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85.21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周士煌
作者(英):CHOU, Shih-Huang
論文名稱(中):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論文名稱(英):Taiwanese Et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指導教授(中):林修澈
指導教授(英):LIM, Siu-theh
口試委員:莊萬壽
劉益昌
林修澈
康培德
羅烈師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學系
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3
中文關鍵詞:民族學台灣民族學台灣學台灣國學學術史
英文關鍵詞:EthnologyTaiwanese EthnologyTaiwanologyTaiwanese NationologyDisciplinary Histories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101610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民族學ethnology研究「民族ethnos,及附著於其身的文化」,台灣的民族學,研究對象是台灣諸民族/民族集團:原住民族、客家、Lán-lâng/Holo、外省人。其中,學科傳統領域研究的首為台灣原住民族,在政策的支持下,客家研究亦開始展現成果。原住民族研究和客家研究,已有整體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台灣其餘民族的學問,則以民俗學或地方學來表達,其體系尚待發展。
作為近代學術的民族學,在台灣有其特別的歷史發展過程。由日本治理台灣時,為了施政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與稍後的學術研究開始,累積成果。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以誌書的編寫及審查圈錮地方知識份子,確立「以本土為地方」,以台灣為學科的練習場,並橫殖入文獻學研究的中國邊疆民族史。民主化之後,台灣主體性漸漸展現,本土研究開始興盛,教育系統與學術系統對台灣的觀點也開始正常化。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興趣,則以「地方學」的樣態出現。
台灣為一多民族的國家,清楚了解諸民族及其文化,為「屬族」的學問,以國家的文化主體性為學問的對象,可以稱為「台灣學」。台灣學為「屬國」的學問,為台灣的國學,其核心應該為台灣的民族學。台灣學或國學的發展,尚待觀察,但並非空想。
Ethnology is the study of ʻethnos, and the culture attached to itʼ.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aiwanese ethnology are the ethnos/ethne/ethnic groups of Taiwan: Indigenous, Hakka, Lán-lâng/Holo, and Waishengren. Among them,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re the primary target of the disciplineʼs traditional sphere of research, while under policy supports, studies of Hakka are maturing as well. For the studies of Indigenous and Hakka, a complete ʻknowledge systemʼ has already been constructed. As for the studies of Taiwanʼs other ethne, they are usually expressed as folklore studies or localogy, while the body is pending to be developed.
Ethnology as a modern discipline has its unique historical trait in Taiwan. Since Japanʼs rule, results had been accumulated by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for administration and by later academic researches. Aft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ame to Taiwan, it confined the local academics to the writings and censorship of ʻpagusographyʼ; it established ʻnative country as localityʼ and Taiwan as the practice field of disciplines, and transplanted Chinaʼs frontier ethnohistory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philology. After the democratisation, Taiwanʼs subjectivity gradually emerged, the studies of locality started to bloom, and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c systems towards Taiwan began to normalise as well. The interests to oneʼs living place occurred in the appearance of ʻlocalogyʼ.
Taiwan is a multiethnic nation; to understand the ethne and their culture, is a study of ethnos; to treat the nationʼs cultural subjectivity as the subject of study can be referred to as ʻTaiwanologyʼ. Taiwanology is a study of nation, which is the nationology of Taiwan, and its core should be Taiwanese et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ology or Taiwanese nationology is still subject to further observation, yet it is not a fantasy.
緒論 (破題:民族學是什麼) 1
第一章 民族學在日本時代的創建 17
第一節 領台與調查:學術與台灣治理的基礎 18
第二節 原住民族研究:民族誌與民族學的台灣實作 30
第三節 本島人:民間信仰與台灣民俗 46
第二章 國民黨時代的學術移殖 與 民族學的發展 63
第一節 戒嚴下的本土:方誌、地名、台灣史 64
第二節 考古與文獻:中國民族史 91
第三節 西方新學術:民族誌傳統與其危機 101
第三章 民主化以後的發展:台灣意識的覺醒 115
第一節 本土研究的興盛與新觀點 117
第二節 以台灣為名:教育系統與學院成立 136
第三節 地方學/地方研究 149
第四章 民族發展(原住民族與客家):民族學的擴張與在地化 181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學術發展與民族發展 182
第二節 台灣「客家」的發展:從Sojourner到Hakka 193
第三節 「民族學術」及其實踐:「民族」概念的清晰化 204
第五章 台灣民族學的體系 219
第一節 「民族」的相關概念 220
第二節 民族的知識體系 與 民族相關學術 230
第三節 台灣學:以民族學為核心的台灣國學 238
結論 255
徵引文獻 259
附錄 293
Anderson,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
1999 《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Barlow, Tani E.
1997 “Introduction: On “Colonial Modernity””, In Barlow, Tani E ed, 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pp.1-21.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rass, Paul R.
1991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

Brosse , Jacques雅克.布洛斯(著),李东日(譯)
1995/1981 〈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載於《国际汉学》1,頁427-475。譯自Brosse , Jacques,1981,《發現中國》。

Edgar, Andrew & Sedgwick, Peter R.
1999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irth, Raymond(著),王淑端(譯)
1967/1958 《社會人類學緒論》,台北:廣文。譯自Human Type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A Mentor Books.

