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102.17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蔡尚憶
作者(外文):Shang-I Tsai
論文名稱(中文):我國立法語言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Legal Language Used in Law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指導教授(中文):曹逢甫
指導教授(外文):Feng-Fu Tsao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語言學研究所
學號:868702
出版年(民國):9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立法語言法律語言
外文關鍵詞:Legal Languag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由於長期地不受重視,我國之法律語言至今仍是一個尚未開發的研究領域,因此,本文針對其次類之一的立法語言進行探索,可說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研究工作。也因為這是一個開創性的研究,我們有必要將探索的重心放在基礎性的問題上,以便能為未來後續的研究奠定穩固的根基。
立法語言不但是屬於法律語言的一個次類,也是僅供法律條文使用的一種特殊語言,因此,它可說是專為法律條文這個語境而設的一種語言功能變體,也就是俗稱的語體。一個語體的形成,必須符合三個要件,包括有言語交際的需求、有一定語境類型的存在,還有已形成的特殊語言手段與反應客體的方式。倘若立法語言確實是個為法律而生的語言功能變體,它就必須具有能符合法律這個語境所需的特殊語言手段與反應客體的方式,而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即在發掘他們。
為達成此一目標,我們將研究重點聚焦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探討與立法語言密切相關之法學問題,包括法律的本質和法律的制定與實施過程,其目的是想了解立法語言在法條這語境中所要扮演之角色以及實際之使用情形。二是探索語體之意義與形成要件,並且藉由學者對於中國大陸與英美二國之立法語言之研究所得,來歸納立法語言的風格與主要語體特徵。三是從我國現行法律選取部份條文來建立一小型語料庫,並據以觀察我國立法語言所具有之本質。同時,我們也要進行法律與其他語體之比較(共比較憲法、新聞與散文等三種語體),以了解我國立法語言所具有之特色以及其與其他語體之具體差異。此外,為探索我國立法語言所具有之超語言功能,並了解其與法律語境之契合程度,我們還從功能語法的角度來逐一審視我國立法語言在各語言層面所展現之語體特徵。
經由前述之步驟,關於(我國)立法語言,我們獲得了以下的發現:(1)法律是人類用來維持社會安寧與秩序的一種行為規範,而立法語言就是立法者用來制定行為規範,並將規範內容傳遞給一般社會大眾知悉與奉行的一種工具。(2)立法語言作為立法的工具,它的實際作用就是協助立法者將其腦中已成形的抽象法律概念具體化為可知悉和可解讀的法律條文。(3)在將概念具體化為法條的過程中,立法者除了要依循一般的語法規則來組詞造句外,還必須額外受到諸多立法規範的約束,以便能維持法律的內部品質與外在形象於一定的水準之上。(4)在適用法律和詮釋條文之意思時,用法者必須遵守既定的步驟,並採行特定的方法,以便能讀出法文的真實涵意,並為等待處理的事件找出最適用的法條來。(5)漢語(指中國大陸)與非漢語(指英美二國)之立法語言皆具有凝練簡明與莊重肅穆之語體風格,而展現此風格之語言特徵就分佈在詞彙、句式、篇章、語意、邏輯,還有語用等各個層面。(6)我國立法語言亦具有類似的語言風格,而其展現在各層面的重要語體特徵則有:A.所用專門術語之數量相當多,而且其詞類以名詞和動詞為主。B.比較不重視事物情狀之生動描繪,因此所使用之表情狀形容詞、副詞和成語之數量均不多。C.用詞習慣偏向「文言」、「正式」、「精簡」,而且詞彙之涵意也比一般用法豐富而且複雜。D.所表述的都不是已發生的真實情事,也幾乎都不涉及個人內心的感受或判斷。E.只使用少數幾種固定的句式和結構。所用陳述句雖以第三人稱作主語,卻具有等同於祈使句之命令效果。F.所用之情態動詞都只能表示命令、禁止、授權等意義,而沒有表猜測、建議、需要之用法。「有」、「為」等靜態動詞也獲得了存在與判斷之外的意義與用法。G.因為情態動詞以及「有」、「為」等動詞都具有命令、禁止與授權之功能,因此被這些動詞規定到的事項也同時都被賦予一定的法律效力。H.所用詞彙不但大多語意單一固定,而且也都必須遵守專詞專用原則,而不能隨意變更或代替。I.以條文作為篇章之基本組成單位,但是,為了方便用法人查閱並使法典呈現井然有序之外貌,往上,條文必須依目、節、章、篇的順序漸次集結,往下,冗長的條文必須再分項列款。J.條文內部多半包含「假定」、「處理」與「制裁」等三項邏輯要素,目的則是為了完整地表述法條所適用之事件與情境。
