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71.14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鄭惠元
論文名稱(中文):從禮佛到拜錢:中國治藏政策的邏輯及其對西藏社會的影響
指導教授(中文):吳介民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944858
出版年(民國):98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西藏政教關係宗教格魯派治理少數民族民族主義三一四事件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討論了1951年至今(2009年)的中國西藏政策,時間跨距長達了半個世紀。作者以西藏的政教變遷為軸,以社會經濟變遷為緯,討論西藏如何從政教合一的隱士國,逐漸被外來政權改造成世俗化社會的過程。作者以1913年∼1933年的西藏宗教社會關係作為對照組,將其定義為「傳統宗教治理」模式。並將1951年後至今的中國治藏政策及思維成為三個模式:1951年~1966年的「宗教代治理」、 1978年~1996年的「宗教代治理的強化、經濟治理」、1996年∼2009年的「全面經濟治理」模式,藉以對比中國政府的治藏政策施行前、後西藏社會的改變。 在這些模式之下,作者更細緻地劃分出宗教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並將這些制度所影響的對象一一指涉出來,如:僧侶、菁英、一般群眾等,將絕大多數的藏民都涵納入本論文的討論範圍裡。討論在新政權的施政下,這個世俗社會的人心歸向為何?藉以凸顯出中共治藏政策的效果,究竟在哪些環節上產生了關鍵的作用?進而,描繪出一個具普遍性且完整的當代西藏社會圖像。
本論文的分析軸線,除了將1951年後「中國治藏政策不同時期的轉變」區分成三個模式,藉此說明中國治藏邏輯的演變「如何從組織型態的治理(政治邏輯)轉向經濟型態(經濟邏輯)的治理」外;也從「政教關係」的角度切入,來討論中共政權進入西藏後,新政權「如何讓宗教退出西藏的治理場域」的問題 。
本論文藉由這兩條分析軸線來說明中共政權在對少數民族的治理思維及手法。特別是當官方面對西藏、新疆這種宗教民族時,不但必須考量到宗教層面的影響,也必須考量到民族主義(漢藏、漢維間)的影響,這當中的複雜程度非外人所能想像,而「中共政權要如何弱化、消弭這些少數民族的特殊性」,亦是本文所隱藏的分析軸線之一。
最後,藉由對西藏社會政經結構、官方治藏邏輯的解析,本論文也試圖反駁了一般人對「三•一四事件」的看法。當多數的人將 「三•一四事件」視為中共政權「治理危機」時,作者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並將「三•一四事件」解釋為中共政權「成功治藏的證明」。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提問……………………………………………………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概念定義 ………………………………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限制……………………………………19

第二章 近代的政教關係—傳統宗教治理…………………………23
第一節 中共進入前,寺廟與當地社會的聯繫 ………………… 23
第二節 真正的政教合一制度………………………………………29
第三節 「宗教至上」的全民習佛風………………………………35

第三章 中共進入後的政教關係—「宗教代治理」的形成 …… 43
第一節 新政府內的「政教分離」…………………………………43
第二節 國家的植入性機構:「宗教代治理機制」的建立 …… 51
第三節 文革,浩劫 ……………………………………………… 61

第四章 新型態的治藏模式—宗教代治理的強化、經濟治理……71
第一節 “中國化”的佛教—宗教代治理的強化 ……………… 72
第二節 援藏計畫的啟動 …………………………………………84

第五章 地方秩序的重整—全面性的經濟治理………………… 93
第一節 文憑主義世代的展開…………………………………… 93
第二節 日常生活經濟治理……………………………………… 102
第三節 宗教秩序的質變………………………………………… 115

第六章 結論 ………………………………………………… 140
第一節 對藏治理模式的轉變:宗教治理的抽離…………… 140
第二節 回到最初的問題……………………………………… 145
參考書目

