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7.184.9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心美
論文名稱(中文):一九七○〜八○年代台灣知識婦女的家庭、工作與性別─以《婦女雜誌》(The Woman)為分析實例
指導教授(中文):林維紅
陳華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878402
出版年(民國):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8
中文關鍵詞:婦女雜誌張任飛家庭工作性別女權新女性主義讀者午餐會葉曼葉曼信箱羅蘭現代生活專欄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摘 要

本篇論文以「一九七○〜八○年代台灣知識婦女的家庭、工作與性別」為題,主要是以《婦女雜誌》(The Woman) (1968-1994)為分析實例,藉由文本話語(discourse)的閱讀,切入性別角度(gender perspective)的觀察反思,一方面分析探討一九七○〜八○年代台灣知識婦女在家庭、工作之間的困結與壓力,抉擇與調適;一方面考察釐清此一時期知識女性在婚姻、情愛與女權議題的思考與論辯,並從中分析究明其中所透顯的性別意涵。


在研究取材上,本篇論文主要是擇定《婦女雜誌》所引以為傲的特色風格─提供讀者豐富的精神與物質食糧的「讀者午餐會」,與該刊中存在時間最久的兩個專欄─葉曼主持的「葉曼信箱」,以及羅蘭撰寫的「現代生活專欄」,做為本篇論文觀察的重心。在結構安排上,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第一章緒論。第二部份為正文部份,共有四章,分屬第二、三、四、五章,以《婦女雜誌》的創辦、「讀者午餐會」、葉曼與「葉曼信箱」、羅蘭與「現代生活專欄」為主題,進行分析探討。第三部份是第六章結論。

根據本篇論文的研究顯示,六○年代末期創刊的《婦女雜誌》,是為知識婦女建構新知而打造設計,為當時同型態雜誌的第一本。在台灣婦運旗幟猶未掀揭之前,《婦女雜誌》已然展開婦女議題的討論與關懷,頗有先行於時代思維的創新之處。及至七○八○年代,《婦女雜誌》也多能步隨社會脈動與節拍,亦步亦趨抓住世代意識。就《婦女雜誌》二十六年餘的刊行時間而言,於議題創新頗有引人亮眼之處,即便其中含容保守舊思維,但就其初衷與發想來說,可謂極具視野。

「讀者午餐會」,是婦女雜誌社為讀者精心構思打造而出的饗宴,不惟提供滿足口腹之慾的佳餚美饌,也有飽飫心靈的知識理念。「午餐會」自1975年6月16日正式開始,直到1989年10月7日為止,每個月定期舉辦一次,席開一百七十三場。餐會主講人俱為高知識階層,或社會菁英專才;舉辦會場是知名飯店與西餐廳,或社交聯誼中心。從其高昂餐費價格,與會者的盛裝修飾,以及主講議題與現場提問的知性傾向,還有讀者來函對主講議題的省思與感悟,我們足可推證此皆與《婦女雜誌》所預設的知性導向和以知識婦女為讀者群的思考,是相為符應的。

「葉曼信箱」的讀者來信,揭示職業婦女受感的最大壓力,乃為一天奔波社會勞頓之後,猶要承擔全面家務;既為男女性別角色不公憤懣,且為深陷兩難無閒充實哀憫。特別是非得走入職場賺取營資貼補家用的婦女,更有進退失據的痛苦。就此而言,葉曼指出婦女走入職場已為不可阻逆之勢,唯有接納與面對。家務互為分擔,角色易位互補,機構設施助佑,皆為嘗試援引取徑。至於情愛困結的除障解迷,家務工作的抉擇調適,葉曼強調女性自我始為決定現實形貌的關鍵者,疾呼女性要復還其為「人」的醒覺;以此觀之,葉曼之思考,已然流露女性自我主體意識的召喚。

羅蘭的「現代生活專欄」於工作與婚姻的認知理解,基本上是一體兩面,互為依持。羅蘭認定女人的地位與價值,必須附屬在婚姻的名份之下始能獲得彰顯與肯定,換言之,婚姻家庭,是女人的「現實」;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來源,也是精神心靈的依憑。羅蘭認為女人走入職場,既是與男人爭強,不懂「藏拙」、「順應」之道,也有虧於母職的俯畜之責,甚或因為工作忙碌疏於理家顧夫,無暇顧及「美容」,致使丈夫厭棄,而至「家國」崩毀。是故,為確保得致婚姻的幸福,羅蘭反對女人走入職場,力主女人回歸家庭;就此而論,羅蘭於性別角色的認知,明顯趨近傳統性別價值理念。

