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7.148.6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湘涵
作者(外文):Chen, Sianghan
論文名稱(中文):尋覓良伴:近代中國的徵婚廣告(1912-1949)
指導教授(中文):游鑑明
鐘月岑
指導教授(外文):Yu, Chien-Ming
Chung, Yuehts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944401
出版年(民國):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徵婚廣告擇偶觀婚姻觀民國時期婚姻問題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6
  • 收藏收藏:0
1902年南清志士首開風氣,刊登求偶廣告,1905年王建善也呼籲女青年,與其通信訂婚,兩人打開了徵婚廣告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那麼「徵婚廣告」在近代中國的出現,被如何看待,它最早的形式為何?後續的發展又是怎樣?本研究以1912年至1949年為限,採用《申報》與《世界日報》上的徵求廣告,論究近代「徵婚廣告」的出現、發展與流變,並分析廣告蘊含的內在意義。藉由徵婚廣告、大眾輿論回應、社會新聞、文藝作品、社會調查等眾多不同的材料,探究徵婚廣告為中國婚姻所帶來的變化與刺激,以及徵婚廣告所涉及的婚姻問題。
第二章首先討論徵婚廣告出現的婚姻史脈絡。透過對近代婚姻與戀愛議題、社交擇偶環境的分析,論究新式擇偶妙法的出現,包括通信交往、婚姻介紹所等其在民國時期的實踐,與其為婚姻與社交所帶來的轉機,反映近代追尋婚姻自主權的努力與各種嘗試。同時探究徵婚廣告在清末的初次登場,與所引發的爭議。隨後,第三章分析1912年至1949年間,徵婚廣告內容上的變化,與其所反映的婚姻觀與婚姻問題,深入剖析徵婚廣告的自我表述與社會意識。
第四章則爬梳1920年代以後,各類的社會調查與徵文活動,觀察1920年代至1940年代,擇偶條件與婚姻觀的特色及變化。接著並以社會調查、徵文活動所得出的結果,對照徵婚廣告呈現的擇偶觀,分析比較兩者的異同,釐清理想與現實的考量。第五章以社會上現實的徵婚案例為本,說明徵婚本身存在的弊端──虛偽與欺騙,以徵婚詐騙、騙財、騙色、重婚、納妾,及冒牌徵婚的商品廣告為線索,揭開徵婚廣告在社會各層面的呈現。面對暗藏玄機的「徵婚」「廣告」,藝文創作多半以負面形象描繪廣告徵婚,與社會輿論則從一開始的讚揚,支持與反對的勢均力敵,到一面倒的批判,呈顯出社會輿論中徵婚廣告形象的流變。
檢閱徵婚廣告,除了可以窺見民國社會的新舊思潮之外,還可以得知徵婚廣告中所透露出的婚姻觀,並非單一舊式或新式;而是受到各個徵求者不同的動機,致使徵婚廣告既成為舊式婚姻觀的載體,也傳遞新式的婚姻理念,反映了舊有的婚姻實踐,如兼祧、納妾透過新的徵求婚姻方式,繼續活躍於民國時期。徵婚廣告,一方面表述私人情愛的追求,一方面呈顯特定歷史時空下的社會意識,既是公眾間的私密,也是私密世界的公開,同時見證了尋求婚姻在傳統「公事」與現代「私事」的接續與革命。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二、文獻回顧 3
三、史料介紹、研究方法與限制 10
四、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追尋理想姻緣:婚戀議題的討論與新式的擇偶方法 15
第一節 近代婚姻與戀愛問題的提出 16
一、晚清的婚姻改革 16
二、五四時期婚戀討論的風行 19
第二節 柳暗花明又一春:擇偶新法的出現 22
一、擇偶取決於社交公開 22
二、從通信求婚到通信交友 25
三、西方媒妁公司:婚姻介紹所 28
第三節 從媒妁之言到廣告求婚 36
一、晚清的媒妁徵婚與廣告徵婚 36
二、清末民初的徵婚情事 38
小結 43

第三章 徵婚廣告覓良伴:徵婚廣告的出現與分析 45
第一節 徵婚廣告與分類廣告 45
第二節 訂做理想情人:1912-1937年的徵婚廣告 49
一、廣告內容的分析 50
二、南北婚友廣告的差異 63
第三節 愛在烽火蔓延時?1937-1949年的徵婚廣告 70
一、寂寞芳心:1937-1945年上海的婚友廣告 71
二、1946-1949年戰後復員期的徵婚廣告 79
三、戰前與戰後的徵婚廣告的變遷 80
小結 85

第四章 理想伴侶:社會調查與徵婚廣告中的擇偶條件 86
第一節 從1920年代社會調查看理想婚姻與伴侶 86
一、1921年的〈學生婚姻問題之研究〉 87
二、1923年《婦女雜誌》的「配偶選擇號」 90
三、1927年潘光旦的〈中國之家庭問題〉 93
第二節 1930、1940年代對婚姻伴侶的期望 98
一、1931年周叔昭〈家庭問題的調查〉 99
二、1933年《女子月刊》「理想的愛人」 102
三、1940年代大學生的擇偶調查 106
四、1920至1940年代理想婚姻伴侶的變化 109
第三節 理想與現實:擇偶條件的比較 111
小結 114

第五章 眾說紛紜論徵婚:社會百態中的徵婚廣告 115
第一節 暗藏玄機的徵婚廣告 116
一、願者上鉤:佈滿陷阱的徵婚廣告 116
二、徵婚廣告中的兼祧、納妾與重婚 122
三、假徵婚,真廣告 127
第二節 藝文創作中的徵婚意象 131
一、電影中的「徵婚廣告」 132
二、文學創作中「徵婚」情事 135
第三節 社會大眾對廣告徵婚的疑慮與批判 140
一、1924年的廣告求婚討論會 140
二、1930和1940年代徵婚廣告的討論 142
小結 149

第六章 結論 150

徵引書目 158
一、 中日文書目
(一) 史料
A.報紙
1. 《大公報》,天津:大公報館,1902-1949年。
2. 《中央日報》,南京、重慶:中央日報社,1928-1949年。
3. 《中國時報》,臺北:中國時報社,1995年。
4. 《世界日報》,北平:世界日報社,1926-1949年。
5. 《民國日報》,上海:民國日報館編,1916-1947年。
6. 《申報》,上海:申報館,1912-1949年。
7. 《時事新報》,上海:時事新報館,1911-1949年。
8. 《時報》,上海:時報館,1912年。
9. 《盛京時報》,瀋陽:盛京時報館,1906-1944年。
10. 《晶報》,上海:晶報報社,1919-1940年。
11. 《順天時報》,北京:順天時報社,1901-1930年。
12. 《新民晚報(或名新民報晚刊)》,北平:新民會,1938-1951年。
13. 《實報》,北平:實報社,1928-1944年。
14. 《福爾摩斯》,上海:福爾摩斯報館,1926-1945年。

B.期刊
1. 《女子月刊》,上海:女子月刊社,1933-1937年。
2. 《女子世界》,上海:常熟女子世界,1905年。
3. 《生活》,上海:生活週刊社,1925-1933年。
4. 《家庭》,上海:王□、徐百益發行,人生出版社,1949年。
