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3.4.18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鄧慧恩
論文名稱(中文):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Thought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An Observation of Lai Ho, Yang Kuei and Jang Wo-Jiun
指導教授(中文):陳萬益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916607
出版年(民國):9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5
中文關鍵詞:日據時期翻譯賴和尼采楊逵社會運動張我軍世界文學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以《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為題,探討日據時期知識份子面對外來新思潮的翻譯活動,追尋新式知識份子以及留學生理解外來思潮的過程中,進行翻譯活動的目的與對象。
  本文整理日據時期發行於臺灣本島為主,或是以臺灣人為活動主體的11種報刊雜誌:《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フォルモサ》、《先發部隊》、《人人》、《臺灣文藝》、《臺灣文學》、《第一線》、《南音》、《臺灣新文學》的翻譯作品。另外,賴和的手稿翻譯尼采學說部份,經過考察,尚比中國最先翻譯首部尼采作品的魯迅還早4年,究竟常被相提並論的賴和與魯迅,思想上所面對的「尼采」為何?他們面對群眾和社會改革的態度是怎樣的立場?第三章的部分將就日本日俄戰爭後掀起的尼采熱談起,探討鄰近的臺灣和中國所受到的思潮影響。至於楊逵的翻譯作品,多半與社會運動的目的性並行,翻譯文字使用大量臺灣話文,他希望能推及勞動大眾,喚醒大家的意識,具有文化抗爭的意義。尤其楊逵在翻譯過程中,舉用切近臺灣人民生活的例證,這種「有意的誤譯」,在翻譯活動上突顯了臺灣人轉化理解之後產生的本土新意義。張我軍的翻譯作品數量龐大,多半都出版在中國,他翻譯多位日本文學家的作品,與中國魯迅兄弟所熱衷的翻譯事業有所關聯,是探究日據時期旅外臺灣人的文化活動的最佳個案。
  經由討論研究,我們發現目前已發掘的譯者雖然呈現點狀分布,但是這些譯者以超越自我,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學脈絡下尋求發展為主軸。他們汲取世界文學的營養,希冀達到世界文學的水準,同時追求臺灣的特殊性,保有民族文學的特質,以獨特的身份躋身世界文學之林,在民族文學與藝術層面追求更高境界,也成為歷史發展的里程碑。作為世界之子,臺灣知識份子利用世界文學的廣闊視野,培植自己的民族文學,使它茁壯開花。   
This paper entitles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Thought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n Observation of Lai Ho, Yang Kuei and Jang Wo-Jiun”, and my studying motif is to chase the present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thought by the intellect who had taken the neoteric education overseas or the students abroad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collate of translated pieces from《臺灣》、《臺灣民報》、《フォルモサ》、《先發部隊》、《人人》、《臺灣文藝》、《臺灣文學》、《第一線》、《南音》、《臺灣新文學》help us comprehend what’s the real intention in trans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Lai-Ho(賴和) was bracketed with Lu-Shiun(魯迅), we get in touch with this situation under the observation of the trend of Nietzsche from Japan to Taiwan and China. It actually had been four years later when we read 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Nietzsche by Lu-Shiun since Lai-Ho had finished his. Besides, Yang-kuei’s(楊逵)translation is also our focus. What Yang-kuei had endeavored in translation attached to the social movement. He used Taiwanese oral- speaking to translate Marxism economics and gave many examples according to works’ lives to make abstruse theories convincible. Furthermore, though Jang-Wo-Jiun’s(張我軍)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s were found in China, we still have to square up to his special position during the war circumstances. His translation had close communication with Lu-Shiun and Jou-Tzuo-Ren(周作人) that were interested in translating that time in China.