以上特色乃是我國法條所共有,也可以說是我國立法語言所專屬之基本性質。之所以具有該等性質,從功能語法的角度來推斷,應該是為了要能滿足法律這個語境的溝通需求,也就是要協助法律來發揮它的社會規範功能。從語料的觀察中我們也發現,立法語言為了幫助法律完成社會使命,確實採取了不少相應的策略,例如:(1)法條用語缺少能表示生理活動過程之行為動詞,並且使用主動語態多過被動語態。前者是因為要讓法律專注於「重要」權利義務事項之告知,而後者則是為了方便法律將人民應「主動」作為與不作為之事項說明清楚。(2)法條以帶有第三人稱主語的陳述句來取代以第二人稱為受話者之祈使句,目的除了在降低「祈求」人民遵守規定之意味,並增加命令發布者之權威感外,也同時在藉用陳述句所具有之”(非第二人稱)主語+謂語動詞”結構,來清楚表明法律規範所可能涉及與所能適用之各種對象與事件。(3)在法條中出現的情態動詞,如「應」、「得」等,只剩下表達權利與義務規定之功能,而靜態動詞「有」、「為」等,卻獲得命令與授權之作用。這些改變應該都是為了方便法律傳遞與民眾權利義務息息相關之法律訊息。(4)法條非常密集地採用主題鏈、受事主語句以及「者」字結構,主要目的應是為了協助法律營造簡約與莊重之色彩,並間接協助其增進權威感。
摘要/i
致謝/ii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重點/2
1.3 研究方法/4
1.4 章節編排/5
第二章 法律之任務以及立法語言之作用
2.1 法律之本質/7
2.2 法律之任務/10
2.3 立法語言之作用/13
第三章 從法律之制定與實施過程看立法語言之使用情形
3.1 法律之制定/14
3.1.1 立法機構與權限/14
3.1.2 立法程序與技術/17
3.1.3 制法原料與轉換過程/20
3.1.4 制法工具與立法規範/26
3.1.5小結/33
3.2 法律之實施/33
3.2.1 法律規範之適用步驟/33
3.2.2 法律規範之適用問題/35
3.2.3 詮釋法律之實際原因/36
3.2.4 法律規範之解釋方法/38
3.3 立法語言之使用情形/46
第四章 立法語言之語體特徵
4.1語體之形成與分類/48
4.1.1 語體的定義與形成要件/48
4.1.2 語體的分類/50
4.1.3 事務語體的作用與特徵/52
4.1.4 語體的量化研究/54
4.2 立法語言之語體特徵
4.2.1 漢語立法語言之語體地位/55
4.2.2 漢語立法語言之語體特徵-以中國大陸為代表/58
4.2.3 非漢語立法語言之語體特徵-以英美二國為代表/74
4.3 小結/78
第五章 我國立法語言之特點
5.1 小型語料庫之建立/80
5.2 我國憲法與其他二種語體之比較/80
5.2.1 詞彙現象比較/80
5.2.2 其他現象比較/87
5.3 我國立法語言之語體特徵/92
5.3.1 詞彙特徵/92
5.3.2 語意特徵/94
5.3.3 句式與篇章特徵/98
5.4 從功能語法角度看我國立法語言之語體特徵/101
5.4.1 語言的超語言功能/101
5.4.2 我國立法語言的超語言功能特點/106
5.5 我國立法語言之問題/113
5.6 小結/115
第六章 結論
6.1 初步研究結果/117
6.2 未來研究方向/117
附錄一 立法之相關規範/118
附錄二 我國立法語言語料分類整理/133
附錄三 憲法與其他二種語體之語料分類整理/149
參考文獻/161
Austin, J.L., 196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Berman, Harold J., William R. Greiner, and Samir N. Saliba, 1996, 5th ed.,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Law,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Bhatia, V. K., 1993, Analys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New York : Longman.