5. 《婦人畫報》,上海:婦人畫報社發行,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
6. 《婦女月刊》,重慶:婦女月刊社,1941-1948年。
7. 《婦女共鳴》,上海、南京、重慶:婦女共鳴社,1929-1944年。
8. 《婦女新運》,重慶:新運婦女指導委員會,1938-1948年。
9. 《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1931年。
10. 《創作月刊》,上海:薰風出版社,1935年。
(二) 中日文專書
1. [法]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s)、[法]喬治•杜比(Georges Duby)著,宋薇薇、劉琳譯,《私人生活史Ⅴ:現代社會中的身份之謎》,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
2. [德] 福珂斯(Eduard Fuchs, 1870-1940)著,孫小寧譯,《情愛的放縱:資產階級時代》,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3。
3. [德] 福珂斯(Eduard Fuchs, 1870-1940)著,孫小寧譯,《情愛的崇拜:君主專制時代》,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3。
4. 下川耿矢編,《明治大正家庭史年表》,東京:河出書局新社,2004,初版4刷。
5.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第2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無聲電影劇本》,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7. 中國電影圖史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電影圖史(1905-2005)》,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8.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戲曲片)(1905-1930)》,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9.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戲曲片)(1930-1949.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10.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76,臺三版。初版為192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11. 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譜》(上冊)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2. 王廣仁、王習耕、史振明編著,《前所未聞的民國趣事:馮玉祥與南北□雄》,臺北:普全文化出版,1994。
13. 由國慶編著,《再見老廣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14. 白凱,《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5. 石井研堂,《增訂明治事物起原》,收入《事物起源選集(2)》,東京都:ヱяЗ,2004。
16. 老舍,《鼓書藝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17. 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
18. 吳廷燮等著,《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19. 呂振海,《珍聞集錦》,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20. 李又寧、張玉法合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上冊),臺北:傳記文學社,1975。
21. 李文海主編,夏明芳, 黃興濤副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底邊社會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2. 李文海主編,夏明芳, 黃興濤副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3.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2002。
24. 李長莉、閔傑、羅檢秋著,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2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5. 李華興主編,《民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6.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27. 李默編著,《百年家庭變遷》,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28. 杜雲之,《中國電影史》(第二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初版,1978年2版。
29. 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0. 林升棟,《中國近現代經典廣告創意評析──《申報》七十七年》,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1. 金天翮著,李又寧主編,《女界鐘》,紐約:天外出版社,2003。
32. 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3.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臺北:麥田出版,2003。
34.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5.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6.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中冊) ,臺北:國史館,1986。