關鍵字:婦女雜誌,張任飛,家庭,工作,性別,女權,新女性主義,讀者午餐會,葉曼,葉曼信箱,羅蘭,現代生活專欄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婦女雜誌》的創辦 9
第一節 《婦女雜誌》的創辦人─張任飛 9
第二節 《婦女雜誌》的創刊與發行 20
一、《婦女雜誌》的旨趣
二、《婦女雜誌》的編輯與定位
三、《婦女雜誌》的轉型與改版
小結

第三章 「讀者午餐會」:知識與美饌同得並享 65
第一節 「讀者午餐會」的成立及其特色 65
一、「讀者午餐會」的宗旨與進行方式
二、「讀者午餐會」的盛況與回響
第二節 女權思考及其實踐 80
一、女權相關論述與主張
二、自我獨立的建構與實踐
小結

第四章 葉曼與「葉曼信箱」 105
第一節 學知閱歷與佛學修悟 109
一、學知生涯與人生閱歷
二、佛學的修為與感悟
第二節 情愛與婚姻 127
一、女性婚前守貞與懷孕
二、女性的婚外情
三、未婚者當何為?
四、丈夫外遇
第三節 家庭與工作 138
一、家庭與工作的選擇與調適
二、職場的倫理與態度
小結

第五章 羅蘭與「現代生活專欄」:也是「新女性」的工作認知
與婚姻理解 155
第一節 成長時代及養成環境 161
一、成長時代與家庭背景
二、隻身來台與婚姻生活
第二節 「新女性」的家庭與工作:得兼或別擇? 172
一、羅蘭「新女性」之意涵及其自謀之道
二、家庭與職業:得兼或別擇
三、自我工作之經營與看待
第三節 「新女性」的婚姻理解 188
一、婚姻關係及其維繫之道
二、外遇的處理及責任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209

附錄:
參考書目 217
章節附表 225
徵引及參考書目

一、史料與專書

1.《婦女雜誌》(The Woman),台北:勝飛,1968年10月─1994年11月。
2.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台北:中華書局,1978。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婦女雜誌》研究專號)》,第1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12月。
4.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
5.王力行,《字裡行間》,台北:天下遠見,2004。
6.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化工先導范旭東》編輯組編,《化工先導范旭東》,北京:中國文史,1987。
7.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1992。
8.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 鷹出版社,1999。
9.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4。
10.李美枝,《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津,1984。
11.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三聯,1997。
12.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教育,2001。
13.周敘琪,《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
14.季季,《寫給你的故事》,台北:INK印刻,2005。
15.范銘如,《眾□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16.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
17.(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江蘇:江蘇人民,2005。
18.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政大歷史系,2003。
19.張輝潭,《一個歷史的觀點─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台中:印書小舖,2006。
20.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21.葉曼,《葉曼隨筆》,台北:文星書店,1964。
22.葉曼,《葉曼散文集》,台北:仙人掌,1969。
23.葉曼,《葉曼信箱》,台北:老古文化,1979。
24.葉曼,《葉曼答客問》,台北:圓神,1999。
25.葉曼,《世間情─葉曼信箱》,台北:勝飛,1991。
26.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
27.維金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2008。
28.廖榮利、鄭為元合著,《蛻變中的台灣婦女》,台北:大洋,1986。
29.鄭貞銘,《百年報人(3)─一代新聞宗師》台北:遠流,2001。
30. 鄭貞銘,《百年報人(5)─報業的拿破崙》台北:遠流,2001。
31.錢鍾書,《圍城》,四川:文藝,1992。
32.鍾怡雯,《聽說》,臺北:九歌,2000。
33.羅蘭,《現代天倫•羅蘭散文第四輯》,臺北:現代關係,1980。
34.羅蘭,《羅蘭小語─成功的兩翼》第三輯,臺北:靳佩芬(作者自印),1987。
35.羅蘭,《獨遊小記》,臺北:九歌,1981。
36.羅蘭,《早起看人間》,臺北:世界文物,1983。
37.羅蘭,《羅蘭散文》第一輯,臺北:文化圖書,1985。
38.羅蘭,《羅蘭散文》第二輯,臺北:文化圖書,1984。
39.羅蘭,《薊運河畔:歲月沉沙第一部》,臺北:聯經,1995。
40.羅蘭,《蒼茫雲海:歲月沉沙第二部》,臺北:聯經,1995。
41.羅蘭,《風雨歸舟:歲月沉沙第三部》,臺北:聯經,1995。
42.羅蘭,《飄雪的春天》,臺北:天下遠見,2000。
43.Ko, Dorothy.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4.Gayle Greene &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1985。
45.Scott, Joan Wallach. Gender and Politics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46.Wei-hung Lin and Hsiao-Chin Hsieh. Gender, Culture & Society: Women’s Studies in Taiwan. South Korea: L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二、單篇論文