Bryant, M., 1962, English in the Law Courts: the Part that Articles, Prepositions and Conjunctions Play in Legal Decisions, Frederick Ungar, New York.
Crystal, David, 1992,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3rd ed. Blackwell.
Dimbleby, Richard & Graeme Burton, 1992, More than 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Routledge.
Gibbons, John, 1994, Language And The Law,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Goodrich, Peter, 1987, Legal Discourse, Studies in Linguistics, Rhetoric and Legal Analysi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3rd ed., CBS International Editions.
Kniffka, Hannes(ed.), 1996,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orensic Linguistics,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Main, Berlin, Bern, New York, Paris, Wien.
Kurzon,D 1986,It is hereby performed: explorations in legal speech acts, Benjamins Pub. Co.
Lakoff, R. T., 1990, Talking Power: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Our Lives, Basic Books, New York.
Lyons, John, 1987,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ohn, 1995,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Stephen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yh, Gregory (eds.),1992, Legal Hermeneu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lean,Ian, 1992,Interpretation and Meaning in the Renaissance, the case of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mor, Andrei (eds.),1995, Law and Interpretation, Clarendon Press, Oxford.
McMenamin, Gerald R., 2002, Forensic Linguistics, Advances in Forensic Stylistics, CRC Press.
Mead, Richard, 1985, Courtroom discourse,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Melinkoff, D., 1963,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Little, Brown, Boston.
Nerhot, Patrick, 1990,”Interpretation in Legal Science”, in Law, Interpretation and Reality (e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O’Barr, W., 1982, Linguistic Evidence, Language,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Courtroom,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Olsson, John, 2004,Forensic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crime, and the law, London ;Continuum,.New York.
Richards, Jack, John Platt, Heidi Weber, 1985,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Longman Group Limited.
Searle, J. R., Ferenc Kiefer, and Manfred Bierwisch(ed.), 1980, Speech act theory and pragmatics, Dordrecht, Holland.
Seidman, Ann, Robert B. Seidman, and Janice Payne(ed.),1997, Legislative drafting for market reform: some lessons from Chin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huy, Roger W., 2001,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Legal Context,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Deborah Schiffrin, Deborah tannen & Heidi E. Hamilton (eds.), Blackwell Publishing.
Tiersma, Peter, The Creation,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gal Text, http://www.languageandlaw.org/LEGALTEXT.HTM.
Thomas,Jenny,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Longman.
Vanderveken, Daniel, 1990, Meaning and Speech Ac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tter, J. G., 1960, The Styles of Appellate Judicial Opinions, A. W. Sythoff, Leyden.
Williams, Frederick, 1984, The New Communication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丁爾蘇,2000,語言的符號性,外語教學與研究。
王洁,1999,法律語言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王泰升,2004,台灣法律史概論,元照出版公司。
王德春、陳瑞端,2000,語體學,廣西教育出版社。
王澤鑑,1999,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臺北市:王慕華發行。
史忠義譯,米哈伊爾.蘇波特尼克著,2003,言語行為哲學,天津人民出版社。
朱彥,2004,漢語複合詞語意構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主宇主編,2004,法律英文讀寫實務,寂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何勤華主編,2004,英國法律發達史,韋伯文化國際。
宋雷編,2005,法律英語翻譯指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呂叔湘,1991,文言虛字,文史哲出版社。
李忠耀編,1999,語言知識及運用,重慶大學出版社。
李悅娥, 2002,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戰子, 2002,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鴻禧,1994,李鴻禧憲法教室,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紀東,1982,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三民書局。