Haviland, William A.
1975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aviland, William A.(著),瞿铁鹏、张钰(譯)
2006/2001 《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譯自Cultural Anthropology, 10th ed。

Hayes, Carlton J. H.
1931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Hicks, Dan
2013 “Four-Field Anthropology: Charter Myths and Time Warps from St. Louis to Oxford.” In Current Anthropology 54: 6, pp.753-763.

Keesing, Roger(著),張恭啟、于嘉雲(譯)
1989/1976 《文化人類學(分編二)》,台北:巨流。

Kottak, Conrad Phillip
1974/1982 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Lévi-Strauss, Claude(著),张祖建(譯)
2006/1958 《結构人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Swartz, Marc J. & Jordan, David K.,
1976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on Humanity, New York : Wiley

Vermeulen, Han F.
1995 “Origins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thnography and Ethnology in Europe and the USA, 1771-1854.” In Fieldwork and Footnot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Anthropology. Arturo A. Roldan & Han Vermeulen(eds), pp.39-59. London: Routledge.

马戎
2005/2003 〈中國傳統「族群觀」與先秦文獻「族」字使用淺析〉,收入喬健 等(主編),《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頁189-223。原發表於上海大學(主辦),2003,「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

马甫平
2004 〈社会学家卫惠林〉,載於《文史月刊》2004:08。

小熊英二(著),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經典研讀會、黃阿有 等(譯)
2012/1998 《「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台灣、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上卷,嘉義:嘉義大學台灣文化中心。原書《〈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
2001 〈金関丈夫と『民俗台湾』—民俗調査と優生政策〉,收入篠原徹(編)《近代日本の他者像と自画像》,東京:柏書房,頁24-53。

川村湊
1996 〈"大東亜民俗学"の虚実〉,東京:講談社。

山根幸夫
1976 《論集 近代中国と日本》,東京:山川。

丸井圭治郎(撰),台灣總督府(編)
1919 《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

于國華
2018/2002 〈回應於全球化的地方學習運動——「北投學」的社區總體營造觀點〉,原發表於2002年「第一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後收入戴寶村(編),《北投學彙編:地方知識與社區營造》,台北:開學文化。頁2-20。

三尾裕子
2004 〈以殖民統治下的「灰色地帶」做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載於《臺灣文獻》55:3,頁25-61。

毛一波
1977 《方志新論》,台北:正中。
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会(編)
2002 《台湾原住民研究概覧:日本からの視点》,東京:風響社。

尹章義
1989/1985 〈臺灣地名個案研究之一──臺北〉,收入《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原載於《臺北文獻》直72。
2008 〈台灣地方志的數量、品質與方志學的發展——《台灣地方志總目錄》試析〉,收入《方志學理論與戰後方志纂修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5,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王小林
2013 《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台北:聯經。

王丹
2009 〈多民族国家还是多族裔民族国家?〉,載於《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58,頁1-5。

王汎森
2003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

王仲孚
2001 《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台北:海峽學術。

王世慶
1985 〈日據時代臺灣官撰地方史志的探討〉,載於《漢學研究》3:2,頁317-348。原發表於國立中央圖書館主辦,1985,「方志學國際研討會」。

王見川
1994 〈台灣佛教龍華會:日治時期「齋教」的全島性聯合組織〉,載於《當代》99,台北:合志,頁34-45。
2001 〈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以史料、研究者為考察中心〉,收入張珣、江燦騰(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王甫昌
2002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台大。

王東
1998 《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

王建民
1997 《中国民族学史(上)》,昆明:云南敎育。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
1997 《中国民族学史(下)》,昆明:云南教育。

王泰升
1999 《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2015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台北:中研院台史所,台大出版中心。

王國璠
1998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文獻工作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崧興
1973 〈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載於《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頁1-10。

王晴佳
2002 《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

王御風
2010 〈戰後高雄市研究之回顧與展望〉,載於《高市文獻》23:4,頁90-110。

王雅萍
1994 〈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碩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
2005/1988 《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後藤新平:外交とヴイジョン》,東京:中央公論。


末成道男
2002 〈鳥居龍蔵の研究〉、〈統治初期の研究組織〉,收入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会編,《台湾原住民研究概覧:日本からの視点》,東京:風響社。

田哲益
2010 《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北:台灣書房。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
2011/1935 《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原民會、南天。原著為《臺灣高砂族系统所屬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
1991 《新个客家人》,台北:臺原。
1993 《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

石磊
1976 《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石磊、許嘉明、瞿海源
1982 〈衛惠林先生對社會人類學的貢獻〉,載於《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4,頁1-6。

石丸雅邦
2009 〈蕃地調查員與臺北帝國大學高砂族研究員〉,收入《2009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

史祿國(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譯)
1985/1933 《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

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
2003 《台北都會區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案,梁世武(主持)、黃勉善(共同主持)、劉惠美(協同主持)。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丘延亮
1997 〈日本殖民地人類學「台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載於《台灣社會研究》28,頁145-174。
2000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啟始?〉,載於《台灣社會研究》40,頁83-102。