中共中央、國務院,199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
中共中央,1982,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中國佛教協會,2002,中國佛教協會章程。
中國西藏自治區政府,2003,西藏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辦法(試行)。
中國西藏自治區政府,2003,西藏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優惠政策(試行)。
國家宗教事務局,2007,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
國家宗教事務局,2007,宗教院校設立辦法。
國家宗教事務局,2006,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
國家宗教事務局,2006,宗教活動場所主要宗教教職任職備案辦法。
國家宗教事務局,2004,宗教事務條例。
國家宗教事務局,1994,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
國務院,1955,國務院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
一誠,〈繼承傳統,適應當代,面向未來—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報告〉。《法音》,2005年10期。
才讓,2006,〈當代藏傳佛教的社會影響及發展特徵〉。《宗教與民族 第四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王力雄,1998,《天葬:西藏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
─ 2003a,〈末法時代-藏傳佛教的功能及其被毀壞〉。《民主中國》,2003年5月號。
─ 2003b,〈大昭寺的新門票〉,《美國之音》,2003年9月14日。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3-09/a-2003-09-14-25-1.cfm?moddate=2003-09-14
王力雄、唯色,2009,《聽說西藏》。台北:大塊出版社。
王文長、拉燦,2002,《中國西藏基本情況-西藏經濟》。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出版社。
王森,2001,《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王輔仁,2005,《中西藏佛教史略》。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扎西次仁口述,Goldstein, Melvyn C(梅爾文•戈爾斯坦)、William Siebenschuh(威
廉木•司本石初)執筆,楊和晉譯,2000,《西藏是我家》。香港:明鏡出
版社。
冉光榮,1995,《中國藏傳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古格• 次仁加布,2005,〈以寺養寺是寺廟僧尼自食其力的正確途徑〉,
《中國藏學網》。 http://www.tibetology.ac.cn/article2/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67&Page=1
甘孜州志編纂委員會,1997,《甘孜州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石培華、李絅華,2004,〈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民族自治地方對口支援的政策研究〉。《豐碑:對口援藏十年回顧》,北京:紅旗出版社。
左紹棠,2003,《中國大陸基督教政教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
多杰才旦,2002,《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次仁央宗,2005,《西藏貴族世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次旺俊美,2001,《西藏宗教與社會發展關係研究》。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朱朝暉,2004,《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自治地方對口支援的政策研究》。《豐碑:對口援藏十年回顧》,北京:紅旗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1995,《和平解放西藏》。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尕藏加,2009,〈藏傳佛教顯宗修學的建構與作用〉,《佛教線上網頁》,2009年3月31日。 http://big5.fjnet.com/fjlw/200903/t20090331_115089_4.htm
余振、郭正林,1999,《中國藏區現代化:理論、實踐、政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何虎生,2004,《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肖傳江、王代運,2003,〈關於西藏自治區旅遊業發展情況及對策的研討報告〉。《2003西藏經濟藍皮書》,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
杜永彬,1999,〈藏傳佛教的世俗化傾向-兼論西藏民主改革對藏傳佛教的影響〉。
《中國藏學》,1999年03期。
林本炫,1990,《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出版社。
周子鈴,2006,《藏傳佛教格魯派傳統寺院教育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潤年,劉洪紀,1998,《中國藏族寺院教育》。蘭州:甘肅出版社。
神祕的西藏生活系列—喇嘛導遊尼瑪次仁,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製片王安
民,2006年間於台灣公共電視台播映。
神祕的西藏生活系列—還俗活佛土登取扎,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製片王安
民,2006年間於台灣公共電視台播映。
風波臣,1992,《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台北:淑馨出版社。
格桑卓瑪,2008,〈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西藏經濟的發展之路〉。《透視西藏3.14-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者深度分析拉薩”314”暴力事件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格勒、劉一民、張建士、安才旦,2004,《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區賒會歷史調查報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唐達獻,2008,〈一九八九年拉薩事件紀實〉。《黃花崗雜誌》,2008年01期。
班禪•卻吉堅讚,1988,《關於在札什倫布寺進行社會主義條件下寺廟管理試點的總結》。《中國藏學》第1期。
唯色,2006a,《殺劫》。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2006b,《西藏記憶:二十三位耆老口述西藏文革》。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馬戎,2009,〈關於當前中國城市民族關係的幾點思考〉。《西北研究》,2009年01期。
孫勇,1991,《西藏:非典型二元結構下的發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葉永文,2000,《台灣政教關係》。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溫金玉,2006,〈中國當代佛教建設—以大陸漢傳佛教為中心〉。《佛學研究》,2006年15期。
─,2007,〈繼承與創新:不斷調整發展的中國宗教〉,《江西省民族宗教局網頁》。http://www.jxmzj.gov.cn/2007-1/2007118153949.htm
─,2008,〈當代中國社會佛教組織制度建設〉。《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達哇才仁,2004,《當代西藏的活佛:信徒認同、政治角色與社會影響》。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開煌,2003,〈中共管理宗教之變遷—以藏傳佛教為例〉。《蒙藏委員會網頁》http://www.mtac.gov.tw/pages/93/kai%20houng.pdf
嘉措林活佛,〈嘉措林活佛於慶祝中國佛協西藏分會成立三週年上講話〉。《現代佛學》,1959年06期。
蔡巴•貢噶多吉,2004,《紅史》。台北:全佛出版社。
蔡志良,2006,〈慈悲的喜悅格傑仁波切〉。《柯夢波丹》,2006年05期。
趙桐華,2005,《塔爾寺寺院經濟之演變》。中國西北民族大學哲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薇,2000,〈援藏項目效益調查報告〉。《中國藏學》,2000年03期。
─ ,2005a,〈和平解放後援藏項目社會經濟效益研究(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2期。
─ ,2005b,〈和平解放後援藏項目社會經濟效益研究(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3期。
謝鐵群,2005,《歷代中央政府治藏方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劉洪紀、班班多杰、尕藏加,2008,〈達賴其人及其宗教地位–透過歷史看西藏(三)〉。《 透視西藏3.14-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者深度分析拉薩”314”暴力事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瞿海源,2001,〈解嚴、宗教自由與宗教發展〉。《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蘇發祥,2006,《西藏民族關係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蘇嘉宏,2005,《流亡中的民主。台北:水牛出版社。
羅絨戰堆,2002,《西藏的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Barlow, Jude, 1999,“ Stranger in Their Land.” Christchurch Press(New Zealand) September 27,11.
Barnett, Robert, 2006, “Beyond the Collaborator-martyr Model: Strategies of Compliance, Opportunism, and Opposition Within Tibet.”, Pp.25-66, in Sautman , Barry and Dreyer, June Teufel, eds., Contemporary Tibet: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in a Disputed Region ,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Barnett, Robert and Akiner Shirin,eds., 1994, 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Tibet, London:Hurst & Company.
Berger, L. Peter著,蕭羨一譯,2003,《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的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出版社。
Costello,Susan , 2008,“The Flow of Weath in Golok Society.”, Pp.73-112, in Barnett, Robert and Schwartz, Ronald eds., Tibetan Modernties :Note from The Field on Cultural and Social Change , Leiden, Boston : Brill.
Dalai Lama(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著,康鼎譯,1990,《達賴喇嘛自傳:流亡中的自在》。台北:聯經出版社。
Donnet, Pierre Antoine (董尼德)著,蘇瑛憲譯,1994,《西藏的生與死:雪域的民族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Dreyer, Tuefel June, 2006,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ibet Under the People's Repubic of China.”, Pp.129-151, in Sautman , Barry and Dreyer, June Teufel, eds., Contemporary Tibet: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in a Disputed Region ,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Fischer , Andrew Martin, 2002, Poverty by Design: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in
Tibet. Canada: Canada Tibet Committee.
─2005, State Growth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Tibet:Challenges of Recent Economic
Growth. Denmark: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Press Press.
─2008," Back to Reality on Tibet ." Alterna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1(1).