吳家麟主編,2001,法律邏輯學,五南圖書岀版公司。
吳偉平,1994,法律語言學:會議、機構與刊物,國外語言學,1994年第 2期第 44-48頁。
吳偉平,2002,法律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當代語言學,2002年第1期第38-45頁。
吳偉平,2002,語言與法律-司法領域的語言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運用,三民書局。
林紀東譯,1992,法之本質,台灣商務印書館。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邵敬敏編,1998,句法結構中的語義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農、唐若雷主編,1998,法理學,警官教育出版社。
周旺生主編,1998,立法學,法律出版社。
胡壯麟主編, 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主編, 1989,系統功能語法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志清,2002,司法語言學及司法語言學家的四大專家領域,當代語言學,2002年第 2期第 115-118頁。
胡明揚,1997,現代漢語詞類問題考察,胡明揚主編,詞類問題考察,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姜劍云,1995,法律語言與言語研究,群眾出版社。
孫致中,1993,法學緒論,三民書局。
孫懿華、周廣然編著,1997,法律語言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秦秀白,1994,文體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唐欣偉譯,2005,法律的邏輯,商周出版。
曹逢甫, 1993,應用語言學的探索,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Paper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ociolinguistics,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梁治平編,1998,法律解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
梁慧星,1999,民法解釋學,五南圖書岀版公司。
華爾賡、孫懿華、周廣然,1995,法律語言概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許家馨、李冠宜譯,2003,法律的概念,商周出版。
陳耀南, 1977,漢語邏輯學,波文書局。
陸文慧主編,2003,法律翻譯:從實踐出發,中華書局。
理律法律事務所,2004,理律聲請釋憲全覽,三民書局。
程漢大主編,2001,英國法制史,濟南市/齊魯書社。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2000,語言風格學,廣西教育出版社。
程雨民,1998,語言系統及其運作,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湯廷池,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0,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2,漢語詞法句法三集,台灣學生書局。
黃守高,1986,我國現行法制用字用語及格式之研究,法務通訊雜誌社。
黃炎東,2002,新世紀憲法釋論,五南圖書岀版公司。
黃國文 王宗炎主編,2002,語篇與語言的功能,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黃國文,1988,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黃宣範,1993,語言哲學-意義與指涉理論的研究,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建輝,2000,法律闡釋論,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江天,2004,香港基本法的法律解釋研究,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黃茂榮,1993,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著者發行。
馮志偉,1997,現代術語學引論,語文出版社。
鄧正來譯,2001,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張新紅,2000,漢語立法語篇的言語行為分析,現代漢語 23,3:283-295。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虛詞,華東師範大學。
葛本仪,2001,現代漢語詞彙學,山東人民出版社。
楊仁壽,2005,法學方法論,三民書局。
楊仁壽,1986,闡釋法律之方法論,最高法院法律叢書編輯委員會。
楊日然,2005,法理學,三民書局。
楊佳陵譯,2004,美國法導論/美國法律與司法制度概述(American law:an introduction,Lawrence M. Friedman),商周出版。
趙元任,1992,語言問題,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泉、王巧玲主編,2002,法理學,濟南出版社。
趙恩芳、唐雪凝,1998,現代漢語復句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管歐,1997,中華民國憲法論,三民書局。
寧基,2003,行為語言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熊學亮,1999,認知語用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灣學生書局。
潘慶云,1997,跨世紀的中國法律語言,上海巿華東理工大學。
劉金釗,1999,法律解釋的哲理,山東人民出版。
劉紅嬰,2003,法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堅, 1998,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俊麟,1996,法規解釋實務,書泉出版社。
劉煥輝、陳建民,1993,言語交際與交際語言,江西高校出版社。
劉得寬,2000,法學入門,五南圖書岀版公司。
鄭玉波,2002,法學緒論,三民書局。
鄭文貞,1991,篇章修辭學,廈門大學出版社。
錢敏汝, 2001,篇章語用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謝佳玲,2002,漢語的情態動詞,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謝舒凱(Hsieh, Shu-Kai),1998,漢語的法律語言特徵:刑法的語料庫語言學初探(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Mandarin: A Corpus-Linguistic Approach to the Criminal Law),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道,2003,法學緒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成典,1985,立法技術論,文笙書局。
羅志淵,1974,立法程序論,正中書局。
羅傳賢,2002,立法程序與技術,五南圖書岀版公司。
羅傳賢,2004,立法學實用辭典,五南圖書岀版公司。
藍傳貴,2005,法學論集,三民書局經銷。
顾曰國,1994,John 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與心智哲學,國外語言學,1994年第 2期第 1-8頁。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摘要
致謝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法律之任務以及立法語言之作用
第三章 從法律之制定與實施過程看立法語言之使用情形
第四章 立法語言之語體特徵
第五章 我國立法語言之特點
第六章 結論
附錄一 立法之相關規範
附錄二 我國立法語言語料分類整理
附錄三之一 中華民國憲法條文及語料
附錄三之二 新聞報導語料
附錄三之三 散文語料
參考文獻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