世思想的演變〉,《宗教哲學》第2卷第4期(1996年),頁50-60。
馬里:〈琉璃廠的百年老店〉,《文化月刊》第6期(2001年),頁93-97。
馬學強:〈江南席家與掃葉山房〉,《史林》第6期(2009年),頁11-22。
高峰、曹俊生:〈且看《三國演義》中的「水戰」〉,《文學教育(下)》第3期(2011年),頁49。
高桂惠:〈太平天國的剪影──以王韜《遯窟讕言》為主的討論〉,「玄奘大學第一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中心,2009年6月12日)。
張一文:〈太平軍所使用的兵器〉,《軍事歷史》第1期(1997年),頁52-54。
張平仁:〈明末清初時事小說考訂〉,《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4年),頁29-32。
張胤:〈試論太平天國的知識份子政策〉,《學術論壇》第1期(1981年),頁61-65。
張袁月:〈論王韜對《聊齋志異》扶乩故事的繼承與變異〉,《蒲松齡研究》第1期(2013年),頁151-160。
張強:〈論《女仙外史》藝術上的選擇〉,《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1年),頁186-192。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中女將形象的演變與意涵〉,《人文研究學報》第44卷第2期(2010年),頁67-84。
張智禹:〈略談《樵史通俗演義》的存史意識〉,《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7年),頁38-42。
張穎、陳速:〈《狐狸緣》和《金臺傳》──近代寧波小說史上的兩部開山作〉,《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第3期(1999年),頁60-61。
曹文瀚:〈略論北宋京東路的變亂〉,《中正歷史學刊》第16期(2013年),頁1 - 45。
梁景之:〈從「邪教」案看清代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的關係〉,《清史研究》第3期(2003年),頁53-61。
梁豔:〈徘徊於新舊之間:論晚清職業小說家的小說理論──以李伯元和吳趼人為例〉,《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頁107-111。
梅莉:〈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變〉,《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5年),頁607-611。
莊廷江:〈王韜與《循環日報》〉,《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2006年),頁13-14。
許軍:〈清末民初小說的幫會印象〉,《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4年),頁191-207。 
許軍:〈論明人小說中的造反女巫〉,《民族文學研究》第5期(2012年),頁48-57。
郭存孝:〈太平天國火炮研究〉,《軍事歷史研究》第3期(1988年),頁67-76。
郭紅燕:〈山東青州地區玄天上帝崇拜考〉,《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第1期(2014年),頁8-9。
郭婷:〈評點群體與《女仙外史》傳播研究〉,《名作欣賞》第23期(2012年),頁59-60。
郭輝:〈論《歸蓮夢》中的女性意識〉,《好家長》第38期(2018年),頁256。
陳青鳳:〈義和團運動中的婦女組織「紅燈照」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90年),頁143-162。
陳洪:〈折射士林心態的一面偏光鏡──清初小說的文化心理分析〉,《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8年),頁5-16。
陳修平:〈太平天國女性觀之實踐及歷史意義〉,《中興史學》第1期(1994年),頁153-173。
陳穎:〈中國近代小說的反侵略戰爭敘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9年),頁59-73。
陳穎:〈從中國戰爭小說看中華民族政治倫理觀的演進〉(上)、(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期(2005年),頁58-66、67-75。
單長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國演義》之作〉,《水滸爭鳴》第7輯(2003年),頁268-279。
喻松青:〈明清時期的民間秘密宗教〉,《歷史研究》第2期(1987年),頁110-124。
曾世豪:〈華、夷再變:論《女仙外史》中的秩序觀想像〉,《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8期(2014年6月),頁195-222。
曾雨萍:〈近十年來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1993-2003)〉,《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4年),頁169-190。
彭興:〈毛祥麟與《三略匯編》〉,《學術月刊》第5期(1983年),頁29。
程國賦、楊劍兵:〈呂熊及其《女仙外史》新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1年),頁65-68。
程歗:〈從「扶清滅洋」口號看義和團對清王朝的認識〉,《歷史教學》第7期(1980年),頁12-16。
程歗:〈義和團起源研究的回顧與隨想〉,《清史研究》第2期(2000年),頁1-12。
馮汝常:〈在正統與反正統的膠合點上立意──《女仙外史》的歷史觀〉,《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頁88-94。
黃克仁:〈海外書報與中國革命〉,《三民主義學報.師大》第17期(1996年),頁90-105。
黃偉:〈清代宋學、漢學之爭的實質及其影響〉,《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頁67-71。
黃錦珠:〈與社會感、道德感融合的寫情小說──論《恨海》〉,《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1997年),頁281-302。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頁55-108。
