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26.24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何佩容
論文名稱(中文):隋唐時期的占相文化與占相活動
指導教授(中文):賴瑞和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944406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相術隋唐占相文化占相活動科舉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從相術最早在春秋時期的記載開始,相術便以做為一種拔擢人才的方式,出現在史籍中。到了隋唐時期,由於國家選拔人才制度的有了重大轉變,亦即科舉制度的出現,相術所呈現的風貌也將有所不同。本文的目的,便是探究隋唐時期特殊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士大夫的占相活動,以及這個時期相術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有占相文化。
第二章首先針對隋唐相術的知識內容做一初探,藉由敦煌相書與史文的比較,描繪出隋唐時代相術知識內容的大略情況,再與前代相術內容的做比對,歸納出幾點隋唐相術發展的特色。第三章討論了這個時期的占相活動,以及這個時期的相者群體組成,從相術知識的操作者—相者群體切入,探討相者群體的組成份子、知識背景、教育背景,以及他們操作知識的社會背景。再者是占相活動進行的各項條件,包括占相的場合、占相的內容、收費情況等,以描繪出當時特殊的時空環境下,所呈現出的占相活動面貌。
第四章則將焦點放在士人。士人在相術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身兼業餘的相者、同時也做為被占相的人,他們對相術的看法與態度是什麼?以及由於科舉所形成特殊的風氣,相術在其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隋唐時期的科舉由於尚有察舉之風,使得士人的出仕與士人考前的干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相術在其中便成為權貴識人的一種重要參考,與此種種亦形成隋唐時期特有的占相文化。
知識與運作的情形,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而發展出不一樣的面貌,本文所談的便是這樣一個例子。就是由於隋唐大量士人投入了占相活動,成為占相者或是被占相者,開啟了五代以後相術知識的重大發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材料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隋唐相術的知識內容 18
第一節 隋唐相術知識初探 18
第二節 隋唐相術內容與前代的比較 25
第三節 隋唐相術發展的幾個特色 30
第四節 小結 33
第三章 隋唐的相者與占相活動 39
第一節 與相人活動有關的背景 39
第二節 隋唐時期的相者群體 48
第三節 隋唐的占相活動 66
第四節 隋唐時期相工與其占相活動舉隅:袁天綱 88
第五節 小結—如何在唐代成為一名成功的相者。 93
第四章 隋唐的士人與相術 97
第一節 士人的角色—業餘相者 97
第二節 士人的角色—被相者 110
第三節 小結 116
第五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 123
一、傳統史料
1. 《大唐新語》,[唐]劉肅,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2. 《中國歷代卜人傳》[清]袁樹珊著(臺北:新文豐,1998)。
3.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
4.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點校本)。
5. 《北夢瑣言》,[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6. 《皮子文藪》,[唐]皮日休著,蕭滌非整理,(上海:中華書局,1959)。
7. 《全唐文新編》周紹良主編,全22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8. 《安祿山事蹟》[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9. 《杜牧集繫年校注》,[唐]杜牧著,吳在慶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2. 《東觀奏記》,[唐]裴庭裕撰,田廷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 《長短經校證與研究》,[唐]趙蕤撰,周斌點校,(成都:巴蜀書社,2003)。
14. 《南部新書》,[宋]錢易,黃壽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15. 《唐會要》,[五代]王溥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樁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7.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周勛初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18. 《神相全編》,[宋]陳摶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19. 《通典》,[唐]杜佑編,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20. 《朝野僉載》,[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
21. 《開元天寶遺事》,[五代]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22.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23.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編,(北京:中華書局,1956點校本)。
24. 《增補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命相集成》劉永明主編,全四冊(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7)
25. 《潛夫論箋》,[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臺北:大立出版社,1984)。
26. 《論衡校釋》,[漢]王充著,劉盼遂集解,黃暉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27. 《韓愈全集校注》,[唐]韓愈撰,屈守元、常守元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