江田明彥(編)
1998 〈伊能嘉矩年譜〉,收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編輯小組(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台北:台大圖書館,頁90-119。

江明修(主編)
2013 《客家研究:社群省思與政策對話》,台北:智勝文化。江明修(總主持),2011,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委會「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04 《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案,楊文山(主持)。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8 《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案,楊文山(主持)、張維安(共同主持)。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11 《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案,張維安(主持)、楊文山(共同主持)、劉惠美、楊雅惠(協同主持)。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西英昭
2009 《"臺灣私法"の成立過程:テキストの層位学的分析を中心に》,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

向陽=林淇瀁
2017 〈從生根之地再出發 ──我與真理台文系的不解之緣〉,載於《國文天地》384。並轉載於作者個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154362952636816/。

池田鳳姿=黃鳳姿
1990 〈『民俗台湾』創刊の背景〉,載於《沖縄文化研究》16,頁13-34。

孙敏、李晓东、杜洋
2013 〈《远野物语》中的“众神流亡”〉,載於《外语学界》2013,頁213-221。

伊能嘉矩
1901 〈風俗習慣の調查上土俗學研究部門の應用〉,載於《臺灣慣習記事》1:7,頁26。

伊萬納威
2014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博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2019 〈台灣原住民族的人名登錄——漢字族名與雜姓〉,載於《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147,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頁45-56。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 等(編)
2008 《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杜正勝
2004 《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

杜正勝、王汎森(編)
1998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李文良
2006 〈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載於《漢學研究》24:1,頁387-416。

李壬癸
1992 〈台灣平埔族的分類及其相互關係〉,載於《台灣風物》42:1,頁211-238。
1997 《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

李聿芃
2014 〈從學位論文手探討臺灣學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碩論)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李亦園
1971 〈十六年來的民族學研究所〉,載於《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頁1-16。
1972 〈二十年來我國人類學的發展與展望〉,載於《思與言》10:4;後收入李亦園,1988,《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水牛,頁297-306。
1998 〈徘徊在史語所門外〉,收入杜正勝、王汎森(編),《新學術之路》(下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頁1027-33。
1999 《田野圖像》,台北:立緒。

李東華
2014 《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李若鶯
2013 〈總論: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行旅「臺灣風土」〉,收入林佛兒(總編輯),《臺灣風土第一冊:文獻與歷史之部》,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李瑛
2002 〈原住民知識體系之建構——以卑南族為例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9-2413-H-003-096。

李勤岸
2010 〈建構台灣研究 ê 台灣學——《台灣學誌》發刊詞〉,載於《台灣學誌》創刊號。

李錦旭
2009 〈地方學的形塑:南方經驗的反思〉,收入吳根明(編)《2009年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教育大學,頁189-214。後增補資料收入李錦旭(主編),2017,《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台北:開學文化;屏東:屏東大學,頁37-74。

呂玉新
2017 《政體、文明、族群之辯:德川日本思想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何聯奎
1955 〈四十年來之中國民族學〉,載於《中國民族學報》1,台北:中國民族學會。
阮昌銳
1978 〈臺灣民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頁14-20。
1985 〈臺灣民俗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載於《臺灣文獻》36:3,頁25-51。

严绍璗
2004 〈汉学研究在中国的历程——“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汉学)研究文库”总序〉,收入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8,頁1-11。

杨须爱
20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概念及其语境考辨——兼论“民族”概念的汉译及中国化〉,《民族研究》2017:5,頁1-16。

吳書銘
2014 〈我國鄉土課程設科政策之分析〉,載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9,頁59-89。

吳密察
1997 〈「歷史」的出現〉,收入黃富三 等(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1998 〈從人類學者到歷史學者〉,收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編輯小組(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台北:台大圖書館,頁31-45。
2008 〈『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入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的台灣文化狀況》,頁49-81,台北:播種者文化。
2013 〈《平埔蕃調查書》解題〉,收入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 / 蕃務本署(編);翁佳音、陳怡宏(譯),《平埔蕃調查書》,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頁11-17。

吳豪人
2004 〈岡松參太郎論〉,收入《iurisperitvs active 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台北: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頁511-586。

吴楚克
2005 《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汪明輝
2009 〈臺灣原住民族知識論之建構〉,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暨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主辦),「第一屆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研討會」。

孟航
2011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史(1900-1949)》,北京:人民。

典通股份有限公司
2014 《103年度臺閩地區客家人口推估及客家認同委託研究成果》,客家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案。新北:客家委員會。
2017 《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客家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案。新北:客家委員會。

林文凱
2012 〈評介佐藤正広著《帝囯日本と統計調查:統治初期台湾の専門家集団》〉,載於《臺灣史研究》19:4,頁207-217。

林玉茹
1999 〈地方知識與社會變遷——戰後臺灣方志的發展〉,原收入許雪姬、林玉茹(主編)《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後載於《臺灣文獻》50:4,頁235-89。

林正慧
2015 《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林初梅
2010 〈台灣鄉土教育思潮中的「日本」:鄉土教材及教科書如何詮釋「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載於《台灣學誌》2,頁107-125。