楊洪立:〈康熙與「微服私訪」〉,《中國人才》第18期(2006年),頁61。
楊梅:〈淺論《女仙外史》變調的女性觀〉,《文教資料(初中版)》第20期(2004年),頁62-65。
楊劍兵、郁玉英:〈論《女仙外史》對《三國志演義》的接受〉,《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9期(2014年),頁7-12。
楊劍兵:〈《樵史通俗演義》作者考辨〉,《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9年),頁284-291。
楊劍兵:〈《樵史通俗演義》與農民起義〉,《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9年),頁288-295。
楊劍兵:〈「七實三虛」及其背後──淺析《樵史通俗演義》對農民起義的描述〉,《滄桑》第3期(2007年),頁159-160。
楊劍兵:〈論《女仙外史》的評點特色〉,《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頁102-105。
楊鍾賢:〈《女仙外史》作者的名字及其他──與胡小偉同志商榷兼答周尚意同志〉,《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988年),頁80-81。
萬晴川:〈《三遂平妖傳》與歷史上的王則彌勒教起義〉,《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5年),頁136-145。
葉濤:〈碧霞元君信仰與華北鄉村社會──明清時期泰山香社考論〉,《文史哲》第2期(2009年),頁24-37。
詹頌:〈論《蟫史》的構思與文體特徵〉,《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5年),頁223-234。
賈熟村:〈太平天國時期的「槍船」〉,《浙江學刊》第6期(2001年),頁140-144。
管仕福、唐林生:〈太平軍武器裝備初探〉,《衡陽師專學報》第2期(1992年),頁62-67。
趙世瑜:〈《女仙外史》初探〉,《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3年),頁102-116。
趙林:〈晚清啟蒙運動的媒介鏡像與認同困境──從《杭州白話報》到《中國白話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2013年),頁173-185。
趙淑妍:〈關於黃世仲所著之稀見小說《鏡中影》〉,《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9年),頁50-53。
趙戰花:〈社會動員視閾下的清末粵語報刊──以《唯一趣報有所謂》為考察中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5年),頁138-142。
齊裕焜:〈資產階級革命在「天國」土地上的投影──評《洪秀全演義》〉,《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86年),頁314-326。
劉平、朱丹:〈黃蓮聖母:義和團女性形象的歷史變遷〉,《安徽史學》第5期(2012年),頁14-20、53。
劉平:〈略論清代會黨與土匪的關係〉,《歷史檔案》第1期(1999年),頁96-102。
劉相雨:〈論《水滸後傳》、《後水滸傳》、《蕩寇志》中的女英雄形象〉,《菏澤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6年),頁76-80。
劉凱:〈晚唐兩宋龍虎山天師道研究──以龍虎山天師世系為中心〉,《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頁18-38。
劉曉琳:〈太平天國革命時期的廣西團練〉,《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95年),頁54-78。
劉穎慧:〈報刊搜書、徵文廣告對晚清小說創作的影響──以早期《申報》所載小說廣告為中心〉,《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4年),頁95-100。
劉濟遠:〈試論黃世仲新小說的藝術特色和創作理論〉,《湖南社會科學》第6期(2002年),頁107-109。
劉瓊云:〈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歷史缺憾與「她」界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8期(2011年),頁43-94。
劉瓊云:〈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新史學》23卷第4期(2012年),頁61-117。
劉鵬飛:〈《女仙外史》的「天命」觀及其成因〉,《賀州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頁43-46。
劉鵬飛:〈呂律對諸葛亮形象的傳承與重構〉,《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3期(2011年),頁43-45、19。
劉鵬飛:〈論《女仙外史》的女性觀〉,《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1年),頁65-68。
劉鐵銘:〈湘勇團練與湘軍的崛起〉,《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頁9-11。
歐陽躍峰:〈「義和拳」更名「義和團」探析〉,《歷史教學》第9期(1990年),頁47-51。
歐陽躍峰︰〈從「扶清滅洋」到「奉旨滅洋」──略論義和團運動的兩個階段〉,《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頁280-284。
潮龍起:〈試析清代的遊民與會黨〉,《貴州社會科學》第2期(2005年),頁139-143。
蔡佩芬:〈多重話語與對話空間──吳趼人《月月小說》的編輯創作及小說理論〉,《中極學刊》第5期(2005年),頁117-136。
蔣昌輝:〈山西大學堂督辦沈敦和生卒考略〉,《珞珈史苑》(2019年),頁217-224。
衛聚賢:〈彭公案考〉,《東方雜誌》第44卷第7號(1948年),頁40-45。
鄭大發:〈太平天國時期的湖南團練〉,《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86年),頁87-88。
鄭亦芳:〈清代團練的組織與功能──湖南、兩江、兩廣地區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1977年),頁293-334。