1.王惠姬,〈民國第一才女─陳衡哲(1890-1976)〉,《僑光學報》14期,(1996年10月)
2.王心美,〈破繭而出:台灣知識婦女的想望與追尋─從《婦女雜誌》(The Woman)(1968-1994)談起〉,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辦,「近代中國與世界的變遷:第六屆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9月10-11日。
3.成令方,〈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敗史研究所,1993年6月。
4.何春蕤,〈夢幻九十─90年代專輯─不安分的年代〉,《中國時報》,2008年9月17-18日。
5.林維紅,〈婦道的養成─以晚清湘鄉曾氏為例的探討〉,《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六集,台北:稻鄉,2004。
6.洪喜美,〈五四前後婦女時尚的轉變─以剪髮為例的探討〉,收入《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大文學院,1999。
7.翁台生,〈自由中國的亨利魯斯〉,《民生報》,(台北),第七版,1983年6月9日。
8.陳衡哲,〈任叔永先生不朽〉,收錄在張朋園•楊翠華•沈松僑訪問,潘光哲紀錄,《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頁189-196。
9.陳姃湲,〈《婦女雜誌》(1915-1931)十七年簡史─《婦女雜誌》何以名為婦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
10.許慧琦,〈《婦女雜誌》所反映的自由離婚思想及其實踐─從性別差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
11.張任飛,〈不希望這是本刊向讀者們的告別辭〉,《綜合月刊》,第159期,1982年2月。
12.張淑麗,〈解構與建構之後: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
13.游鑑明,〈《婦女雜誌(1915-1931)對近代家政知識的建構:以食衣住為例》張任飛及其創刊的《婦女雜誌》(1968-1994)〉《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台灣東華,2004),頁233-251。
14.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第4期,1993年3月。
15.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
16.謝蕙風,〈張任飛及其所創刊的《婦女雜誌》(1968-1994)〉,收入《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東華書局,2004。
17.謝蕙風〈初探七○年代台灣男性知識份子對新女性主義的言論與態度〉,《東華人文學報》,第八期,2006年1月。
18.Nivard , Jacqueline. “Women and the Women’s Press: The Case of The Ladies’ Journal (Funü zazhi) 1915-1931,” Republican China, 10-1b, Nov.1984, pp.37-55.

三、博碩士論文

1.王秀雲,〈「女性與知識」的幾種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台灣當代、七○年台灣、清末及民初四段時空為背景〉,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2.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4.李姝嫻,〈五○年代女性懷舊散文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洪曉惠〈晚清女性政治文本的性別與家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施祖琪,〈新聞風格影響因素探析─以《綜合月刊》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s)〉,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8.柯小菁,〈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0.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11.張毓芬,〈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2.游千惠,〈一九五○年代台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3.賴佩如,〈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變遷相關性之探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4.Orliski, Constance Ilene. “Reimagining the Domestic Sphere :Bourgeois Nationalism and Gender in Shanghai, 1904-1918(Chin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98.
15.Schneider Helen M., “Keeping the Nation’s House: Domesticity and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Republican Chin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4.

四、網路資料

1.朱桂誼〈《現代文學》與台灣文學史的對話〉,http://www.ncku.edu.tw/~taiwan/taioan/hak-chia/k/kang-po-chhai/phok-su/ch-04.htm,(瀏覽日期:2009.02.10)
2.皇甫河旺,〈曾經隱姓埋名:《中國人》身世解密〉,《聯合報》,2006年10月30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wroW85eCGRncDN7A1bIF2uAO4i/article?mid=1425,(瀏覽日期:2009.03.23)
3.〈女性修行者─葉曼教授詳細修行過程〉,http//www.shixiu.net/shili/20070330/055115.shtml,(瀏覽日期:2008.11.01)。
4.葉曼,〈我的學佛心理歷程〉,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1998/nl56_my_journey.hteml,(瀏覽日期:2008.11.01)。
5.隱地,〈罐頭廠與出版業〉,《聯合報》,2006年8月20日,http://udn.com/NEWS/READING/X5/3478483.shtml,(瀏覽日期:2008.11.01)。
6.羅蘭,〈我和我的家庭〉,http://www.sinology.cn/book/l/miwi/mm/luolan/ooo/030.htm,(瀏覽日期:2008.11.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