林佩欣
2003 〈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碩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林明德
1986 《日本史》,台北:三民。


林果顯
200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板橋:稻香。

林承緯
2013/2016 〈戰後臺灣民俗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展望:邁向臺灣民俗學之路〉,收入楊玉君 等(主編),2016,《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台中:豐饒文化,頁47-68。原發表於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辦,2013年「東アジア民俗学学史シンポジウム」;翻譯改寫再發表於新港奉天宮主辦,2014年「航行與定錨: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

林美容
2014 〈臺灣民俗學史料研究〉,收入《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台北:翰蘆,頁5-29。

林修澈
1976 〈名制的結構〉,載於《東方雜誌》(復刊),10:2,頁52-61。
1998 〈賽夏族的改姓氏〉,收入《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獻會。頁331-368。
1999 《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2001 《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2002 《噶瑪蘭族的人口與分布》,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2004 《客家學研究史論:客家學的成立與發展》,發表於2004年12月19日「2004 客家知識論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客家委員會網路資料: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4&PageID=36749,查閱日期:2019年7月28日。
2005 〈台灣原住民研究的新趨勢:從採蜜到養蜂〉,「台灣原住民研究:日本與台灣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開幕演講,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東洋大學聯合主辦。
2007a 《巴宰族民族誌調查》,台北:原民會。
2007b 《賽德克族正名》,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2012 《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2016 《我國族群發展政策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之研究計劃,計劃編號:NDC-DSD-104-002
2019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人名登錄的困境〉,載於《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147,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頁15-30。

林修澈、黃季平
2015 〈台灣原住民族第15-16族的成立: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的民族認定〉,載於《民族學界》36,頁53-118。

林恩顯
1999 〈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教學體制與變遷〉,收入《兩岸少數民族研究體制與內容分析暨兩岸少數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邊政協會。

林淑蓉、陳中民、陳媽玲(主編)
2014 《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新竹:清華大學。

林惠祥
2005/1934 〈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務。

林媽利
2010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台北:前衛。

林熊祥
1949 〈纂修臺灣省通志之方法的討究〉,載於《文獻》1,頁3-6。
1957 〈全面修志的可能性〉,載於《臺北文物》5:4,頁1-3。
1958 〈本省十年來的文獻工作概況〉,收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文獻工作會議錄》,頁77-80。

林熊祥(主編)
1950 《文獻專刊》1:2,「山地文化特輯——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瑞榮
2011 《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曜同
2007 〈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族群認同之研究〉(博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人類學系。

林耀華
1962 〈關於"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問題〉,載於《歷史研究》1962:2。

岡松參太郎
1921 〈敍言〉,收入台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編),《臺灣番族慣習研究》第一卷,頁1-10。

河合洋尚、飯島典子
2013 〈日本客家研究的軌跡:從日本時代的臺灣調查到後現代主義視角〉,載於《全球客家研究》1,頁123-162。

近藤正己
1993 〈「創氏改名」研究の檢討と「改姓名」〉,收入《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歷史系,頁217-247。

邱彥貴(記錄)
1993 〈宜蘭縣史協編委員會、編撰人員、諮詢人員聯席會會議記錄〉,載於《宜蘭文獻雜誌》1,頁18-27。

邱貴芬
2012 〈新世紀台灣文學系所面臨的挑戰〉,載於《台灣文學研究》1:2,頁17-29。

卓佳賢
2016/2014 〈民俗再發現:戰後初期《臺灣文化》表述之文化主體性〉

周士煌
2006 〈鄭成功的民族學研究〉(碩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周志怀(主編)
2017 《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论文汇编》,北京:九州。

周芬姿
2011 〈由地方出發的屏東學研究〉,載於《臺灣學通訊》49,頁14-15。

周祝瑛
2003 《誰捉弄了臺灣教改(1987~2003)?》。台北:心理。

周婉窈
1998 《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

张西平
2006 〈序〉,收入《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頁1-5。

松田京子
2003 《帝国の視線:博覧会と異文化表象》,東京:吉川弘文館。

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案,黃河(主持)、陳信木(協同主持)。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柯志明
2018 〈臺灣社會變遷研究的歷史轉向:對整體觀與貶抑歷史敘事的一點反思〉,載於《臺灣社會學刊》63,頁1-62。

胡家瑜
2012 〈離散的收藏與拼接的記憶──從臺灣原住民藏品資料跨國連結的二個例子談起〉,載於《博物館與文化》3,頁3-28。

胡鸿保
2006 《中国人类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洪惟仁
2013 〈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載於《語言暨語言學》,頁315-369。

洪敏麟
1980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3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後藤新平
1889 《國家衛生原理》,東京:後藤新平。

姜新立
2004 〈中共「臺灣研究」概況剖析〉,收入王明蓀(主編),《台灣研究國際學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頁185-203。

浅田喬二
2009 《日本植民地研究史論》,東京:未來社。

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
2014 《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登記:原住民族人名譜》,台北:原民會。
2016 《原教界》67,「原住民族的人名」專輯。
2017 《原教界》78,「原住民族議題的學位論文」專輯。