鄭國岱:〈論《型世言》的忠君悲劇〉,《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10年),頁41-46。
鄭清坡:〈「民變」話語考論〉,《安徽史學》第1期(2007年),頁120-122。
盧世達:〈禁忌的視角──論《女仙外史》的歷史書寫與評點意識〉,《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2010年),頁171-194。
盧開宇:〈太平天國與軍事技術近代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90年),頁31-36。
蕭永宏:〈中華印務總局與《循環日報》的創辦──《循環日報》創辦者問題辨證〉,《新聞大學》第2期(2007年),頁44-45。
賴芳伶:〈關於晚清幾部庚子事變的小說彈詞〉,《文史學報》第22期(1992年),頁31-53。
錢虹:〈洪朝往事,虛實相間──兼談黃世仲歷史小說的「演事」特性〉,《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2年),頁61-66。
薛潤梅:〈申報館舊小說的刊刻〉,《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20年),頁63-69。
鍾文典:〈試說洪宣嬌〉,《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80年),頁39-45。《太平天國人物》(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頁452-469。
聶資魯:〈論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5)太平軍和湘、淮軍的變革〉,《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頁56-60。
顏廷亮:〈稀見小說《鏡中影》〉,《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2年),頁218-222。
魏忠策:〈清代天理教起義的重要史料──《靖逆記》簡述〉,《中原文物》第1期(1981年),頁53-55。
羅衍軍:〈《香港少年報》的革命宣傳芻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頁107-112。
蘇雙碧:〈論太平天國的反清思想〉,《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1992年),頁90-95。
顧克勇:〈《型世言》本事補考〉,《中國文化研究》第4期(2010年),頁113-121。
顧關元:〈《洪秀全演義》──清末宣傳革命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瞭望周刊》第11期(1993年),頁35。
[日]千賀由佳:〈蘇庵主人『歸蓮夢』における「白蓮敎」〉,《日本中国学会報》第66期(2014年),頁173-187。
[加]王大為(David Alen Ownby)著,曹新宇譯:〈一個西方學者關於中國秘密社會史研究的看法〉,《清史研究》第2期(2000年),頁13-23。
[美]王德威:〈「頭」的故事──歷史.身體.創傷敘事〉,《漢學研究》29卷第2期(2011年),頁245-278。
[韓]金敬娥:〈清代游幕與小說家的創作視野〉,《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7卷第2期(2010年),頁68-76。

(三)學位論文
王文培:《清末團練制度與政治發展》(桃園: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王世培:《晚清小說中義和團形象研究》(蚌埠:安徽財經大學中國文化史碩士論文,2013年)。
吳宇浩:《廣智書局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王杰:《多元化特徵視角下《女仙外史》研究》(南昌:華東交通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王娜:《明代山東災荒與荒政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5年)。
王濤:《清軍火器、軍制與戰爭》(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代順麗:《王韜小說創作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
朱文:《太平天國拜上帝教與儒家思想的衝突與融合》(武漢: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2年。
朱紅娟:《晚清國難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吳旻怡:《女英雄的旅程:《女仙外史》、《歸蓮夢》主角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柏霖:《庚子事變文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8年。
李美誼:《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李偉嘉:《《女仙外史》主旨意識及其表現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文超:《清朝咸豐時期團練制度之研究》(臺北:私立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玲:《炎帝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太原:山西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2019年)。
邱文宗:《虛擬與真實之間──晚清至抗戰時期太平天國小說中的叛亂與革命》(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范正群:《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凌宏發:《王韜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姬忠勛:《明清之際時事小說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孫竹:《《歸蓮夢》研究》(南寧:廣西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孫雙:《清初通俗小說遺民心態書寫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馬玉威:《槍炮與弓矢:清中期火器發展的停滯和騎射思想的回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5年)。