37. 徐安琪、葉文振,《中國婚姻研究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8. 徐安琪、葉文振,《中國婚姻質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9. 徐遲等,《上海眾生相》,上海:新中國報社,1941。
40. 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收入《革命文獻》(76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
41. 袁昶超,《中國報業小史》(臺北:新聞天地社,1957),
42. 馬嘶,《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生活狀況》,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
43. 高平叔,《蔡元培年譜長編》(中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4. 張友鸞等著,《世界日報興衰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
45. 張兵,《章太炎傳》,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46. 張希坡,《中國婚姻立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7. 張泉主編,《尋找梅娘》,加拿大:明鏡出版社,1998。
48. 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丁編)》(臺北:宗青圖書出版社,1981),第5冊頁58,原出版年為1933年。
49. 教育部統計室編,《全國高等教育統計(二十三年度)》,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0. 曹啟文、陳惠芳編著,《馮玉祥傳奇故事》,臺北:林鬱文化,1994。
51. 許俊基,《中國廣告史》,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52. 許壽裳,《章太炎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53.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
54. 許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55. 郭箴一,《中國婦女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56.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57. 陳玉慧,《徵婚啟事:我與四十二個男人》,臺北:大眾讀物出版,1992。
58. 陳玉慧原著,李國修劇本,《徵婚啟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94。
59. 陳存仁,《閱世品人錄:章太炎家書及其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60. 陳雨、谷虹,《報紙分類廣告經營管理》,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61. 陳弢子,《民法親屬編闡釋》,臺北:明光出版社,1962。
62. 陶英惠,《蔡元培年譜》(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63. 章秋谷編纂,《婦女騙局全書(上)》,上海:世界書局,1920年發行,1923年第4版。
64. 麥惠庭,《中國家庭改造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收入《民國叢書》第2編第19卷,上海,上海書店,1990。
65. 喬素玲,《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婦女覺醒(1840-192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66.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
67. 焦潤明、蘇曉軒編著,《晚清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
68. 費孝通,《生育制度》,收入《費孝通文集》(第四卷)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69. 閔傑著,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2卷)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0. 馮玉祥著,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第1冊)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71. 黃升民、丁俊杰、劉英華主編,《中國廣告圖史》,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72. 黃曉豔編,《往昔玲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73. 董健、陳白塵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898。
74. 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5. 劉達臨,《20世紀中國性文化》,上海:三聯書店,2000。
76. 劉慧英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社,2004。
77. 潘光旦,《中國之家庭問題》,上海:新月書店,1929;收入《民國叢書》第2編第19卷,上海:上海書店,1990。
78. 潘君祥主編,《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79. 蔣俊、李興芝,《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80.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第一卷(下冊) ,臺北:中華雜誌社,1970。
