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1.66.3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游菁菁
作者(英):Yu, Ching-Ching
論文名稱(中):微型貸款信任機制初探–以臺灣宗教信仰為例
論文名稱(英):A Study on Microcredit Trust – Case of Religious Belief in Taiwan
指導教授(中):王信實
指導教授(英):Wang, Hsin-Hsien
口試委員:羅光達
楊志海
口試委員(外文):Lo, Kuang-Ta
Yang, Chih-H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0
中文關鍵詞:宗教宗教力量微型貸款
英文關鍵詞:ReligionPoorMicrofinance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200159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6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臺灣宗教會所相當密集並十分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發展宗教微型貸款的潛力,本研究探討是否能以宗教力量的機制,讓人們不需要依賴其他力,自動在貸款期限內償還借款。透過問卷調查並加以分析後發現,人們若向宗教機構貸款,即使貸款在無擔保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督促自己提早還款,甚至在經濟能力有餘裕的情況下,還會選擇多還款給予所借款的宗教團體。學歷以及婚姻狀況,對於宗教微型貸款機制而言,則無顯著性的影響。
Places of worship in Taiwan are dense and close to people's daily life, and thus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religious micro-loans is worthy of research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mechanism of “religious power” can urge people to repay the loans within the agreed period without external enforcement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i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eople who borrow money from religious institutions will urge themselves to repay the loans as soon as possible, even though the loan is without any financial guarantee. In addition, if the borrowers have a sufficient financial capability, they would like to repay more than the amount borrowed because of their religious belief. However,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marital statu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s in the religious microfinance mechanis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微型貸款的起源與定義 5
第二節 窮人微型貸款機構 6
第三節 臺灣傳統宗教的文化 10
第四節 臺灣宗教團體的財富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6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18
第四章 問卷資料分析 19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 20
第二節 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38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40
參考文獻 41
附錄 研究問卷 45


中文文獻
1.內政部民政司。臺灣地區宗教類別統計說明,2021年11月22日,取自:https://ws.moi.gov.tw/001/Upload/400/relfile/0/4405/48349492-6f8c-453b-a9d1-4a8f0593b979/year/year.html。
2.世界宗教博物館 。台灣民間信仰,2020年11月2日,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497402。
3.李太龍、潘士遠(2014)。財富分配、 社會階層結構和經濟績效:一個政治經濟學模型。經濟論文叢刊,42(3),405-451。
4.李增祿(2012)。社會工作概論(第七版)。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5.江韋儒 (2019)。信眾求財也不手軟,紫南宮香油錢收入「破千萬」,2019年2月11日,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497402。
6.沈千巧(2009)。第3世界窮人銀行,悄然進駐紐約,2009年2月16日,取自:https://news.tvbs.com.tw/world/121486。
7.沈君玲(2018)。銀行授信適用經營判斷法則之探究。法令月刊,(69),5。
8.吳永猛(1995)。當今台灣道廟燈錢的探討。商學學報,(3),1-16。
9.吳永猛(2012)。安太歲的民俗信仰。慧炬雜誌,(571&572),17-19。
10.吳佳霖、劉育欣(2013)。我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NDC-DSD-102-017),未出版。
11.吳佩珊 (2014年11月)。金融服務創新以促進臺灣社會企業之發展。 2014年全方位成功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12.吳許黃捷(2018)。弱勢家庭微型創業的法律議題探討。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18),51-70。
13.宋惠如、李杰憲、孫以軒(2018)。臺灣宗教信仰與捐獻的經濟效益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1(8),22。
14.林茂賢(2007)。苦行還願謝神恩--媽祖遶境進香。新活水,(10),44-51。
15.林秀華(2014)。微型創業貸款運作機制及可持續發展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國際財務金融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16.周雅娟(2012)。微型金融在中國的發展。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17.周芷羽(譯)(2017)。神的經濟學:信仰─經濟發展背後看不見的手(宇山卓榮 原著)。臺北:漫遊者文化。
18.陳緯華(2005)。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19.張家麟、曲兆祥(2012)。論台灣媽祖信仰的「擴張性」-2009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實證分析。數據分析,7(1),107-127。
20.張惟修(2012)。雲林縣玄天上帝信仰及其傳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21.張英陣(2015)。社區型宗教組織之社會服務。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35-84。
22.許雅淑、李宗義((譯)(2016)。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Abhijit V. Banerjee, Esther Duflo原著)。台北:群學。
23.莊雅婷(2012)。窮人的銀行家 - 淺談微型貸款(Microfinance)Part II,2012年9月17日,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story/387/130/637。
24.陳佳容(2017)。攜手合作,向老前行-高齡化社會中合作社發展共老住宅之可能性。社區發展季刊,160,224-225。
25.董芳苑(2008)。台灣宗教大觀(初版)。臺北:前衛。
26.董芳苑(2008)。台灣宗教論集(初版)。臺北:前衛。
27.曾韋皓(2015)。普惠金融於我國證券業之發展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28.游堯忠、劉定衢、張景淳、莊喻銅(2018)。宗教情境下科技接受模式之實證研究-以宗教基金會為例。管理科學研究,12(2),36-38。
29.廖彥銘(2019)。民間信仰開枝散葉,做伙來文化祭鬥鬧熱。台北畫刊,(615),8-13。
30.劉怡寧、瞿海源(2001)。塵世的付出,來世的福報-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捐獻現象。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會議論文,未出版,台北。
31.蔡維民(2013)。分配正義與宗教捐獻-從分配正義觀點來反省台灣宗教捐獻現象。輔仁宗教研究,(26),157-177。
32.潘潔瑩、劉漢生、榮昊北 (2019)。信徒香油錢破千萬 各大廟宇護鈔作戰,2019年2月13日,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local/201902/201902131951746.html。
33.鐘秀雋(2000)。彰化市角頭搶轎研究-以大甲媽祖過境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34.鍾文榮(2014)。拜拜經濟學:有拜有保庇!?大廟小廟香火鼎盛背後的經濟性與趣味性(初版)。臺北:時報。

英文文獻
1.Adam Hayes (2019). Microcredit. Retrieved October 5, 2019,from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ranslate.goog/terms/m/microcredit.asp?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nui,op,sc。
2.David, H. (2000). Is microdebt good for poor people? A note on the dark side of microfinance. 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11(1), 26-28.
3.Duvendack, M., Palmer-Jones, R., Copestake, J. G., Hooper, L., Loke, Y., & Rao, N. (2011). What is the evidence of the impact of microfinance on the well-being of poor people? (1st Ed). London: EPPI-Centr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Uni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4.HOPE International(1997). How HOPE began.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19, from https://www.hopeinternational.org/.
5.Jonathan, M. (1999). The Microfinance Promis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7(4), 1569-1614.
6.Jude, L. F. (2012). Microfinance: Perils and Prospects (1st Ed). London: Routledge.
7.Michael, L. (1977).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a study of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Published Version).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8.David, R. (2012). Due Diligence: An Impertinent Inquiry into Microfinance (Published Version). Washington: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9.Shankar, S. (2007). Transaction costs in group microcredit in India. Management Decision, 45(8), 1331-1342.
10.Vicky, C. (2001). Poor people, poor places, and poor health: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2(10), 1501-15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