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9.170.1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王建文
作者(英):Wang, Chien-Wen
論文名稱(中):台灣房價與所得分配不均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come Inequality and Housing Price in Taiwan
指導教授(中):林祖嘉
指導教授(英):Lin, Zu-Jia
口試委員:孫立群
王信實
口試委員(外文):Sun, Lih-Chyun
Wang, Shinn-Shyr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系
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8
中文關鍵詞:房價所得分配不均向量誤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檢定CUSUM檢定衝擊反應函數分析變異數分解
Doi Url:http://doi.org/10.6814/THE.NCCU.ECONO.005.2018.F06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從1989年的無殼蝸牛運動到2014年的巢運,房價高漲及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是現在很重要的問題,在過往國內研究中對於住宅市場主要是以房價、房屋異質性作為探討,在有關所得分配不均的部分相對討論還沒有這麼多,這也是此篇研究的促成動機。
本研究資料自1991Q1至2016Q4,以信義房價指數、Gini係數、營建工程物價指數、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加權股價指數來觀察臺灣的房價聯動關係。其中信義房價指數為臺灣全地區的指數;本研究使用時間序列模型進行CUSUM結構性檢定、單根檢定、共整合檢定、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Granger因果檢定、衝擊反應函數分析及變異數分解來分析變數間的解釋能力。實證結果顯示,信義房價指數、營建工程物價指數及失業率有結構性改變問題,信義房價指數與Gini係數、失業率、通貨膨脹率長期下有正向關係,短期則有負向關係,與股價指數長期下有負向關係,但短期下則有正向關係,因果關係檢定下,營建工程物價指數、Gini係數、失業率有領先影響信義房價指數的關係,通貨膨脹有領先影響加權股價指數關係,失業率有領先影響通貨膨脹率的關係。
在衝擊反應的部分,吉尼係數產生衝擊時,在初期與房價有些微的負向影響,在第五期後有正向影響,約第十五期後達到長期均衡;也就是說,當所得分配惡化時,長期下反而會造成房價上漲。營建價格指數對房價一開始會有負向影響,但在第六期以後轉成正向的影響,約二十期後達到長期均衡;通貨膨脹在短期下則是負向影響,第三期之後轉為正向影響,約在二十期後達到長期均衡;加權股價指數則是一開始會與房價有些微的正向影響,但第二期以後就轉為負向影響,在越遠期數影響越大,有發散的趨勢;失業率則是一開始有負向的效果,一期後轉為正向影響,約在二十期後達到均衡。
本研究也綜合以上的實證研究,做出對於控制房價應該控制所得分配及失業率,並減少股市及房市的可操作性的建議以及股市與房市短期有財富效果,但長期可能會有替代關係的結論。
中文摘要 i
目錄 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1.2 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房價及所得不均之相關文獻回顧 3
2.1 住宅屬性 3
2.2 房價及泡沫 4
2.3 財富及所得分配不均 6
第三章 理論模型及研究方法 8
3.1 理論模型 8
3.2 研究方法 9
3.2.1 CUSUM檢定 9
3.2.2 單根檢定 9
3.2.3 共整合檢定 10
3.2.4 VAR向量自我迴歸模型 11
3.2.5 Granger因果檢定 11
3.2.6 衝擊反應函數模型 13
3.2.7 預測誤差變異數分解 13
第四章 房價決定因素與實證分析 14
4.1 房價決定因素之資料說明及期間結構改變分析 14
4.1.1 房價指數 14
4.1.2 所得分配 16
4.1.3 營造工程物價指數 18
4.1.4 加權股價指數 19
4.1.5 失業率 20
4.1.6 通貨膨漲率 21
4.2 房價指數關聯性之實證結果分析 22
4.2.1 基本敘述統計 22
4.2.2 單根檢定 23
4.2.3 共整合檢定 24
4.2.4 誤差修正模型分析 27
4.2.5 Granger因果檢定分析 28
4.2.6 衝擊反應函數分析 32
4.2.7 變異數分解 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4
5.1 結論與政策建議 34
5.2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35
參考文獻 36
王玟婷(2010),「房市與股市之相關性探討」,國立高雄大學金融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泰堯(2013),「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前後股價與因子關聯性之探討-以台灣加權股價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朱敬一、康廷嶽(2015),「經濟社會中的社會不公平」,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5(2),pp.1-22。
江幸芬(2016),「台灣家庭部門在金融機構借款與房價指數、利率、失業率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九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九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年刊,pp.9。
吳承曄(2016),「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林祖嘉(2000),「台灣地區空屋與餘屋問題及對策之研究」,台灣土地銀行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林祖嘉(2002),「台灣地區餘屋存量影響因素之分析」,住宅學報,11(1),pp.23-34。