馬國星:《浪游、難邦與打擂──試論《金臺全傳》中的三個母題》(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高波:《李鴻章形象研究》,上海:華中師範大學史學碩士論文,2011年。
崔春雨:《明代長篇白話小說中的戰爭敘事》(漢中:陜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康軍平:《晚清將領聶士成評述》(長春:吉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
張文嫻:《清代俠義小說隱語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6年)。
張秀娟:《寶卷中的四大民間故事研究》(臺東: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張濤:《明代疫災時空分布及環境機理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15年)。
郭道平:《庚子事變的書寫與記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陳昌旺:《明成祖朱棣的軍事思想研究──以靖難之役為中心》(昆明:雲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3年)。
陳桂香:《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慶紀:《幻術母題與明清通俗小說》(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曾雨萍:《清朝民間秘密宗教女宗教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郁修:《二十世紀太平天國題材小說研究:以《洪秀全演義》等六部小說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黃凱:《火器引進與淮軍軍事改革》(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碩士論文,2010年)。
楊梅:《呂熊與《女仙外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廖小菁:《在救世與造反之間:清代天理教反叛事件中的信仰與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劉倩:《「靖難」及其文學重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
歐陽恩良:《形異神同──中國秘密社會兩大系統比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3年)。
蔡宜蓉:《明末清初「女扮男裝」故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鄭如卿:《清代寶卷中的婦女修行故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魯旭:《《樵史通俗演義》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霍建國:《從公案到俠義──《施公案》、《三俠五義》、《彭公案》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龍志強:《《洪秀全演義》研究》(廣州:廣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薛美霞:《黃世仲歷史演義小說研究》(南寧:廣西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薛雪:《清後期白話長篇小說中的西方人形象(1840-1911)》(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顏美娟:《女仙外史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蘇亮:《近代書局與小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5年)。

四、網路資料與其他
《上海出版志》編纂委員會編:〈附:1843-1949年上海出版機構一覽表〉,《上海出版志》,2021年1月30日參閱,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1/node29048/node29050/node29052/userobject1ai54457.html。
周郢:〈盡說朝山進瓣香──歷史文獻中的泰山香社〉,出自「周郢讀泰山的博客」,2018年8月22日參閱,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e6ba40100ibqa.html。
胡志偉:〈反清小說《鏡中影》重印版序〉,《胡志偉文集:文集第四集》,參閱於2021年1月30日,https://blog.bnn.co/hero/202001/huzhiweiwenji/114_1.shtml。
胡曉真:「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為中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2020年5月30日參閱,http://mingching.sinica.edu.tw/News_Detail/1003。
高桂惠:〈志怪與天啟︰「聊齋」與「太平天國」敘事群的「近現代性」考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7-2410-H-004-139-MY2,2010年)。
歐陽健:〈《鏡中影》考論〉,胡志偉編:《黄世仲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紀念暨黃世仲投身革命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輯(2001年)。轉引自http://www.xmqxsw.com/shupingyanjiu/1933/,參閱於2021年1月3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