Altogether, the translators we’v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were found in unobvious reference and they were not investigated for a long time, their marvelous cynosure was to look forward and seek after the unique status of Taiwan in world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entrate on the topic of Translation that was the shortcut of understanding foreign thought, and the glary achievement of their efforts touch and encourage us by marching forward with their dream for Taiwan!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帶回新火種──臺灣新文學的啟蒙................................................3
第二節、方法論與章節架構安排…………………………………………11
第二章、日據時期報刊雜誌的翻譯概況………..………………...……..16
第一節、萌芽期的報刊出版品……………................................................17
一、《臺灣》…………………………………….……..…………17
          (主要譯者)
(一)王敏川..…..……………………….………….……..17
(二)王鍾麟……………………………………………….19
(三)林資梧……………………………………………….20
(四)黃郭佩雲…………………………………………….22
二、《臺灣民報》…………………..……………………………25
(一)臺灣知識份子的翻譯作品…………………………25
1.黃朝琴…………………………………………….…....25
2.蔣渭水…………………………………………….…....26
3.陳逢源…………………………………………….…....26
4.連溫卿…………………………………….…………....28
5.李萬居………………………………………….……....29
(二)直接轉引中國譯文者……………………………...30
1.胡適………………………………………………..…...31
2.魯迅、周作人、周建人兄弟……………………..……...32
3.胡愈之………………………………………………….33
4.張資平……………………………………………..…...34
三、《人人》..................................................................................34
第二節、發展期的報刊出版品.................................................................35
一、《南音》…………………………….……………………….35
二、《フォルモサ》………………………………………….….37
三、《先發部隊》、《第一線》…………………………………..38
四、《臺灣文藝》……………………………….…………….…39
五、《臺灣新文學》………………………………….………….41
第三節、戰爭期的報刊出版品.................................................................43
一、《臺灣文學》……………………………………….…….….43
第三章、賴和的翻譯:與尼采的接觸…………………………………..45
第一節、賴和的思潮影響與翻譯………………………………………..47
一、賴和的思潮影響:中國經驗與世界視角................................47
二、賴和的譯稿:關於尼采............................................................49
(一)譯稿目前的相關論述................................................49
(二)譯稿與Mügge原著書籍………...…………………54
(三)譯稿內容與特點…………………………………...56
(四)善惡之別………………………………………...…58
第二節、賴和、尼采與魯迅…………………………….………………..61
一、魯迅非物質重精神的立人主張............................................62
(一)立人的主張...............................................................62
(二)非物質重精神...........................................................66
二、賴和的認同:誰是超人?.....................................................67
(一)誰能改造國民性?....................................................67
(二)溢出的「鱸鰻」.....................................................69
三、群眾是誰?..............................................................................71
第四章、文化的擺渡:楊逵譯作的意義與詮釋……...……….....…..78
第一節、踏上憧憬之途…………………………………………………80
一、 前進東京……………………………………..……..……..80
二、 社會主義的火種………………………………..…..……..81
第二節、楊逵的翻譯作品………………………………………………85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85
(一)翻譯內容................................................................. 85
(二)翻譯特點..................................................................89
1.語言使用問題........................................................89
2.標點符號的使用問題............................................93
3.隱字問題................................................................95
二、〈社會主義與宗教〉...............................................................98
(一)宗教是鴉片?.......................................................98
(二)楊逵的宗教觀......................................................101
三、〈戰略家列寧〉........................................................................104
第五章、三地橋樑:張我軍的翻譯事業……………….…..……....…109
第一節、中國的翻譯環境…………………………………...…..…..…111
一、周氏兄弟的翻譯主張:直譯.................................................112
二、拿來主義:什麼是該翻譯的對象?.....................................115
第二節、張我軍的翻譯活動………………….……………….……....120
一、在中國進行的翻譯活動.......................................................120
(一)自然主義派文學—對島崎藤村的翻譯............121
(二)餘裕派—對夏目漱石的翻譯……….…..…....123
(三)對白樺派的代表—武者小路實篤的翻譯..….125
(四)對左翼文學派—葉山嘉樹的翻譯…….……..127
(五)其他作家……………………………………...130
二、對於翻譯活動和日語教育的觀點........................................131
(一)張我軍的翻譯主張............................................132
(二)對日本文化交流與日語教學的態度.................135
(三)研究中國新文學的參考.....................................140
第六章、結論…………………….……………………………….…………146
第一節、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146
一、 何謂「譯介」……………………....................................146
二、 爲什麼翻譯?……………………………………………148
三、 無法釐清的歷史迷霧……………………………………150
第二節、世界之子……………………………………………………..152

附錄一、日據時期重要報刊翻譯文章列表(初稿).……..…………………157
・ 臺灣青年………………………………………...……………..……..157
・ 臺灣………………………………………………...…………………160
・ 臺灣民報…………………………………………...…………………165