81. 蕭愛樹,《20世紀中國婚姻制度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82. 謝櫻寧,《章太炎年譜摭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83. 聶紺弩,《蛇與塔》,北京:三聯書店,1999。
84. 嚴景耀著,吳楨譯,《中國的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85. 蘇青,《結婚十年正續》,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
(三) 口述歷史、演講錄
1. 南懷瑾,《南懷瑾講演錄:二○○四-○六》,臺北:老古文化,2006。
2. 羅久蓉,游鑑明,瞿海源訪問,《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四) 期刊論文
1. 王奇生,〈民國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1993年6月),頁5-18。
2. 王政、高彥頤、劉禾,〈從《女界鐘》到“男界鐘”:男性主體、國族主義與現代性(代序)〉,收入王政、陳雁主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頁1-29。
3. 王愛松,〈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題材小說之比較〉,《文學評論》,期4(1995年4月),頁17-28。
4. 王樹槐,〈康有為對女性及婚姻的態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994年6月),頁27-49。
5. 王躍生,〈民國時期婚姻行為的研究──以“五普”長表數據庫為基礎的分析〉,《近代史研究》,期2 (2006年3月),頁26-44。
6. 史書美,〈一九三九年的上海女性──從後殖民論述的角度看中國現代女性之「現代性」〉,《聯合文學》,卷10期7(期115)(1994年5月),頁139-148。
7. 左玉河,〈“文明結婚”到“集團婚禮”〉,收入薛君度、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2001),頁196-238。
8. 白露,〈有所需求:一九二○年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女性〉,收入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頁205-254。
9. 任雅潔、陳曉健,〈五四時期的女子剪髮運動〉,《黨史博采(理論版)》,期9(2006年9月),頁48。
10. 安秀玲,〈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觀念的變化〉,《歷史教學問題》,期5 (2002年10月),頁41-45。
11. 朱松、董葳、錢銘怡、王易平、劉興華,〈十五年來中國男性擇偶標準的變化〉,《心理與行為研究》,卷2期4(2004年2月),頁614-621。
12. 江勇振,〈男性與自我的扮相:胡適的愛情、軀體與隱私觀〉,收入熊秉真主編,呂芳上、盧建榮合編,《欲掩彌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頁195-226。
13. 池昌海,〈二十年來徵婚啟事語體特徵變化分析〉,《修辭學習》,期1(2003年1月),頁49-50。
14. 行龍,〈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期63(1991年5月),頁168-183。
15. 何黎萍,〈20世紀40年代初關於「婦女回家」問題的論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3期3(2006年5月),頁138-144。
16. 呂文浩,〈潘光旦對家庭問題的認識〉,收入薛君度、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2001),頁177-195。
17. 呂芳上,〈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的抉擇與討論〉,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73-102。
18. 呂芳上,〈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1995年8月),頁97-122。
19. 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1994年6月),頁81-115。
20. 呂芳上,〈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1920-1921)〉,《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9(2001年8月),頁31-56。
21. 李國祁,〈譚嗣同的兩性認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5 (1997年8月),頁3-16。
22. 李銀河,〈當代中國人的擇偶準〉,《中國社會科學》,期4(1989年7月),頁61-74;後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編,《中國家庭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183-196。
23. 沈建中,〈章太炎與其夫人湯國黎〉,《文史精華》,期5(1999年5月),頁55-57。
24. 辛汝忠,〈徵婚世界大觀〉,《人民文學》,期3(1997年3月),頁108-118。
25. 周文玖,〈從梁□超到白壽彝——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的學術系譜〉,《回族研究》,期2(2005年4月),頁98-103
26. 周敘琪,〈民國初年社交、婚姻文化中的男性〉,收入胡春惠, 薛化元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臺北:政大歷史系,2004),頁507-536。
27. 周敘琪,〈民國初年新舊衝突下的婚姻難題——以東南大學鄭振塤教授的離婚事件為分析實例〉,收入王政、陳雁主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頁88-107。
