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9.231.15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高玉馨
作者(外文):Kao, Yu-Hsin
論文名稱(中文):從使用者角度看醫用超音波及其影像在台灣婦產科的發展
論文名稱(外文):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of medical ultrasound and imag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Obstetri cs and Gynecology
指導教授(中文):傅大為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944413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醫用超音波母嬰想像台灣婦產科史
外文關鍵詞:Medical UltrasoundImagination of the mother and fetusHistory of Taiwa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醫用超音波被引進台灣之後沒多久,孕婦及其家屬等社會大眾,在80 年代後漸漸地成為促使超音波能繼續在婦產科網絡內活動的新使用者。本章試圖從使用者的角度(以孕婦的觀點為主)出發,進而去觀察醫用超音波在我國婦產科內,當新的使用者在其生活網絡內接觸到超音波這項新儀器的過程中發生哪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可能是促使日後不論是醫師或孕婦等使用者,漸漸地對超音波這技術所給予的視覺經驗越來越倚賴,進而讓醫生與孕婦在產前檢查如此普遍的今日,變成越來越焦慮,抑或是醫病之間的醫療糾紛事件日益增多的原因嗎?
Expectant mothers and the public became new users pushing medical ultrasounds ahead in the network of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edical ultrasounds in 1980’s. My research by users’ vision (especially expectant mothers) tried to observe the happening of the process that new users contacted medical ultrasounds inside the network of their life. The above-mentioned caused relying on visual experience given by the technology of ultrasounds, no matter doctors and mothers. They felt more and more anxious with the time of antenatal examinations popularizing today. Did it the reason make medical disputes increasing between doctors and mothers?
第一章、緒論 1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二、文獻回顧 11
(一)學術研究與期刊論文 12
(二)報章雜誌等媒體的報導 18
三、研究方法 21
(一)研究取徑 21
(二)樣本選取(孕婦方面) 24
(三)訪談者(孕婦)的資料整理 25
四、淺談產檢超音波之技術發展 34
第二章、1968年前我國引進醫用超音波的環境氛圍 42
一、前言 42
二、可「觸」、可「聽」卻未能即時「見」的生產情況 44
(一)日本統治台灣時期(1895年~1945年):如何降低母嬰死亡率 44
(二)台灣光復後的發展(1945年~1968年):測量成胎尺寸大小的標準出現 50
三、小結 60
第三章 醫用超音波引進台灣婦產科後的發展概況(1968年~1987年) 61
一、前言 61
二、醫用超音波為何變成婦產科醫師的「第三隻眼」 61
(一)婦產科醫師如何「想像」超音波眼見功能─希望提早發現成胎異常 61
(二)婦產科醫學專科化─「專科醫師制度」的建立 66
三、1968年~1987年間使用醫用超音波的另一群體─孕婦 70
(一)婦產科新診斷儀器之出現 71
(二)孕婦一開始對超音波的認識與反應 84
四、小結 98


第四章、1988年~1999年間醫用超音波於我國婦產科的發展 103
一、前言 103
二、周產期醫學概念興起對醫師及孕婦的影響 106
(一)婦產科醫師個人使用超音波的想法 106
(二)孕婦的個人認知期待與對超音波的看法 115
三、全民健保的實施對孕婦及醫師的影響 120
四、政府推行醫療設施的政策與目標 128
五、小結 134
第五章、結論 136
一、主要研究發現 136
二、討論與建議 138
三、研究限制 139
參考書目 141
附錄一:訪談大綱 145
附錄二:優生保健法施行條例 147
附錄三:報導整理 149
(中文書籍)
專書
Sergio Sismondo 著、林宗德譯,《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群學出版社,2007。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林宗德,《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群學出版社,2007。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出版社,2004。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社,2004。
科技•醫療與社會學會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台北:群學出版社,2005。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996。
胡幼慧,《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高宣揚,《傅科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
陳皙堯等人著,《台灣超音波紀事─超音波與我》,台北: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
會,2005。
張苙雲,《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
畢恆達,〈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台北:群學出版社,2005。
黃思誠主編,《台灣婦產科百年史》,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出版,2000。
葉道弘醫師,〈超音波只能鑑別男女嗎?〉,《嬰兒與母親》,1984,88:100-101。
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1995)《臺大醫院壹百年》,pp.76-80,台北:臺大醫院。
潘淑滿,2003,「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167-294,台北:心理。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出版社,1998。
吳嘉苓,〈性別、醫學與權力〉,載於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文化、
再現》,頁371-404。
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出版社,1997。
期刊雜誌論文或會議論文
《育兒生活》,台北:嬰兒與母親雜誌社。
《媽咪與寶貝》,台北:嬰兒與母親雜誌社。
《嬰兒與母親》,台北:嬰兒與母親雜誌社,1976-。