・ 人人……………………………………………...……………………196
・ 南音………………………………………………………...…………197
・ フォルモサ…………………………………………...………………198
・ 先發部隊……………………………………………………..………198
・ 臺灣文藝………………………………………………………..……199
・ 第一線………………………………………………………...………201
・ 臺灣新文學……………………………………………………...……202
・ 臺灣文學……………………………………………………………...204
附錄二、賴和尼采譯稿與原著的對照(初稿)………………...……….……..205
・ 序論一(頁148)………………………………………………………..205
・ 序論(第二)(頁130)…………………………………………………..206
・ 序論(第三)(頁132)…………………………………………………...208
・ (第四) 善惡之彼岸・綱要(1)本論……………………………….......210
・ (第五) 善惡之定義 (一)………………………………………...…..213
・ (第六)善惡彼岸(3)社會的功利的起源與歷史 (上)………………...215
・ (第七) 善惡之彼岸・社會的功利的起源及歷史 (下)……...………218
・ (第八) 善惡彼岸(5) 自由意志...........................................................219
・ (第九)善惡彼岸(6) 憐憫……………………………………….…….221
附錄三、張我軍譯著、譯書列表…………………..……………...…….…….224
・ (1)譯作書目…………………..……………………...........................224
・ (2)譯作篇目…………………………………………………………..227
參考書目……………………………………………………………………...234
一、戰前報紙、雜誌
・ 《フォルモサ》,臺灣藝術研究會
・ 《文藝臺灣》,臺灣文藝家協會
・ 《臺灣》,臺灣雜誌社
・ 《臺灣文學》,啟文社、臺灣文學社
・ 《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
・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
・ 《臺灣民報》,臺灣民報社
・ 《臺灣時報》,臺灣總督府情報部
・ 《臺灣新文學》,臺灣新文學社
・ 《臺灣新民報》,臺灣新民報社
・ 《臺灣新報》,臺灣新報社
・ 《臺灣新聞》,臺灣新聞社
・ 《民俗臺灣》,民俗臺灣社
・ 《旬刊台新》,臺灣新報社
・ 《政經報》,政經報社
・ 《風月報》,風月報俱樂部
・ 《新高新報》,新高新報社
・ 《興南新聞》,興南新聞社

二、翻譯理論相關書籍
・ 王向遠,《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 王宏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12月。
・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 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 沃爾夫拉姆∙威爾斯,祝玨,周智謨節譯,《翻譯學―問題與方法》,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 柳父章,《翻訳語成立事情》,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4月。
・ 孫冰編,《本雅明:作品與圖像》,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年1月。
・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 許鈞,《翻譯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 郭建中編,《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1月。
・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8月。
・ 劉靖之編,《翻譯論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10月。
三、文集
・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北京:文藝出版,1987年。
・ 于醒民、唐繼無:《上海近代文化的早產兒》,臺北:久大文化,1992年3月。
・ 工藤綏夫著,李永熾譯,《尼采 其人及其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1970年。
・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宗教和無神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 尹錫南,《世界文明視野中的泰戈爾》,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7月。
・ 今村仁司等著,卞崇道等譯,《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胡塞爾—現代思想的源流》,石家庄: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 王乃信等譯,《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共產主義運動》,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年。
・ 王詩琅,《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5月。
・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3月。
・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 王德威,《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9月。
・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
・ 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 卡爾・雅斯貝爾斯,魯路譯,《尼采其人其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 本雅明,《本雅明:作品與畫像》(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年1月。
・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5月。
・ 伊藤虎丸,孫猛譯,《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 有島五郎著,張我軍譯,《生活與文學》,上海:北新書局,1929年。
・ 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
・ 竹內好,〈何謂現代?—就日本和中國而言〉,《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張京媛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 西村真次著,張我軍譯,胡先驌校,《人類學汎論》,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年。
・ 吳廷繆,《日本近代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 吳育群編,《列. 托爾斯泰作品精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 吳達元編著,《法國文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2月。
・ 巫永福,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台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
・ 李弘祺,《面向世界:現代性、歷史與最後真理》,台北市:允晨文化,2002年7月。
・ 李永熾,〈日本明治時期的社會運動〉,《日本式心靈:文化與社會散論》,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5月。
・ 李岫、秦林芳主編,《二十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上、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 李明水,《臺灣雜誌事業發展史》,台中:臺灣省省政府,1986年10月。
・ 李明濱,《俄羅斯文學的靈魂--托爾斯泰》,台北:牧村圖書,2002年。
・ 李南衡主編,《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 李南衡編,《賴和先生全集》(日據下臺灣新文學 明集 1),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 李曉寧,《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流派》,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 林少陽,《”文”與日本的現代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7月。