28. 林郁沁,〈30年代北平的大眾文化與媒體炒作——關於劉景桂情殺案〉,收入陳平原、王德威主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269-284。
29.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1995年8月),頁3-20。
30. 洪喜美,〈五四前後婦女時尚的轉變—以剪髮為例的探討〉,收入呂芳上、張哲郎主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頁279-307。
31. 洪喜美,〈近代中國廢婚主義的討論(1890-1920)〉,《近代中國》,期150(2002年8月),頁62-87。
32. 述而作,〈馮玉祥徵婚記〉,《炎黃春秋》,期9(1994年9月),頁21。
33. 唐利平、黃希庭,〈擇偶觀的進化論取向述評〉,《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31期3(2005年5月),頁43-48。
34. 夏蓉,〈20世紀30年代中期關於「婦女回家」與「賢妻良母」的論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2004年12月),頁39-46。
35. 夏蓉,〈新生活運動與取締婦女奇裝異服〉,《社會科學研究》,期6 (2004年12月),頁114-121。
36. 徐柏容,〈姚名達與女子書店、女子月刊〉,《中國編輯》,期4(2005年7月),頁85-89
37. 徐柏容,〈黃心勉:三十年代女編輯出版家〉,《出版史料》,期3(2005年9月),頁98-103。
38. 徐鼎新,〈國貨廣告與消費文化〉,收入葉文心等合著,《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昇文化,2001),頁111-144。
39. 徐輝琪,〈論辛亥革命時期先進婦女家庭婚姻觀的變化〉,《近代中國》, 期136(2000年4月),頁23-38。
40. 時安卿,〈初婚年齡試析〉,收入劉英、薛素珍主編,《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頁66-80。
41. 馬敏、陸漢文,〈民國時期政府統計工作與統計資料述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44期6 (2005年11月),頁116-160。
42. 高萬全、宋紅梅,〈徵婚與徵婚廣告趣談〉,《中州今古》,期2(1995年3月),頁48。
43. 高□航,〈1920年代的徵婚廣告〉,收錄於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第2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頁301-318。
44. 張玉法,〈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家庭問題的討論,1915-1923〉,收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頁901-919。
45. 張伯存,〈徵婚廣告:由私人話語到公共敘事〉,《當代作家評論》,期4(2004年4月),頁149-156。
46.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份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1994年6月),頁51-64。
47. 張軍,〈中國婚姻媒介的演變與弊端〉,《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卷57期1(2004年1月),頁115-119。
48. 張哲嘉,〈《婦女雜誌》中的藥品廣告形象〉,收入王淑民主編,《形象中醫》(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頁111-116
49. 張瑾,〈發現生活──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重慶城市社會變遷〉,收入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頁329-366。
50. 梁惠錦,〈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03-128。
51. 梁景和,〈「五四時期」的廢婚主義〉,《二十一世紀》,期53(1999年6月),頁56-62。
52. 梅嘉樂,〈挑戰╱定義現在性:上海早期新聞媒體中的女性(1872-1915)〉,收入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頁255-310。
53. 許慧琦,〈《婦女雜誌》所反映的自由離婚思想與其實踐——從性別差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1年12月),頁69-114。
54. 許慧琦,〈1930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期4(2002年7月),頁99-136。
55. 許慧琦,〈過新生活、作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大文史哲學報》,期62(2005年5月),頁277-320。
56. 連玲玲,〈四十年來家國:評介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1年12月),頁287-300。
57. 陳彤旭,〈論30年代上海報紙廣告的多元價值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卷21期2(2002年3月),頁135-139。
58. 陳姃湲,〈《婦女雜誌》(1912-1931)十七年簡史—《婦女雜誌》何以名為婦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年12月),頁1-38。
59. 陳品鳳,〈從徵婚廣告論抗戰前的婚姻問題〉,收入胡春惠、唐啟華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2006)》(臺北:政大歷史系,2007),頁275-294。
60. 章念馳,〈文史資料整理出版必須堅持存真求實〉,《史林》,期44(1996年12月),頁42-48。
61. 章念馳,〈從對章太炎的評價看文壇〉,《書屋》,期9(2002年9月),頁56-60。
62. 散木,〈一位傳奇的史學家衛聚賢〉,《文史月刊》,期2(2004年2月),頁41- 42。
63.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9(2001年8月),頁121-187。