春山明哲
1988 〈台湾旧慣調査と立法構想――岡松参太郎による調査と立案を中心に〉,收入台湾近現代史研究会(編)《台湾近現代史研究》第六号,東京:緑蔭書房,頁81-114。

施添福
1987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台灣師大地理系。
1990 〈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載於《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9,頁67-92。
1999/1987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省文獻會。
1995 〈清代台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變〉,收入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301-332,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1996 〈蘭陽平原傳統社會空間階層的形成與演變〉,收入《「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2-381,宜蘭:宜蘭縣史館。
2001/1998 〈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入詹素娟、潘英海(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原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和族群關係〉,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年5月。
2013 〈從「客家」到客家(1):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載於《全球客家研究》1,頁1-55。
2014 〈從「客家」到客家(2):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載於《全球客家研究》2,頁1-114。
2014 〈從「客家」到客家(3):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上篇)〉,載於《全球客家研究》3,頁1-109。

施正鋒
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2004 《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2010 《台灣族群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2013 〈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客家知識體系〉。載於《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2,頁115-42。原發表於「台灣客家發展——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2012,台北:台灣客家研究學會。網路資料: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conference-papers/20121124.pdf,查閱日期:2019年7月28日。

祖父江孝男(著),乔継堂 等(譯)
1992/1977 《文化人類學事典》,西安:陝西人民。

馬淵東一
1954 〈高砂族に関する社会人類学〉,載於《民族學研究》18卷,1-2号合刊,「台湾研究特輯」,頁86-104。

唐美君
1976 〈人類學在中國〉,載於《人類與文化》7,頁9。

凌純聲
1979 《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上冊),台北:聯經。

高志彬
1998 〈臺灣方志之纂修及其體例流變述略〉,載於《臺灣文獻》49:3,頁187-205。

宮本延人
1954 〈台湾民族学研究史概説〉,載於《民族學研究》18卷,1-2号合刊,「台湾研究特輯」,頁81-85。
1998 《我的台灣紀行》,台北:南天。

徐正光
1991 〈一個研究典範的形成與變遷: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台灣」一文的重探〉,載於《中國社會學刊》15,頁29-40。
徐正光(編)
1991 《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2007 《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徐正光、黃應貴(主編)
1999 《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韋煙灶
2005/2004 〈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例〉,收入范毅軍(主編),《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內政部,頁71-100。原發表於中研院、內政部合辦,2004年「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

翁同文
1985 〈從社會文化史觀點論方志的發生發展〉,載於《漢學研究》3:2,頁39-58。原發表於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國立中央圖書館主辦之「方志學國際研討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20 《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110年—114年)》,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
2012/1910 〈人類學研究.台灣的原住民(一)序論〉,收入《探險台灣》,台北:遠流。頁50-129。原載於《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紀要》28:6。

笠原政治
1998 〈伊能嘉矩的臺灣原住民研究〉,收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編輯小組(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台北:台大圖書館,頁90-95。

笠原政治(著)、陳文玲(譯註)
2020 《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先行者及其台灣踏查》,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梁志輝、鍾幼蘭
2001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中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省文獻會。

梁啟超
2007/1920 《清代學術概論》,收入梁啟超、章太炎、朱自清《三大师谈国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郭廷以
1954 《臺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

國分直一
1951 〈戰後台灣に於ける史學民族學界 : 主として中國内地系學者の動きについて〉,載於《東洋史研究》11:2,頁160-171。
1981 《台湾考古民族誌》,東京:慶友社。

康培德
1999 〈平埔族群研究的發展簡介及其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意義〉,載於《花蓮師院學報》9,頁263-284。網路版:http://www.aca4.ndhu.edu.tw/magazine/a909www/page1002.htm。查閱日期:2020年10月5日。
2008 〈尺度、空間與景觀:地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頁11-23。
2016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台北:聯經。

教育部
1990 《教育部公報》187。台北:教育部。

許南村=陳映真(編)
1999 《「認識台灣」教科書評析》,台北:人間。

許倬雲 等
200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許雪姬
2007 〈近20年臺灣方志的纂修〉,收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編),《澎湖研究第6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頁19-38。
2009/2008 〈2007 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臺灣史研究》16:2,頁161-204。原發表於2008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2010a 〈澎湖學的成立〉,載於《臺灣學通訊》48,頁12-13。
2010b 〈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載於《思想》16,「台灣史:焦慮與自信」專輯。
2011 〈地方學的檢討及願景〉,載於《臺灣學通訊》59,頁14-15。
2014 〈2004-2013年臺灣史研究的囘顧與展望〉,發表於2014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網路資料:http://thrrp.ith.sinica.edu.tw/conpap.php?Y=2014。

莊秀冠
2012 〈人與歷史交會之所——「文化立縣」與宜蘭縣史館(1992-2005)〉(碩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莊佳穎
2010 〈編輯室報告〉,載於《台灣學誌》2,頁i-ii。

莊萬壽
2003 《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
2004 〈文化主體性的建構〉,收入李永熾 等(編撰),《台灣主體性的建構》,台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頁38-63。