28. 《舊唐書》,[五代]題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二、近人專著
1. Daniel McNeill著,黃中憲譯,《臉》,(臺北:藍鯨出版,2004)。
2. 王仁祥,《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3. 宋會群,《中國術數文化史》(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4.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5. 李零,《中國方術概觀•相術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6.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7.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8. 胡雲薇,《從唐代官員的宦遊生活看其對家庭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臺北:學生書局,1990)。
10. 高國藩,《敦煌民俗資料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11. 張明喜,《洩漏的天機—中國相術與命學》(香港:中華書局,1990)。
12.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13. 黃雲鶴,《唐宋下層士人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4. 劉永明,《命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5)。
15. 歐陽相如,《曾國藩反敗為勝的相人術—冰鑑》(臺北:捷幼出版社,1995)。
16. 衛紹生,《神秘與迷惘—中國古代方術闡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7. 鄭炳林、王晶波,《敦煌寫本相書校錄研究》(北京:民族,2004)。
18. 蕭艾,《中國古代相術研究與批判》,(長沙:岳麓書社,1996)。
19.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三、期刊、論文
1. 王晶波,〈唐宋相書的著錄與種類〉,《圖書與情報》6期,2006。
2. 王晶波,〈許負《相書》的作者與源流〉,《敦煌學輯刊》,第54期,2006。
3. 王晶波,〈敦煌所出相痣圖CH.00209、S.5976校理釋錄〉,《敦煌學輯刊》,第45期,2004。
4. 王晶波,〈敦煌相書殘卷P.3390號研究〉,《敦煌學輯刊》,第46期,2004。
5. 王晶波,〈敦煌相書殘卷S.3395、S.9987B1V考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4。
6. 王晶波,〈敦煌相術與佛教占相內容異同論〉,《敦煌學輯刊》,第43期,2003。
7. 王晶波,〈敦煌寫本相書的系屬與類別〉,《敦煌研究》,第99期,2006。
8. 王晶波,〈隋唐五代的相工群體〉,《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2卷5期,2005年9月。
9. 王晶波,〈論佛教占相內容對敦煌寫本相書的影響〉,《敦煌研究》,第84期,2004。
10. 王晶波,〈論敦煌相書中的陰陽五行觀念〉,《敦煌學輯刊》,第48期,2005。
11. 王晶波、王璐,〈唐代相痣書殘卷P.3492V研究〉,《敦煌研究》,第98期,2005。
12. 汝企和,〈兩漢時期之相人術與漢代社會〉,《齊魯學刊》,第188期,2005。
13. 汝企和,〈魏晉時期之相人術與魏晉社會〉,《齊魯學刊》,第199期,2007。
14.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收錄於《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錄於《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 侯錦郎,〈敦煌寫本中的唐代相書〉,收錄於謝和耐編,《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
17. 高國藩,〈唐代敦煌的看相與算命〉,《歷史月刊》27期,
18. 盛菊,〈試析唐代幕府文人的歷史作用〉,《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8,頁66-69+149。
19. 陳逸平、亦波,〈論天人感應思想對敦煌相書的影響〉,《敦煌研究》,第90 期,2005。
20.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研究回顧與展望〉,《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七卷,2004。
21. 黃雲鶴,〈唐代舉子的遊丐之風—太平廣記所見唐代舉子的生活情態之一〉,《古籍研究整理學刊》第1期,2004年1月,頁31-64。
22. 廖咸惠,〈探休咎:宋代士大夫的命運觀與卜算行為〉,收錄於《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2004)頁1-43。
23. 劉祥光,〈兩宋士人與卜算文化的成長〉,收錄於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文化,2005)。
24. 潘英海,〈面相與一個中國『人』的觀念〉,收于黃應貴編,《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25.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中的行為決定論〉,《敦煌學輯刊》,第43期,2003。
26. 鄭炳林,〈敦煌寫本相書理論與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關于敦煌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研究之二〉,《敦煌學輯刊》,第54期,2006。
27. 鄭炳林、王晶波,〈敦煌寫本P.5272(B) 《相法》(擬)殘卷研究〉,《敦煌學輯刊》,第50期,2005。
28. 錢穆,〈略論劉邵人物志〉,收於《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台北:東大,1977)。
四、外文論著
1. Stephen Field, Ancient Chinese Divination,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2. Richard J. Smith, Fortune-tellers and philosophers: div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estview Press, 1991
3. William A. Lessa, Chinese body Divination: Its forms, affinities, and functions, Los Angles: United World, 196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