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251.21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麒仰
作者(外文):Chen, Chyi-Yang
論文名稱(中文):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份禮俗探賾
指導教授(中文):朱曉海
指導教授(外文):Chu, Sherma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909104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巫術禮俗名字聖俗精氣
外文關鍵詞:CHOUMagicCeremonyNamesacrifi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
  • 收藏收藏:0
周朝有些禮俗例如占卜、災異、預言、祈雨…等等,其中明顯有巫術成份;但另有一些禮俗,必須對傳統文獻重新爬梳,或者再透過其他學門的視野加以重新詮釋,才能揭開它們被歷史中理性化的潮流所掩蓋的巫術性質。本文的目標在於:指出周朝未被正視為巫術的一部份禮俗,當中仍有相當的巫術成份。第一部份處理與祭祀相關的禮儀,指出經傳記載中祭禮「尚質」的精神、「循古」的態度保留了原始思維下的「聖俗之別」、「專一精神」和「珍貴致敬」等巫術信仰中的觀念。第二部份則借用神話學和人類學的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文獻中關於空間、服裝以及名字的部份禮俗,指出其中隱藏的巫術成份。最後則從巫術角度,鳥瞰周朝的政權爭奪。
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份禮俗探賾
目錄
序論---------------------------------------------------------------------------------1
一•禮儀變遷實況之一斑------------------------------------------------1
二•以往對周代禮儀特質的主流認知---------------------------------2
三•周禮中尚質成分再思------------------------------------------------4
四•釋題---------------------------------------------------------------------6
五•章節綱要說明-------------------------------------------------------12
第一章•聖俗之別-------------------------------------------------------------15
第一節•掃地而祭-----------------------------------------------------------16
第二節•祭天特牲-----------------------------------------------------------18
第三節•鬼神之祭單席-----------------------------------------------------22
第二章•專一精神-------------------------------------------------------------25
第一節•大路-----------------------------------------------------------------25
第二節•犧尊疏布鼏--------------------------------------------------------29
第三節•充耳-----------------------------------------------------------------34
第四節•古樂-----------------------------------------------------------------37
第三章•珍貴致敬-------------------------------------------------------------41
第一節•圭璧-----------------------------------------------------------------42
第二節(上)•潢汙、行潦-----------------------------------------------45
第二節(下)•玄酒、明水-----------------------------------------------50
第三節•血釁-----------------------------------------------------------------53
第四章•尸----------------------------------------------------------------------64
第一節•人犧-----------------------------------------------------------------64
第二節•君與犧牲-----------------------------------------------------------66
第三節•尸、巫、君的神聖性--------------------------------------------68
第四節•尸為人牲原始意義的測度--------------------------------------70
第五節•神聖時空-----------------------------------------------------------73
第五章•宇宙與建築----------------------------------------------------------78
第一節•宇宙----------------------------------------------------------------74
一•宇宙的範圍---------------------------------------------------------78
二•宇宙的中心---------------------------------------------------------81
三•宇宙的邊界---------------------------------------------------------88
甲•邊界:四方、四海---------------------------------------------88
乙•混沌入侵邊界---------------------------------------------------92
丙•邊界的守護者---------------------------------------------------93
第二節•建築--------------------------------------------------------------95
一•城牆外的混沌-----------------------------------------------------96
二•城牆內的聖化-----------------------------------------------------98
三•房屋的聖化------------------------------------------------------101
第三節•建築的治安措施---------------------------------------------103
一•〈秋官•司寇〉:官府治鬼術-----------------------------104
二•〈日書•詰咎〉:居家治鬼術-----------------------------107
第六章•服裝巫術---------------------------------------------------------109
第一節•服裝的起源---------------------------------------------------109
第二節•服裝與身體---------------------------------------------------112
第三節•動物能力的轉移---------------------------------------------114
第四節•變裝以取得動物的能力------------------------------------117
第五節•變身------------------------------------------------------------123
一•方相氏------------------------------------------------------------124
二•斷髮文身---------------------------------------------------------126
第七章•名的巫術原理----------------------------------------------------128
第一節•三月命名之禮-------------------------------------------------128
一•何如斯可謂之人?:名與認定為人的關係----------------128
二•〈內則〉三月命名之禮的可能意義-------------------------130
第二節•名、命相應----------------------------------------------------133
一•命名的慣例及其預示性----------------------------------------133
二•古代名、實觀的簡述-------------------------------------------138
第三節•古人宇宙圖像中知名的重要性----------------------------141
一•宇宙的重整-------------------------------------------------------141
二•面對精怪----------------------------------------------------------144
三•以名詛咒人-------------------------------------------------------150
第八章•從周的興亡鳥瞰巫術信仰的角色----------------------------160
第一節•前提的省思----------------------------------------------------160
第二節•文王塑像-------------------------------------------------------162
第三節•獲得法力的人為條件----------------------------------------164
第四節•春秋已降的爭取法力----------------------------------------171
結論----------------------------------------------------------------------------180