・ 林吉崇,《台大醫學院百年史 (上) 日治時期(一八九七年-一九四五年)》,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1997年6月。
・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台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2年。
・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 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
・ 林瑞明編,《賴和手稿影像集》,臺灣省文獻會、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5月。
・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6月。
・ 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1月。
・ 勃洛克等著,《知識分子與革命》,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 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1月。
・ 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4月。
・ 夏目漱石,張我軍譯,《文學論》,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年。
・ 殷克琪,《尼采與中國現代文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 秦賢次編,《張我軍評論集》,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 馬泰∙卡林內斯庫著,《現代性的五付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 郜元寶編,《尼采在中國》,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10月。
・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年。
・ 張我軍,《張我軍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
・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
・ 賀川豐彥,《星より星への通路》,東京:改造社,大正11年(1922)7月。
・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著,《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8月。
・ 雷成德等著,《托爾斯泰作品研究》,西安:人民出版社,1985年。
・ 劉捷著,林曙光譯,《臺灣文化的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年。
・ 蔣堅松譯,《傑克. 倫敦短篇小說選》,台北:故鄉出版社,1995年。


四、專著
・ 莊淑芝,《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7月。
・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6月。
・ 彭小妍,《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1年1月。
・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 彭小妍編,《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 賀照田主編,《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2月。
・ 楊武能,《三葉集:德語文學、文學翻譯、比較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6月。
・ 楊義,《中國現代文學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 楊薇,《日本文化模式與社會變遷》,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 葉石濤編譯,《臺灣文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2月。
・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 劉小楓、倪為國選編,《尼采在西方—解讀尼采》,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2月。
・ 劉昌元,《尼采》,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7月。
・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徴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5月。
・ 賴建誠,《布勞代爾的史學解析》,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6月。
・ 韓嘉玲編,《播種集・日據時期臺灣農民運動人物誌》(台北:簡吉陳何文教基金會出版,1997年3月)。
・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2月。
五、傳記、年表
・ 王文裕,《李萬居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 李輝凡,《二十世紀初俄蘇文學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6月。
・ 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
・ 楊瑞先,《珠沈滄海:李萬居先生傳》,永和:文海出版社,1981年。
・ 楊錦麟,《李萬居評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 謝國興,《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1893-1982)》,台北:允晨文化,2002年。
六、單篇及學位論文
・ 〈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下)〉,《台北文物》第四卷第一期,1955年5月。
・ 「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研究院,2004年7月15日至17日。
・ ∙王明君,《中國新感覺派小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5月。
・ 尹鴻,〈論中國現代新感覺派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1),頁31-45。
・ 王向遠,〈新感覺派文學及其在中國的變異-中日新感覺派的再比較與再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1995),頁46-62。
・ 王青,〈翻譯與日本文化〉,《東方哲學》第一輯,台北:養正堂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
・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臺灣風物》37卷1期,1987年,頁1-31;(下)《臺灣風物》37卷4期,1987年,頁53-86。
・ 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 邱孟婷,《「新感覺」的追尋-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小說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 - 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1895-1902)的成員分析〉,《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85年12月。
・ 高承恕,《地方社會》,台中: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中心,1997年。
・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 張光正,〈悲、歡、離、聚話我家----一個臺灣人家庭的故事〉,張光正編,《近觀張我軍》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年1月。
・ 張光正編,《近觀張我軍》,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年1月。
・ 張我軍等著,《海鳴集》,台北:北縣文化中心,1994年。
・ 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卷2期2001年6月,頁66-75。
・ 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卷3期,1999年3月,頁49-58。