莊萬壽、陳憲明(編)
1998 《台灣人文》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章太炎
2007/1922 《國學概論》,收入梁啟超、章太炎、朱自清《三大师谈国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張火木
2001 《解嚴後金門地方學之發展》,金門: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張文彬
2015/2014 〈從「社大地方學」到「地方學社大」:一個社大工作者的反思〉,收入曾光正、張義東(主編)《南臺灣的記憶、書寫與發展:十年回顧》,屏東:屏東大學,頁337-351。原發表於2014年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南台灣社會發展」研討會。

張光直
1981 〈懷念李濟(1896—1979)〉,後收入李光谟,2004,《从淸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北京:淸华大学。
1993 《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縣:稻鄉。

張安琪
2017 〈臺灣寺廟土地財產的近代化(1895-1910)〉(博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張良澤
1988 《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台北:前衛。

張其昀
1968 〈序〉,收入陶振譽 等(著),《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頁1-4,台北:國防研究院。

張培倫=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
2009 〈關於原住民族知識研究的一些反思〉,載於《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5,頁25-53。
2010 〈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發表於考選部(主辦),「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知識學術研討會」。

張筑喻
2014 〈戰後臺灣「地方學」的發展〉(碩論)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歷史學系。

張隆志
1997 〈追尋失落的福爾摩莎部落〉,收入黃富三 等(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頁257-272。
1998 〈劉銘傳、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論爭——關於十九世紀臺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收入國史館(主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論文集》,台北:國史館,頁2031-2056。
2016 〈新史學典範與知識社群的追尋:寫在NATSA二十週年〉,收入潘美玲(等),《跨界時代的台灣研究——北美台灣研究學會(NATSA)二十年》,頁59-77。

張維安
2004 〈客家研究與客家學〉,發表於台灣客家研究學會,「邁向客家學之路:客家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15 《思索臺灣客家研究》,台北:遠流。

張鎮炘
2005 〈臺灣地區學位論文中有關客家研究之概況(1982~2003)〉,載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7,頁184-210。

張耀錡
2003/1951 《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台北:南天。原載於《文獻專刊》2:1、2另冊,台北:省文獻會。由〈平埔族社名對照表〉增訂改寫。

陳三井、許雪姬(訪問)
1992 《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陳孔立=陈孔立
2004 《臺灣學導論》,台北:博揚文化。

陳文德、黃應貴(編)
2002 《「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正祥
1958 〈臺灣地名之分析〉,收入《臺灣文獻》9:3,頁1-13。
1959 《臺灣地名手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3/1960 《台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

陳板
2003 〈地方文史工作與社區營造─從「大家來寫村史」計畫出發的文史搜索運動〉,載於《臺灣文獻》54:2,頁343-376。原發表於2002年國家圖書館舉辦之「地方文獻學術研究會」。

陳芳明
2004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台北:麥田。

陳叔倬、段洪坤
2006 〈西拉雅族成為縣定原住民族的過程及其影響〉,載於《政大民族學報》25,頁145-166。原發表於2005年「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

陳其南
1975 〈光復後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載於《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頁19-49。
1988 《關鍵年代的臺灣》,台北:允晨。
2010 《臺.博.物.語:臺博館藏早期臺灣殖民現代性記憶》,台北:台灣博物館。

陳奇祿,Chi-Lu CHEN
1954 〈最近台湾で出刊された人類学関係文献〉,載於《民族學研究》18卷,1-2号合刊,「台湾研究特輯」,頁191-192。
1955 〈台灣民族學研究的回顧和前瞻〉,載於《主義與國策》44,頁18-23。
1960 〈臺灣人類學研究和中美學術合作〉,載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15-16合刊,頁149-153。
2002 〈我和人類學系〉,收入林秀美(編)《從帝大到臺大》,台北:臺大,頁31-50。

陳幸雄
2013 〈卡那卡那富族群文化認同發展歷程-從「Other」到「We」〉(碩論),台東:國立台東大學 南島文化研究所。

陳捷先
1996 《清代臺灣方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

陳紹馨
1966 〈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載於《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頁9-11。

陳雪華
2010 〈台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建構方法之探討〉,載於《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1,頁61-86。

陳進傳
1998 〈五十年來宜蘭史研究的回顧〉,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頁2147-2208。

陳運棟
1988/1978 《客家人》,台北:東門。
1998 〈五十年來的臺灣客家研究〉,載於《臺灣文獻》49:2,頁171-189。

陳儀深
2010 〈從邊疆史到臺灣史:世變下郭廷以史學的一個側面〉,載於《思與言》48:4,頁1-22。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04,「史學.時代.世變:郭廷以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盛清沂
1973 〈臺灣省通志纂修始末〉,收入《臺灣省通志.卷首上序例綱目》,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232-355。

移川子之藏
1939 〈姓名としての高砂族個人‧家族‧氏族名〉,收入阪上福一(編),《創立三十年紀念論文集》,台北:臺灣博物館協會,頁323-336。
彭明輝
2001 《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