附錄:
參考文獻----------------------------------------------------------------------185
參考文獻:(依作者、注解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古籍:
經部:
孔穎達:《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邢 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邢 昺:《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徐 彥:《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孫 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賈公彥:《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賈公彥:《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楊士勛:《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75),
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
金 鶚:《求古錄禮說》,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87)
凌廷堪 著,彭林 點校:《禮經釋例》(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高 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
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
焦 循:《毛詩補疏》,《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黃懷信:《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黎靖德:《朱子語類》(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3)

史部:
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宏業書局,1992)
王先謙:《合校水經注》(成都:巴蜀書社,1985)
王貽樑:《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吳則虞 等 點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雲彬 等 校點:《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衷:《世本》,《漢魏遺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
汪紹楹:《搜神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東方朔:《神異經》,《百部叢書集成•漢魏叢書》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6)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姚思廉:《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皇甫謐:《帝王世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洪頤煊 輯:《白澤圖》,《百部叢書集成,經典集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韋 昭 解:《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高 誘 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袁 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出版社,1995)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陳逢衡:《逸周書補注》,《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張敦頤:《六朝事蹟編類》(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齊治平 校注:《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楊 勇:《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臺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0)
盧 弼:《三國志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
魏 徵:《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

子部:
王 肅 注:《孔子家語》(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7)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8)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增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孔 鮒:《孔叢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司馬光:《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香港九龍:中華書局,1974)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陳 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
許維遹、聞一多、郭沫若:《管子集校》(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黃 暉:《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趙善詒:《說苑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趙善詒:《新序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蔡 邕:《獨斷》,《百部叢書集成•百川學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錢熙祚 校:《慎子》(臺北:世界書局,1988)
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繆啟愉 校釋,繆桂龍 參校:《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集部:
于 鬯:《香草校書》,《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王夫之:《楚辭通釋》,《清人楚辭注三種》(臺北:長安出版社,1975)
王念孫:《讀書雜志》(臺北:洪氏出版社,1971)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應麟:《困學紀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李 善 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7),
洪頤煊:《讀書叢錄》(臺北:廣文書局,1977)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
翁元圻:《翁注困學紀聞》,《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曹 旭:《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章 樵 注:《古文苑》(臺北:鼎文書局,1973)
黃 葵 點校:《陸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蔣 驥:《山帶閣註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

類書:
李 昉:《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徐 堅:《初學記》(臺北:鼎文書局,1976)
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7)

二、近人著作
出土文獻及研究: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張頷、陶正剛、張守中:《侯馬盟書(增訂本)》(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中國社會科學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 : 《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84─1994)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 )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馬承源 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郭沫若:《金文叢考》,《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 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 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
葉程義:《帛書老子校劉師培老子斠補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
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九龍: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專書著作:
方炫琛:《左傳人物名號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7月)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王子今:《門祭與門神崇拜》(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王明珂:《蠻子、漢人與羌族》(臺北:三民書局,2003)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8)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江紹源:《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李 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
李 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7)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周建邦:《先秦朝覲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孫 機:《文物叢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姜亮夫:《楚辭通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夏商周斷代工程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
袁 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
陳 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三聯書局,199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張正明、邵學海 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黃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黃沛榮:《周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7月)
郭啟傳:《太初之道──聖在世界秩序的展開》(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陳烜之、張亞旭等著:《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馮 時:《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
馮 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傅斯年:《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彭 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楊 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87),第七冊上編
楊 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楊樹達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裘錫圭:《先秦宇宙生成論的演變》(未刊稿)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臺北:萬年出版社,1971)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一 神話與詩》(臺北:里仁出版社,1993)
聞一多:《古詩神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臧 振:《蒙昧中的智慧——中國巫術》(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
錢小柏 編,顧頡剛:《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錢 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8)
龍宇純:《荀子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7)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戴吾三:《考工記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羅素芬:《西漢儒生傳講經義部份特質溯源初探》(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臺北:里仁出版社,1985)