64.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健美的論述〉,收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41-172。
65. 游鑑明,〈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2(1999年12月),頁57-122。
66.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3(2005年12月),頁65-106。
67. 閔傑,〈近代中國最早的徵婚廣告與新式婚禮〉,《百年潮》, 期1(1991年1月),頁71-74。
68.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7(1988年12月),頁141-194。
69. 黃克武,〈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收入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代近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頁59-112。
70. 楊祥銀,〈近代上海醫療衛生史的另類考察——以醫療衛生廣告為中心的分析(1927-1937)〉,收入胡春惠、唐啟華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2006)》(臺北,政大歷史系,2007),頁261-274
71. 熊月之,〈晚清上海:女權主義實踐與理論〉,《學術月刊》,期414(2003年11月),頁45-54。
72. 臧健,〈「婦女回家」:一個關於中國婦女解放的話題〉,收入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頁365-400。
73. 歐陽和霞,〈回顧中國現代歷史上「婦女回家」的四次爭論〉,《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卷15期3(2003年6月),頁6-9。
74. 蔡虹,〈晚清各階層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以《申報》尋人廣告為例的考察〉,《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卷22期6(2006年12月),頁146-147。
75. 鄭永福、呂美頤,〈五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評述〉,收入李小江等著,《歷史、史學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頁425-430。
76. 錢銘怡、王易平、張曉云、朱松,〈十五年來中國女性擇偶標準的變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5 (2003年9月),頁121-128。
77. 顧德曼(Bryna Goodman),〈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與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4(2006年12月),頁179-204。
78. 歡鏡聽,〈丁乃鈞和第一則徵婚啟事〉,《海內和海外》,期12(1999年12月),頁23。
79. 龔世俊、李寧,〈媒妁文化的社會功能與其嬗變〉,《學術界》,期131 (2008年4月),頁190-198。
(五) 學位論文
1. 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
2. 王怡文,〈中國月份牌海報美女圖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 沈淑綺〈中國月份牌美女海報(1896-1945)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 房蕾,〈英文徵友廣告的文體分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5。
5.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1915-1923)〉,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6. 陳慧聰,〈臺北報紙廣告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分類廣告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83。
7. 雷家瓊,〈艱難的抗爭: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女性逃婚現象研究〉,天津: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5。
8. 趙良坤,〈近代中國徵婚廣告探析——以《大公報》為例(1900-1937)〉,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6。
9. 蔡翠雲,〈中美徵婚廣告對比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4。
10. 魯志榮,〈徵婚啟事語言特色、價值取向及社會心理考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3。
11. 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二、 英文書目
(一) 英文專書
1. Bruthiaux, Paul. The discourse of classified advertising: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simplic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Glosser, Susan L. 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3. Laing, Ellen Johnston. Selling Happiness: Calendars Posters and Visual Cultur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in Shangha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s Press, 2004.