吳嘉苓(2001)〈不同的性別篩選、不同的爭議?〉《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7:19-24。
吳嘉苓,〈台灣的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2,45:53。
吳嘉苓,〈為什麼需要口述歷史?〉,《當代》,2004,202:24-31。
施景中、謝豐舟,〈立體超音波的原理與於婦產科的臨床運用立體超音波的原理
與於婦產科的臨床運用〉,《周產期醫學》,1999,頁1。
徐美苓,〈新聞乎?廣告呼?─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反思〉,《新聞學研
究》,83,2005:83-125。
張盈寬、陳惟華、劉杭生,1998,「產前檢查的重要性」,《國防醫學》,26(2):85-88。
盧孳豔、阮月清,〈子宮頸抹片篩檢之身體政治〉,《護理雜誌》,50(5) :10-15。
謝豐舟,〈孕婦的產前檢查〉,《台灣醫界》,2001,38(12) :30-32。
博碩士論文
王映媚,〈影像的故事:懷孕婦女經歷婦產科超音波的經驗與性別意涵〉,高雄醫
學大學性別研究所,2008。
李芳瑾,〈母乳政治─二千年後台灣的「母乳哺餵論述」如何形塑新的母親角色〉。
論文發表於國立高學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舉辦之「第六屆性別與醫療工作坊」國
際會議研討會,台南,2007 年4 月。
陳家萱,〈不再「傻傻的」孕婦 ——戰後以來台灣產前檢查醫療化的發展與影
響〉,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2008。
黃鴻期,〈技術創新與技術商品化─以台灣醫用超音波技術發展為例〉,國立清華
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外文書籍)
專書
Brumberg, Joan Jacobs. 1993. “‘Something Happens to Girls,’: Menarch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American Hygienic Imperativ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Duden, Barbara, Disembodying Women: perspectives on Pregnancy and the Unborn Harvard,1993.
Lisa M. Mitchell ”Baby’s First Picture: Ultrasound and the Politics of Fetal
Subject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Lupton, D.(1995). The imperative of health: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gulated body.
London:sage.
Young, Iris Marion(2005)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 and
other essaysl.中譯本(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
台北:商周出版。
期刊或專書論文
Cowan, Ruth Schwartz. 2001. “Medicine, Technology, and Gender in the History of Prenatal Diagnosis.” in Augela N. H. Creager, Elizabeth Lunbeck & Londa L
Schiebinger (Eds). Feminism in Twentieth-centur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Ettorre, Elizabeth. 2002. “Reproductive Genetics, Gender and the Body: ‘Please
Doctor, may I have a Normal Baby?’”, in Sarah Nettleton and Ulla Gustafsson (eds.)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Reader, 65-75.
Eugenia, Georges (1996) Fetal ultrasound imaging and the production of authoritative knowledge in Greece.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10(2): 157-175.
Howson, A. (1999) Cervical screenibg, compliance and moral obligation.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21(4):401-425.
Kline, K.N.(2006). A decade of research on health content in the media: the focus on health challenges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 and attendant informational and
ideological problems.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1:43-59.
Kuipers, J.C(1989). “Medical Discourse” in anthropological context: views of
language and power.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3(2):99-123.
Martin, Emily “The Egg and the Sperm: How Sciecne has Constructed a Romance Based on Stereotypical Male-Female Roles.” pp.103-120 in Evelyn Fox Keller and Helen E. Longino eds., Feminism & Science(Oxford, 1996).
Schot, Johan and Adri Albert de la Bruheze ,2005, “The Mediated Design of Products,
Consumption, and Consum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229-245 In How Users Matter .Oudshoorn, in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Nelly Oudshoorn and Trevor Pinch. Cambridge, MA: MIT Press.
Trevor Pinch, 2003, “Giving Birth to New Users: How the Minimoog Was Sold to
Rock & Roll,” Pp.247-70 in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Nelly Oudshoorn and Trevor Pinch.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iebe E. Bijker, Thomas P. Hughes, and Trevor Pinc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Seeing with Sound: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es〉,( The Netherlands, 1984.7):pp.281-303.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