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102.17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范姜如
作者(英):Fan, Jiang-Ru
論文名稱(中):竺道生《法華經疏》與 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A Comparative Study Of Zhu Tao-sheng's《Saddharma-pundarīka sutra Comment》And Fa-Yun's《Saddharma-pundarīka sutra Comment》
指導教授(中):涂豔秋
指導教授(英):Tu, Yen-Chiu
口試委員:郭朝順
周志煌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法華經疏》《法華經義記》竺道生法雲《法華經》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101532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在隋.智顗(A.D.538-597)集法華思想且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天臺宗體系之前,中國現存早期的《法華經》註釋書中,較有代表性為竺道生(A.D.?-434)的《法華經疏》和法雲(A.D.467-531)的《法華經義記》,本研究所欲探究之重點,即是比較於南北朝時期,竺道生《法華經疏》和法雲《法華經義記》二者注解《妙法蓮華經》的注經方式與義理思想。
  全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進行本研究的緣由與背景,並梳理出道生和法雲兩者在詮釋角度、思想脈絡的差異性,強化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為竺道生與法雲思想背景的介紹,說明竺道生和法雲所處時代下的學術思潮,並以二者師承和重要事蹟為個人生平做一勾勒。第三章為注經形式比較,透過「科判形式的比較」得出二者在全經結構、品目的科判、長行與偈頌的科判三個層面的簡、繁差異;而藉由分析二者「注經用語的特色」,呈現兩者注經用語的平實解釋與創造開展。第四章為三乘觀比較,在「方便、實相觀比較」中,比較二者對於「方便」、「實相」觀的理解,進而了解道生在「方便」和「實相」觀中凸顯「一乘」實相的極致,而法雲以「雙顯」相互彰顯彼此的名相。順此,在「無三成一、開三顯一比較」中,承上節二者對「方便」、「實相」觀的理解,分析二者對於「三乘」和「一乘」的詮釋,即道生「無三歸一」唯有一乘,法雲「開三顯一」彰顯一乘。最後在「三車、四車比較」中,了解二者在「三乘」至「一乘」的進路差異,並歸納出道生的進路乃是二乘人先至菩薩乘再至佛乘,法雲分出三乘人最後歸入一佛乘。第五章為因果觀比較,在「道生的因果觀」中,探討道生在《法華經疏》如何理解《法華經》教示眾生達至一乘,以及在行因至果的實踐上的呈現方式,可知道生的因果觀為基本的因緣果報,尚未提出實踐方式和主體,但已在因果相召中點出信受般若智慧的重要性。在「法雲的因果觀」中,以「昔、今因果的比較」、「感應因果的進路」、「三車體相所呈現的因果觀」三個層面,得出法雲除基本因緣果報之外,更拓展行因至果的實踐,同時在因果相召中則強調感應佛、聖的重要性。第六章為判教與佛身觀比較,在「道生的『四種法輪說』與法雲『始終為義』的判教」中,討論兩者對於《法華經》在判教中的定位。在「佛身的『感應』與法身的非『常住』」中,探討兩者如何理解《法華經》中的佛身,以及佛生與眾生間的作用。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注經形式 2
二、 義理思想 6
三、 兩者之間內容的承繼與轉化 9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0
一、 研究範圍 10
二、 研究方法 11
第三節、前人研究回顧 12
一、 法雲、竺道生其人的研究 12
二、 《法華經》注本整體性的研究 13
三、 竺道生《法華經疏》的研究 15
四、 法雲《法華經義記》的研究 18
第四節、章節安排說明 27
第二章、竺道生與法雲思想背景的介紹 29
第一節、竺道生思想時代背景 29
第二節、竺道生個人生平 41
一、 竺法汰的本無異宗 42
二、 僧伽提婆的阿毘曇思想 43
三、 鳩摩羅什大乘之說 44
四、 提出「闡提成佛說」 46
第三節、法雲思想時代背景 48
一、 《涅槃經》佛性說之盛行 48
二、 成實論師的背景 51
第四節、法雲之生平 54
一、 師承不同所長的僧人 54
二、 重要事蹟:撰成實義疏、講述《注大品經》、參與〈神滅論〉討論 56
第三章、注經方式的比較 58
第一節、科判形式的比較 58
一、 全經結構的比較 59
二、 品目的比較 72
第二節、注經用語特色 81
一、 道生注經時的用語特色:合、自下 81
二、 法雲注經時的用語特色 83
第四章、三乘觀比較 90
第一節、道生和法雲的「方便」、「實相」觀比較 90
一、 道生的以「方便」彰顯「實相」 90
二、 法雲的「方便」與「實相」相輔相成 93
第二節、道生「無三歸一」和法雲「開三顯一」的比較 102
一、 道生的「無三歸一」 103
二、 法雲的「開三顯一」 104
第三節、車乘的比較 107
一、 道生的「三車說」與「四車說」 107
二、 法雲的「四車」說 112
第五章、因果觀比較 115
第一節、道生的因果觀 115
一、 因果定義 115
二、 因果相召 116
三、 由「因」至「果」的進路 117
第二節、法雲的因果觀 118
一、 昔、今因果的比較 118
二、 「感應因果」的進路 123
第六章、判教與佛身觀比較 134
第一節、道生「四種法輪」與法雲「始終為義」的判教 134