林韋宏、彭建文、林子欽(2003),「住宅屬性對空屋形成機率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住宅學報,12(2),pp.91-107。
林素菁(2002),「台灣地區特徵性房價函數估計係數不一致性問題之探討」,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pp.268-277。
林依伶、楊子霆(2018),「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台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成長脫鉤之成因」,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李春長、游淑滿、張維倫(2012),「公共設施、環境品質與不動產景氣對住宅價格影響之研究-兼論不動產景氣之調節效果」,住宅學報,21(2),pp.67-87。
李佳霖、謝文真(2017),「台灣家庭擁屋決定因素分析:性別和地區差異」,住宅學報,26(1),pp.31-53。
李同榮(2013),「由景氣循環看台灣房市,45年間五次循環」,樂屋網。
張金鶚、彭建文(1995),「台灣地區空屋現象與原因分析」,住宅學報,3,pp.45-71。
張金鶚、高國峰、林秋瑾(2001),「台北市合理房價-需求面分析」,住宅學報,10(1),pp.51-66。
張金鶚、陳明吉、楊智元、鄭筱蓉(2009),「台北市房價泡沫知多少?—房價vs.租金、房價vs.所得」,住宅學報,18(2),pp.1-22。
張金鶚、陳明吉、楊智元(2010),「台北市房價泡沫之再驗」,政治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
張慈佳(2013),「遷移與居住地點的性別選擇性」,住宅學報,22(1),pp.1-24。
張清和、李巧琳、陳建良(2016),「住宅不均與所得不均」,住宅學報,25(2),pp.1-29。
陳建良、張郁鶴(2000),「住宅租擁,世代組成與家計儲蓄間關係之探討-以台灣家計收支調查為對象的分析」,住宅學報,9(2),pp.99-124。
陳建良、李巧琳(2013),「台灣家戶住宅面積需求變化: 條件分配觀點之分析」,住宅學報,22(2),pp.1-34。
陳芷菱(2008),「台灣各縣市所得分配不均對社會福利支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宏易、黃登興(2009),「亞洲地區產業競爭優勢的更迭:雁行理論的再驗證」,經濟論文叢刊,37(2),pp.185-211。
陳章喜、黃准(2010),「城市房價與失業率的關聯性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10(4),pp.96-103。
陳政偉(2010),「新屋房價、中古屋房價與台灣加權股價、營建類股價之關連性分析」,國立屏當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所碩士學位論文。
邱妙如(2000),「房價與空屋、餘屋之關係分析—以台灣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翁柏揚(2012),「台灣房價變動與所得分配不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廖茂成(2001),「資產市場關聯性與財富效果—台灣股票市場與不動產市場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
蔡怡淳、陳明吉(2013),「房價之不對稱均衡調整:門檻誤差修正模型應用」,台灣土地研究,16(1),pp.37-58。
劉金全、金春雨、鄭挺國(2006),「我國通貨膨脹率動態波動路徑的結構性轉變特徵與統計檢驗」,中國管理科學,14(1),pp.1-6。
劉忠諭(2016),「房價與所得不均」,逢甲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薛立敏、林佶賢、顏志龍(2009),「台灣地區男性出生世代對住宅租擁選擇與住宅消費之影響—兼論住宅消費的世代公平性」,住宅學報,18(2),pp.69-92。
Hagen, D.A. and J. L. Hausen(2010),” Rental Housing and the Natural Vacancy Rat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32(4), pp. 413-434.
Hsu C. Y., S. S. Chang, and P. Yip(2017),”Individual-, Household- and Neighborhood-Leve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from Hong Kong,” Urban Studies, 54(16), pp.3700-3717.
Lusardi, P. M., and O. S. Mitchell(2017),“Optimal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Wealth Inequa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5(2),pp.431-477.
Mussa A., U.G. Nwaogu, and S. Pozo(2016),” Immigration and Housing: 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35, pp.13-25.
Patacchini, E., and T. Arduini(2016),”Residential Choices of Young Americans,”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34, pp.69-81.
Zhang C. C., S. Jia , R. Yang(2016), “Housing Affordability and Housing Vacancy in China: The Role of Income Inequality ,”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33, pp.4-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