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7.190.9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許雅筑
作者(外文):Hsu, Ya-Chu
論文名稱(中文):水上往還--論戰後達悟首批遷移世代作家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的書寫
指導教授(中文):柳書琴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946605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達悟遷移世代夏曼藍波安夏曼夫阿原仙迦又里
外文關鍵詞:Taogeneration of migration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三位戰後達悟遷移世代作家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微觀分析三位作家的移動經驗、族群批評視野及其文學美學。論文以蘭嶼書寫發展脈絡、蘭嶼社會變遷史與作家個人移動經驗、部落經驗進行扣連,探討遷移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差異與衝突、自我身分認同危機,以及以地方為基礎的知識文化,透過在地行動者的反思,有何在地能動的可能。
羅列與蘭嶼相關之資料,不論身分、性別、族群等,任一書寫者皆曾試圖詮釋自我想望之蘭嶼觀點。自日據時期人類學家的踏查紀錄、展現異國風情與宣揚國家政策,過渡至國府遷台後,觀光客式的獵奇視角、穿鑿附會的書寫、欲更改部落政經結構的意圖等,穿梭於文字間。本文分析三位達悟族作家在離島、歸島的過程中,以身體實踐與書寫,試圖甩脫漢文化╱主流文化附加於達悟族的話語權力陰影,並且透過書寫開展國境論述、越過傳統印刷資本藩籬,著實飽含著強烈主體自覺與自主性;作家們同時也尋繹部落傳統文化價值、精神意義與建構身分認同、深化在地感。
其次,擺盪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作家們並非全然地回望傳統,而是試著將關於他們所知的上一代的記憶,還有他們這一世代的故事與腳步,紮根在島嶼與族群的未來上,也深紮在我們所成長的土地上。而就文學書寫而言,作家們亦嘗試進行內容、議題的深化,從歷史記憶、口述傳說、文化實踐中,追溯與展開集體記憶,宣告文化地理的形成,以部落記憶的傳承作為逆寫的場域,並且活化主題,與自然生態、第三世界、弱勢族裔進行串連,邁開原住民族文學書寫的新向度。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2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背景、範圍與方法-----------------------------------------------------4
第三節 文獻回顧----------------------------------------------------------------------14
第四節 章節架構----------------------------------------------------------------------17

□ 第二章 浪漫的歸島者:Syaman Rapongan(夏曼.藍波安)的歸返與跨界---------------------------------------------------------------------------------------23-59
第一節 游牧的身體:Syaman Rapongan的創作歷程及寫作背景----------24
一、 主體意識的萌芽與泛部落意識的虛無----------------------------24
二、 文化建構與族語書寫-------------------------------------------------29
三、 在地知識與跨島書寫-------------------------------------------------33
四、 小結----------------------------------------------------------------------36
第二節 傳統與現代:Syaman Rapongan書寫中的文化傳承與現代性對話-38
一、 原住民與現代性-------------------------------------------------------38
二、 折衝於傳統與現代之間----------------------------------------------40
三、 文化傳承與現代性對話----------------------------------------------44
四、 小結----------------------------------------------------------------------49
第三節 歸返與跨界:Syaman Rapongan書寫中的在地感興與跨島書寫-51
一、 多重流動式的跨島與歸返-------------------------------------------51
二、 原住民族文學書寫的新向度----------------------------------------56
三、 小結----------------------------------------------------------------------58
結語 找尋自己的旅程-------------------------------------------------------------59

□ 第三章 陌生的在內人:Syaman Vengayen(郭健平)的認同追尋之旅-61-8
第一節 邊緣戰鬥:Syaman Vengayen的創作歷程及寫作背景--------------62
一、 快速變遷的部落與遷移的世代-------------------------------------62
二、 族群意識覺醒與泛部落意識----------------------------------------64
三、 回到蘭嶼----------------------------------------------------------------65
四、 小結---------------------------------------------------------------------69
第二節 邊緣書寫:Syaman Vengayen書寫中的傷痕與認同追尋----------71
一、 原運世代的傷痕書寫------------------------------------------------71
二、 泛部落意識的關注---------------------------------------------------74
三、 文學批評視野與達悟族新權力機制的形成、延展-----------76
四、 小結---------------------------------------------------------------------79
第三節 思考邊緣:Syaman Vengayen書寫中的文化記憶與認同----------80
一、 敘寫達悟族群的文化符碼------------------------------------------80
二、 文化傳統的自我深化------------------------------------------------83
三、 小結---------------------------------------------------------------------86
結語 生命記憶的失落與追索---------------------------------------------------87