第二節、佛身的「感應」與法身非「常住」 142
第七章、結論 148
第一節、研究成果 148
一、 注經方式簡要與繁複的差異性 148
二、 三乘觀「凸顯一乘」與「藉三顯一」的思想 150
三、 因果觀的基礎與拓展 152
四、 判教和佛身的常住與同歸 153
第二節、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 153
一、 不同的版本對比 153
二、 判教、佛身觀的比較 154
三、 承繼與轉化 154
參考書目 155

表次
表格 一:竺道生全經科分表 65
表格 二:法雲全經科分表 65
表格 三:〈方便品〉十種法說與〈譬喻品〉十譬關係表 68
表格 四:〈化城喻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對照表 71
表格 五:〈見寶塔品〉與〈妙莊嚴王本事品〉品目分段 76
表格 六:〈神力品〉的長行科判 78
表格 七:法雲〈序品〉偈頌之科判整理 80
表格 八:權智與實智在五經中的分別 138

一、古典文獻(按古籍成書年代排序)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第262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第1509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第1564經
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冊32,第1646經
[後秦]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藏》冊38,第1775經
[後秦]僧肇:《肇論》,《大正藏》冊45,第1858經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第374經
[東晉]慧遠問,羅什答:《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大正藏》冊45,第1856經
[東晉]慧達:《肇論疏》,《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54,第866經
〔劉宋〕竺道生:《法華經疏》,《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27,第577經
〔梁〕法雲:《法華經義記》,《大正藏》冊33,第1715經
[梁]寶亮:《大般涅槃經集解》,《大正藏》冊37,第1763經
[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藏》冊50,第2059經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冊55,第2145經
〔梁〕寶唱:《名僧傳鈔》,《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7,第523經
[隋]吉藏:《法華玄論》,《大正藏》冊34,第1720經
[隋]吉藏:《淨名玄論》,《大正藏》冊38,第1780經
〔隋〕吉藏:《中觀論疏》,《大正藏》冊42,第 1824經
[隋]吉藏:《三論玄義》,《大正藏》冊45,第1852經
[隋]吉藏:《大乘玄論》,《大正藏》冊45,第1853經
[新羅]元曉:《涅槃宗要》,《大正藏》冊38,第1769經
[唐]均正:《大乘四論玄義》,《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46,第784經
〔唐〕元康:《肇論疏》,《大正藏》冊45,第1859經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冊50,第2060經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第2103經
[宋]智圓:《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大正藏》冊38,第1766經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翻譯著作
〔日〕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日〕菅野博史著,池麗梅譯:《《法華經》──永遠的菩薩道》(臺北:靈鷲山般若出版社,2005年)
〔日〕橫超慧日著,釋印海譯:《法華思想之研究》上、下冊(洛杉磯:法印寺,2009年)
〔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2冊,(臺北:佛光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二)中文著作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李幸玲:《中國中古時期法華經注本研究──以授記主題為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臺北:大千出版社,2010年)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陳沛然:《竺道生》(臺北:東大出版社,2011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佛光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灣:臺灣商務出版社,2006年)