單篇論文:
朱師曉海:〈清理「齊氣」說〉,《臺大中文學報》卷九(1997年6月)
朱師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新32卷第1期(2002年6月)
朱師曉海:〈建除名稱臆說〉,《簡帛研究》第3輯(2008年10月)。
朱鳳瀚:〈《召誥》、《洛誥》、何尊與成周〉,《歷史研究》1期(2006年)
李貞德:〈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的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份(1995年9月)
何 崝:〈商代卜辭中所見之碎物祭〉,《中國文化》11期(1995年01期)
沈祖綿:〈八風考略〉,《周易研究》(1995年2期)
宋華強:〈楚簡 禱新釋〉,「簡帛網」(2006年9月03日)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1986年10月)
李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4期,(1999年3月)
李嗣涔:〈以刺激法導引氣感之產生〉,《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學刊》46期(1989年7月)
孟 鷗:〈卜辭所見商代的羌族〉,《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4卷2期(2007年6月)
林 澐:〈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1輯(1979年8月)
金祥恆:〈楚繒書“雹 ”解〉,《中國文字》,第七卷,第28冊(1968年6月)
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上、下篇)〉,《文物》7期、8期(1974年)
胡厚宣:〈重論「余一人」問題〉,《古文字研究》第6輯(1981年)
胡萬川:〈撈泥造陸——鯀、禹神話新探〉,朱曉海編:《新古典新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秦家懿:〈「聖」在中國思想史內的多重意義〉,《清華學報》新17卷,1、2期合刊(1985年12月)
徐昭峰:〈成周與王城考略〉,《考古》11期(2007年)
徐義華:〈商代國家性質申論〉,《殷都學刊》第1期(2007年)
黃一農:〈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自然科學史研究》10卷第2期(1991年)
黃天樹:〈關於非王卜辭的一些問題〉,《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
黃銘崇,〈甲骨文、金文所見以十日命名者的繼統「區別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4分(2005年12月)
曾志雄:〈《詩經•商頌》的時代問題〉,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郭啟傳:〈論《老子》第三十九章〉,《淡江大學中文學報》9期,(2003年12月)
陳昭容:〈從秦系文字演變的觀點論〈詛楚文〉的真偽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4分(1993年4月)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上編) 、(下編)〉,《燕京學報》(上海:上海書局,1983影印),第20期(1936年12月)
陳 槃:〈「侯」與「射侯」(附勞氏〈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50年22本)
楊 寬:〈秦《詛楚文》所表演的「詛」的巫術〉,《文學遺產》第5期(1955年)
楊 華:〈先秦釁禮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二〉,《江漢論壇》(2003年1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第6期(2009年)
傅大為:〈論《周髀》研究傳統的歷史發展與轉折〉,《清華學報》新18卷1期(1988年6月)
裘錫圭:〈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3份(1993年12月)
劉增貴:〈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98卷4期(1999年4月)
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18卷4期(2007年12月)
鄧 超:〈中醫中某些巫術思想殘留的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8卷9期(1992年)
盧岩、葛英會:〈關于殷墟卜辭的肜祭〉,《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2000年)
戴錫琦:〈南楚巫文化與屈原〉,《雲夢學刊》(1993年2期)
龍宇純:〈甲骨文金文 字及其相關問題〉,《史語所集刊》34期(1963年)
瞿兌之:〈釋巫〉,《燕京學報》 (1930年第7期)、《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下冊》(香港:龍門出版社,1959)
《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一月四日,行政院衛生署 (74) 衛署保字第 499962 號令,訂定發布)
國外論著:
《聖經•舊約》
羅蘭•巴特 著 李幼蒸 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卡西爾 著,結構群 編譯:《人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愛彌爾•涂爾幹 著,渠東,汲喆 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M•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著:《普通語言學教程》(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弗雷澤(J.G.Frazer) 著,汪培基 譯:《金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路先•列維—布留爾 著,丁由 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馬塞爾•莫斯 等 著,楊渝東 等 譯:《巫術的一般理論 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滿晰駁 著,徐蔚霖、汪聞濤、鄭學勤 譯:〈中西醫融合與方法論〉,李國豪、張孟聞、曹天欽 主編:《中國科技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
李維•史特勞斯 著,李幼蒸 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Derk Bodde , Essay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Hans Robert Jaus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2)
Yung-Jong Shiah & Wai-Cheong Carl Tam, Do Human Fingers “see”? —“Finger-Reading” Study in the East and West. 2005 European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Volume 20.2 , Pages 117-13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