Goldstein, Melvyn C. and Ben, Jiao and Beall,Cynthia M. and Phuntsong, Tsering, 2003,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Rural Tibet:Problem and Adaptations.”Asia Survey 43(5):7581-779
Goldstein, Melvyn C., 1989,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31—1951:The Tibet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The Snow Lion and the Dragon: China, Tibet, and the Dalai Lam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u, XiaoJiang(胡曉江) and Salazar, A. Miguel, 2006, “Market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Private Business in Lhasa.”, Pp.166-192, in Sautman , Barry and Dreyer, June Teufel, eds., Contemporary Tibet: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in a Disputed Region ,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Isabel Hilston(伊莎貝爾•希爾頓)著,溫洽溢譯,2004, 《尋訪班禪喇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Karmel, Solomon M.,1995, "Ethic Tension and Struggle for Order: Chinese Policy in Tibet ." Pacfic Affairs 68(4):485-508
Kolas, Ashild,2007,Tourism and Tibetan Culture in Transition: A Place Called Shangrila. New York: Routledge.
Laird, Thomas著,莊安琪譯,2008,《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Namgyal, Pama, 1994, "Lamaism in the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26(3):61-72
Presler, Franklin A., 1987, Religion under Bureaucra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utman, Barry, 2006, ”Demographic Annihilation” and Tibet.”, Pp.230-249, in Sautman , Barry and Dreyer, June Teufel, eds., Contemporary Tibet: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in a Disputed Region ,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Schwartz ,Ronald , 2008,“Tibet and Modernity.”, Pp.1-36, in Barnett, Robert and Schwartz, Ronald eds., Tibetan Modernties :Note from The Field on Cultural and Social Change , Leiden, Boston : Brill .
Shakabpa, Tsepon W.D., 1967,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Shakya ,Tsering,1999, 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7.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ein, Rolf Alfred(石泰安)著,耿昇譯,2005,《西藏的文明》。北京:藏學出版社。
Tuttle, Gray, 2005, 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lt Van Praag, Michael C. Van , 1987,The Status of Tibet, History, Rights and Prospects
in International Law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Wylie, Turrell V., 1978, “Reincarnation: a Political Innovation in Tibetan Buddhism”, pp.579-586, in Ligeti, Loui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soma de Koros Memorial Symposium , Budapest : Akademiai Kiado.
Yinger, J. Milton, 1970,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