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果宗:《竺道生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三、期刊及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日〕菅野博史:〈道生撰『妙法蓮花経疏』における注釈の方法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9卷第1號(日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1990年12月)
[日]菅野博史:〈竺道生における機と感応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2卷第1號(日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1983年12月)
[日]山田實:〈光宅・『法華義記』の述成釈〉,《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第2號(日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1975年3月)
〔日〕早川貴司:〈南北朝仏教における法華一乗思想の受容──光宅寺法雲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5卷第2號(日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2007年3月),
〔日〕菅野博史:〈法雲『法華義記』における一乗思想の解釈について : 権実二智論と因果論〉,《創価大学人文論集》,第4卷(日本:創価大学人文学会,1992年3月)
〔日〕菅野博史、張大拓譯:〈日本對中國法華經疏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0年)
〔日〕菅野博史、楊曾文譯:〈中國佛教早期經典註釋書的性格〉,《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4年增刊)
方廣錩:〈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臺灣: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1977年7月)
方立天:〈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7月)
李四龍:〈南北朝《法華經》注疏體例之演變〉,《宗教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2015年)
李幸玲:〈臺灣敦煌寫卷《法華經義記》研究〉,《東亞漢學研究》,第8號(長崎市 : 東亞漢學研究學會,2018年7月)
李玉珍:〈法華信仰的物質性傳播:《弘贊法華傳》的經本崇拜〉,《台灣宗教研究》,第13卷第1期(臺灣:臺灣宗教研究,2014年6月)
邱敏捷:〈印順對《法華經》詮釋的觀點──兼與其他重要註釋家的比較〉《玄奘佛學研究》,第17期(臺灣:玄奘大學,2012年)
胡垚:〈法雲在梁代「神滅論」大討論中的真實地位及作用〉,《甘肅社會科學》,第2卷(甘肅:甘肅社會科學編輯部,2010年)
胡垚:〈法華義記考辨〉,《敦煌學輯刊》,第1卷(甘肅:敦煌學輯刊編輯部,2010年)
孫尚勇:〈經學章句與佛經科判及漢魏六朝文學理論〉,《西北大學學報》,第39卷第4期(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伯偉:〈佛經科判與初唐文學理論〉,《唐代文學研究年鑑》,第1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凱:〈光宅法雲《法雲義記》中的佛身思想〉,《宗教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2015年)
黃國清:〈《法華經》三車與四車之辯──以《法華五百問論》為中心〉,《揭諦》,第18期(嘉義:南華大學生命與教育學系,2010年)
黃國清:〈《法華經》於中國佛教的判教地位──從鳩摩羅什到法藏〉,《世界宗教學刊》,第16期(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0年)
黃國清:〈《妙法蓮華經》「三草二木」段的解讀──文獻學與義理學的進路〉,《世界宗教學刊》(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5年)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1年)
義廣:〈光宅法雲《法雲義記》之佛身觀〉,《佛學研究》(北京:中國佛學研究所,2015年)
韓國良:〈竺道生對玄學「言意觀」的解構與重建〉,《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雲南:雲南民族大學,2009年1月)
釋聖凱:〈成實學派的思想與影響〉:http://www.yufotemple.org/HLNews/UploadFile/attachment/20101015091330583.pdf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謝東志:《南朝僧人法雲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范姜冠閎:《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五、電子資源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s://www.cbeta.or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