彭瑞金、溫宗翰(主編)
2017 《客家.臺中學.全球在地化:地方文史發展學術論集》,台中: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2016年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舉辦,第二屆「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鲁𥌓明(主編)
2012 〈中国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黃文山
1968 《文化學體系》,台北:中華書局。
黃季平
2003 〈廟記錄的方法論─—臺灣三次廟普查案例的比較〉,載於《民俗曲藝》142(臺灣的民俗研究方法論反思專輯),頁7-53。
2019 〈原住民族的人名體系——「還我姓名」的抉擇〉,載於《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147,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頁31-44。

黃武雄
1999 〈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發表於「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收入《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頁2-18。

黃美英
2008 〈太魯閣與賽德克正名的爭議——檢視傳統民族學與政策的囿限〉,收入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花蓮:東華大學民族學院,頁71-85。

黃英哲
2007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台北:麥田。

黃俊傑
1991a 《農復會與臺灣經驗》,台北:三民。
1991b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台北:三民。

黃宣衛、劉容貴
1984 〈序〉,於Kewis, Ioan M.(原著),黃宣衛、劉容貴(譯),《社會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

黃國恩
2012 〈臺灣人類學的1949--簡述瑞岩民族學調查〉,載於《史前館電子報》226,網路資料:https://beta.nmp.gov.tw/enews/no226/page_02.html,查閱日期:2019/3/31。

黃啟訓
2008 〈屏北社區大學「屏東學」建構歷程之研究〉(碩論)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

黃敦厚
2017 〈從《大甲風貌》到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收入《客家.臺中學.全球在地化:地方文史發展學術論集》,台中: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頁11-27。原發表於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舉辦,2016,第二屆「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學術研討會」。

黃智慧
2003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收入張珣、江燦騰(編),《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頁1-62。

黃樹民
2011 〈人類學與民族學百年學術發展〉,收入王汎森(編)《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上)》,台北:聯經。頁173-197。

黃應貴
2008 《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程美宝
2008 〈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載於《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6,頁82-93。

森丑之助
1917 〈臺灣蕃族に就いて〉,收入氏著《臺灣蕃族志第一卷》附錄,頁1-22。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
2012/1924 《生蕃行腳》,台北:遠流。
2012/1913a 〈關於台灣蕃族:森丑之助告別台灣演講記錄〉
2012/1913b 〈生蕃對台灣島的影響及台灣蕃族學術調查〉

葛兆光
2014 〈納「四裔」入「中華」〉,載於《思想》27,頁1-58。

葛伯納=Bernard Gallin(著),蘇兆堂(譯)
1979 《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台北:聯經。

詹素娟
1995 〈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載於《新史學》6:4,頁127-162。
1996 〈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載於《思與言》34:3,頁45-78。

詹素娟、張素玢
2001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北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省文獻會。

葉海煙(主編)
2011 《台灣學入門》,台北:五南。

葉碧苓
2007 〈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博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
2009 〈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載於《臺灣史研究》16:3,頁87-132。

葉德聖
2013 《您不能不知道的臺灣客家運動》,台北:五南。改寫自 2012,〈臺灣客家運動之未來方程式:形成與發展(1987-2012)〉(碩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葉韻翠
2013 〈批判地名學-國家與地方、族群的對話〉,載於《地理學報》68,頁69-87。

楊希枚
1956 〈聯名與姓氏制度的研究〉,載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頁671-725。

楊南郡
2012 〈森丑之助年譜〉,收入《生蕃行腳》,台北:遠流,頁601-638。

楊國樞
1987 〈緒論:人文學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臺灣經驗〉,收入賴澤涵(主編),1987,《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東大。

楊國鑫
1991 〈客家研究的幾項要務〉,原載於1991年5月14日《自立早報》,後收入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新个客家人》,台北:臺原,頁53-55。
2007 〈台灣的客家問題、客家運動與客家學〉,發表於「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網路資料:http://mx.nthu.edu.tw/~wachang/conference/HAConference/PDFHTMDOC/7_YKH.pdf。查閱日期:2019年8月13日。

溫席昕
2016 《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台北:秀威資訊。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58 《臺灣文獻工作會議錄》,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研究研討會
1967 《臺灣研究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國立臺灣大學二十週年校慶文學院學術討論會)》,「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4種,台北:台大考古人類系。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 / 蕃務本署(編);翁佳音、陳怡宏(譯)
2013/1910 《平埔蕃調查書》,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
1997/1918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編,南投:省文獻會。原著為《理蕃誌稿》,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潘英
1996 《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

潘英海
1995 〈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收入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445-473。

潘英海、詹素娟(編)
1995 《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潘美玲 等
2016 《跨界跨代的台灣研究——北美台灣研究學會(NATSA)二十年》,高雄:巨流。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訪問)
2008 《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劉益昌
1993 〈臺灣史前史料概說〉,收入張炎憲、陳美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灣史料評析講座(一)》,台北:自立晚報,頁87-107。
2016 〈導論:臺灣考古學近年研究及意義〉,收入劉益昌(編),《臺灣史前史專論》,台北:聯經。頁1-58。

蔣中正=蔣介石
1945/1943 《中國之命運》,台北:中國國民黨台灣執行委員會。

蔣君章
1974/1970 《台灣歷史概要》,台北:中外圖書。

蔣勳
1977 〈起來接受更大的挑戰!——從文化學院地方戲劇社子弟戲演出談起〉,載於《仙人掌》4。
1978 〈文藝的.民族的.現實的——寫在本刊革新號之前〉,載於《雄獅文藝》85。