4. Schaefer, Laura J. Man with farm seeks woman with tractor: the best and worst personal ads of all time,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2005.
(二) 英文期刊論文
1. Cocks, H G. “‘Sporty’ girls and ‘Artistic’ boys: Friendship, illicit sex, and the British ‘companionship’ advertisement, 1913-1928.”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1, No.3, (July, 2002), pp. 457-482.
2. Dal Lago, Francesca. “Crossed Legs and Modernity in 1930s: How ‘Modern’ the Modern Woman?.” East Asian History, Vol. 19 (June, 2000), pp. 103-144.
3. Edwards, Louise. “Policing the Modern Women in Republican China.” in Modern China, Vol.26, No.2, (April, 2000), pp. 115-147.
4. Jagger, Elizabeth. “Is Thirty the New Sixty? Dating, Age and Gender in a Postmodern, Consumer Society.” Sociology, Vol. 39, No.1, (February, 2005), pp. 89-106.
5. Jagger, Elizabeth. “Marketing Molly and Melville: Dating in a Postmodern, Consumer Society.” Sociology, Vol. 35, No.1, (February, 2001), pp. 39-57.
6. Jagger, Elizabeth. “Marketing the self, buying an other: Dating in a post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Sociology, Vol. 32, No.4, (November, 1998), pp. 795-814.
7. Jones, Jennifer M. “Personal and Politics: Courting la citoyenne in Le Courier de l’hymen.” Yale French Studies, No.101 (June, 2002), pp. 171-181.
8. Majumdar, Rochona. “Looking for Brides and Grooms: Ghataks, Matrimonials, and the Marriage Market in Colonial Calcutta, circa 1875-1940.”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3, No.4, (November, 2004), pp. 911-935.
9. Nair, Rukmini Bhaya. “Gender, genre, and generative grammar: Deconstructing the matrimonial column.” In Machael Toolan (Ed.), Language, text, and context: essays in stylistic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pp. 227-254.
10. Yen, Hsiao-pei. “Body Politics, Modernity and National Salvation: The modern Girl and the New Life Movement.”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29, No.2, (June, 2005), pp. 165-186.
(三) 學位論文
1. Bradley, Andrea. Wanted: Advertising in British literature, 1700-1830, Ph. D. Disserta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2005).
2. Lien, Ling-ling. Searching for the “New Womanhood”: Career Women in Shanghai, 1912-1945,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1).

(四) 會議論文
1. Tani E Barlow, 〈Buying In: Adveresting and the Shanghai Modern Girl in the1920s and 1930s〉,《東ヤЖヤズれんペ植民地的近代シхФ⑦ヮみю中間報告書》,東京:れ茶ソ水女子大□Жラ⑦Фみ研究Й⑦Уみ,2005,頁113-120。
三、 網路資料
1. Schaefer, Laura J. “Looking for Love, Online or On Paper.” New York Times (Late Edition (East Coast)). (New York, 14 Feb. 2003), p. A.31.文章請參閱網址: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afh&AN=9261840&lang=zh-tw&site=ehost-live 擷取時間:2007.06.24
2. 朱石麟的電影經驗請見中國影視資料館的介紹,網址為:http://hk.cnmdb.com/name/1052/bio 網址擷取時間:2008.04.24
3. 中華民國民法第四編親屬,制定於1930年12月3日,共171條,於12月26日公佈,1931年5月5日頒布實行全國。詳細法條請參見,立法院法律資料庫: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04513/0451319120300.htm網址擷取時間:2008.12.06。
4. 中華民國刑法於1934年10月31日制定,共357條,於1935年1月1日公佈,同年7月1日施行全國。條文請參考,立法院網站法律資料庫: 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04536/0453623103100.htm,網址擷取時間:2008.12.06。
5. 馮理達,〈李德全與馮玉祥的姻緣〉,《羊城晚報》。該文上網時間:2008.02.14 14:42:54,網址:http://www.ycwb.com/big5/ycwb/2008-02/14/content_1789180.htm 網址擷取時間:2008.12.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