・ 梁景峰,〈臺灣現代詩的起步賴和,張我軍和楊華的漢文白話詩〉,新竹: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4年11月
・ 許秦蓁,《重讀臺灣人劉吶鷗(1905-1940):歷史與文化的互動考察》,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 郭仁孚,〈從馬克思到列寧的意識形態概念〉,台北:東吳政治學報第十二期,2001年。∙
・ 陳明柔,〈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 陳芳明,〈臺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O年代文學批評的建立〉,宣讀於「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7月15-16日。
・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月。
・ 陳淑容,《一九三O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 陳萬益,〈楊逵小說創作的起點—以〈貧農的變死〉為中心的討論〉,未刊稿。
・ 彭小妍,〈浪蕩天涯--劉吶鷗1927年日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2期。
・ 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覺派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0期。
・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 黃琪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 劉建輝,〈日本文學在中國近現代的「功」與「罪」:以其介紹方法及影響為中心〉,《日本文學翻譯論文集》,北京日本學究中心文學研究室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2月。
・ 樂黛雲,〈尼采與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頁88-116。
・ 鄧慧恩,〈文化的擺渡—楊逵翻譯作品的社會意義與詮釋〉,2004年12月4、5日,全國青年文學會議宣讀稿。
・ 鄧慧恩,〈賴和手稿翻譯尼采學說研究〉,《第一屆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年7月
・ 篠田一士責任編輯,〈現代世界文學の展望〉,《ユリイカ臨時增刊―現代世界文學入門》,1974年,Vol.6-5。頁12-30。
・ 篠田一士責任編輯,〈現代世界文學年表〉,《ユリイカ臨時增刊―現代世界文學入門》,1974年,Vol.6-5。
・ 魏根宣, “John Galsworthy as a dramatist”,臺北帝國大學文學科英文科專攻卒業論文,1932年。
・ 蘇世昌,《追尋與回歸―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七、單篇文學作品
・ 〈保羅與維吉妮〉,《法國中篇小說選(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1月。
・ 〈草莓〉,《左拉短篇小說選》,劉自強、吳岳添、嚴勝男編,台北:故鄉出版社,1995年8月。


八、工具書
・ 上海市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編,《社會科學爭鳴大系:文學、藝術、語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
・ 小口偉一、堀一郎監修《宗教學辭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73年。
・ 伊藤整、高津春繁、佐藤朔等編集,《新潮世界文學小辭典》,東京:新潮社,昭和41年(1966)5月。
・ 呂智敏主編,《文藝學新概念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4月。
・ 張芬、高長春、羅鳳亭主編,《中國現代文學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
・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出版,2004年9月。
・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九、其他資料
・ 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教授藏書暨手稿資料展」,展出日期:2004年9月14日至2004年12月31日。
・ 葉榮鐘先生捐贈予國立清華大學的文物資料,〈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省立台中圖書館談話室茶會每月定日值東表〉。
・ 葉榮鐘編,《林獻堂先生年譜》,收錄於《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1年12月。
十、英文書籍資料:
・ Albert Guerard, “Preface to world literature”,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nc.1947.
・ Alec Frechet, translated from French by Denis Mahaffey, “John Galsworthy: A Reassessment”,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 Edited by Philip S. Foner., “Jack London, American rebel :/a collection of his social writings together with an extensive study of the man and his times”, New York :Citadel Press,1964.
・ 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 London: Routledge, 1993.
・ 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5.
・ 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Aspect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 Liu, Lydia H.(劉禾) ,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China, 1900-1937”, Stanford: Stanford UP, 1995.
・ M.A. Mügge, “Nietzsche, Ballantyne”, Hanson & Co. Edingurgh, London, 1913.
・ M.A. Mügge, “Nietzsche, His Life and Work”, Brentano`s, 1909.
・ M.A. Mügge, “Nietzsche, His Life and Work”, Brentano`s, 1909.
・ Peter Kropotkin, “Ideals and Realities in Russian Literatur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16.
・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
・ 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 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Third edition”,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 V. I. Lenin, “Socialism and religion: Lenin Collected Works” Progress Publishers, 1965, Moscow, Volume 10.
・ V. I. Lenin, “Socialism and religion: Lenin Collected Works” Progress Publishers, 1965, Moscow, Volume 10.
・ 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十一、日文書籍資料:
・ ラビドウス、オストロウイチヤオフ共著,《「マルクス主義經濟學」教程》,東京:白揚社,昭和七年7月。
・ レーニン,早川二郎譯,《社会主義と宗教》,東京:白揚社,昭和12年。
・ 伊藤虎丸,《魯迅と日本人・アジアの近代と「個」的思想》,東京:朝日新聞社,1983年4月。
・ 塩田庄兵衞,《日本社会運動史》,東京:岩波書店,1982年8月。
・ 吉武好孝,《翻譯發達史》,東京:三省堂,昭和18年(1943)7月。
・ 小田切秀雄,《二葉亭四迷:日本近代文學の成立》,東京:岩波書店,1974年9月。
・ 中野好夫、西川正身編集,《世界文學講座―アメリカ篇》,東京:講談社,昭和31年(1956)9月。
・ 木村毅,《明治文學展望》,東京:恆文社,1982年1月。
・ 奧野健男,《日本文學史―近代から現代へ》,東京:中央公論社,1998年4月。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參考書目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