鄭正煜
2015 《臺灣學教育 ê 開拓者:鄭正煜紀念集》,高雄:春暉。

鄭政誠
2005 《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台北縣:博揚文化。

鄭樑生
1993 《日本通史》,台北:明文。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
2005/1939 《臺灣宗教信仰》,台北:東大。原名《臺灣の宗教》

蔡孟翰
2015 〈從宗族到民族──「東亞民族主義」的形成與原理〉,載於《思想史》4,頁57-165。

蔡相煇
2006 《媽祖信仰研究》,台北:秀威資訊。

蔡錦堂
1994 《日本帝国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
2002 〈臺灣宗教研究先驅增田福太郎與臺灣〉,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六屆討論會秘書處(編),《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縣:國史館。

歐素瑛
2006 《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台北:臺灣書房。

蕭敏如
2012 〈周憲文《臺灣文獻叢刊》(1946-1972)與戰後民族主義史學氛圍下的台灣史建構〉,載於《台灣文學學報》21,頁95-135。

蕭新煌
2018 〈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載於《全球客家研究》10,頁1-26

衛惠林
1950 〈曹族三族群的氏族組織〉,載於《文獻專刊》1:4,頁44-54。
1952 《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曹族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1 《埔里巴宰七社志》,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之二十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戴寶村(編)
2018 《北投學彙編:地方知識與社區營造》,台北:開學文化。

謝世忠
2004 《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台北:臺灣大學。
2006 〈「學」的論說—《賽夏學概論論文選集》評述〉,載於《原教界》8,頁96-98。
2007 〈認識、理解興建構——《考古人類學刊》的半世紀原住民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頁25-52。
2011/2005 〈包容還是搓圓?——記「臺灣人類學與族學學會」的成立〉,原載於《自由時報》2005年6月30日;後收入謝世忠,《餵雞屋人類學——迷你論述101》,新北:Ariti Press。頁364-366。

謝若蘭
2003 〈原住民 / 族與認同政治——美國原住民族群識別與身分認定之歷史沿革初探〉,收入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編),《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頁213-254。
2006 〈國 / 族認同與建構— 平埔西拉雅族裔觀點〉,收入施正鋒(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頁745-774。

謝嘉梁、林金田(訪問);劉澤民(紀錄)
2010 《文獻人生:洪敏麟先生訪問紀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鍾志正
2015 〈「客家中原論述」在台灣的建構:以《中原》雜誌為核心的探索〉(碩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鍾興華
2014 〈排灣族的名制〉(博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2015 〈台灣原住民族名制研究的展開〉,載於《民族學界》35,頁161-184。

穗積八束
1897 《愛國心:國民教育》,東京:八尾新助。

藍建春
2017 〈全球化下地方鄉鎮志的實踐:在地.跨領域.田調新史學.數位與敘事〉,收入《客家.臺中學.全球在地化:地方文史發展學術論集》,台中: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頁185-202。原發表於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舉辦,2016,第二屆「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學術研討會」。

羅志平
2016 《爺們的天空:金門學術研究略論》,台北:獨立作家。

羅香林
1992/1933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1973/1950 《客家源流考》,出版地不詳: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籌備委員會。

羅烈師
1999 〈臺灣地區客家博碩士論文(1966~1998)〉,載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頁117-137。
2006 〈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瀬川昌久
1993 《客家——華南漢族のエスニシティ―とその境界——》,東京:風響社。
2010 〈中国、台湾、日本の学術書ならびに一般書における「客家」のイメージ形成過程の研究〉,載於《東北アジア研究》14,頁97-121。

瀬川昌久、飯島典子(編)
2012 《客家の創生と再創生》,東京:風響社。

鶴見祐輔
1965/1937 《後藤新平》第1卷,東京都:勁草書房。原著《後藤新平》,東京:後藤新平伯傳記編纂會。

龔鵬程
1996 〈金門。天地間的清音〉,為「《金門學》叢刊總序(2)」。收入《金門民間傳說》,頁IX-X,金門:金門縣政府。


網路資料:

UNESC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http://uis.unesco.org/en/topic/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education-isced。查閱日期:2021年6月20日。

立法院
議事暨公報管理系統:https://lci.ly.gov.tw/LyLCEW/lcivComm.action,查閱日期:2019年8月10日。

客家委員會
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查閱日期:2019年8月10日。

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s://cirn.moe.edu.tw/Guildline/index.aspx?sid=9。查閱日期:2021年1月1日。

教育部統計處
〈大專校院概況表(80~108學年度)〉,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查閱日期:2020年5月1日。
〈中華民國學科標準分類第5次修正 (106年9月)〉,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283412AE33AC4D71。查閱日期:2021年6月20日。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本系簡介〉,http://www.twl.ncku.edu.tw/p/412-1143-10450.php?Lang=zh-tw。查閱日期:2020年5月1日。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本系簡介〉,http://www.tcll.ntnu.edu.tw/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5。查閱日期:2020年5月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