□ 第四章 島嶼誌寫者:Sin Jiayouli(施拉橫)的部落認同與在地能動---89-122
第一節 迴游的飛魚:Sin Jiayouli的創作歷程及寫作背景-------------------90
一、 蓬飛:Sin Jiayouli的離鄉與挫折----------------------------------90
二、 迴游:Sin Jiayouli的在地行動與書寫關懷----------------------92
三、 移動:Sin Jiayouli的在地意識與文學創作----------------------96
四、 小結----------------------------------------------------------------------98
第二節 Sin Jiayouli書寫文本中的「蘭嶼文化」-------------------------------100
一、 自移動經驗與在地經驗延伸的文學書寫------------------------100
二、 書寫與在地文化詮釋------------------------------------------------104
三、 語言、文化與文本的辯證書寫------------------------------------106
四、 小結---------------------------------------------------------------------108
第三節 Sin Jiayouli書寫文本中的「蘭嶼空間」------------------------------109
一、 從島「人」到島「嶼」---------------------------------------------109
二、 在地與再造------------------------------------------------------------113
三、 族群想像與生態意識------------------------------------------------116
四、 小結---------------------------------------------------------------------121
結語 歸返的飛魚:Sin Jiayouli的認同與在地能動------------------------122

□ 第五章 結論---------------------------------------------------------------------123-129
第一節 遷徙世代作家們的研究課題---------------------------------------------123
一、 尋找認同的戰鬥位置------------------------------------------------124
二、 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的共通與差異------------------------------------------------------------------------127
第二節 跨越疆界:兼談「原住民族文學」與「文學」的關係------------130
第三節 研究的局限:外來者的研究定位---------------------------------------133

□ 附表---------------------------------------------------------------------------------137-160
附表一 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海上往返經歷簡表-----------------------------------------------------------------------------------------137
附表二 三個世代遷移模式的特色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139
附表三 蘭嶼社會變遷史簡表-----------------------------------------------------139
附表四 刊載於報刊雜誌、論文集之Syaman Rapongan作品一覽表-----142
附表五 刊載於報刊雜誌、論文集與書籍之Syaman Vengayen作品一覽表---------------------------------------------------------------------------------------------150
附表六 刊載於報刊雜誌、網路部落格之Sin Jiayouli作品一覽表--------152
附表七 其他達悟族作家作品與達悟在地報刊、雜誌舉隅表---------------153

□ 附錄---------------------------------------------------------------------------------161-185
附錄一 〈天晴れ、島の代表者--シャマン カリヤル君〉原文與翻譯-161
附錄二 血脈記憶裡的音符--訪達悟族作家Syaman Vengayen----------165
附錄三 以書寫建構自我主體--訪達悟族作家Sin Jiayouli---------------173

□ 參考資料---------------------------------------------------------------------------187-195
碩士論文引用文獻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書目
Syaman vengayen、呂鈺秀,《蘭嶼音樂夜宴--達悟族的拍手會歌》(台北:南天書局,2007年5月)。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台灣文學館編,《猶疑的座標》(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
台灣文學館編,《遠方的歌詩》(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宋建和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理蕃誌稿)》(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7年)。
夷將.拔路兒(Icyand Parod)等,《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2008年)。
米甘幹.理佛克,《原住民族文化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余光弘、董森永,《台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8年)。
吳錦發,《願嫁山地郎--台灣山地散文選》(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3月30日)。
周建志、陳淑貞,《蘭嶼自然生態》(台東:蘭嶼中學,1999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1988》(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
姜祝山編撰、張基益英譯,《台灣蘭嶼研究書目》(台東:台東縣政府,2004年)。王安憶,《飄泊的語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施正鋒,《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對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200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9月)。
夏本.奇伯愛雅,《釣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夏本.奇伯愛雅,《蘭嶼素人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5月)。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4月)。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7月)。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我的父親(夏本.瑪內灣)》(繪本書)(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5年)。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台北:INK文學,2007年7月)。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8月)。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1991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心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台北:INK,2003年4月)。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台北:INK,2003年4月)。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上)》(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6月)。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10月)。
許寶強、羅永生選編,《解殖與殖民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明柔編,《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晨星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陳黎、張芬齡編著,〈大家來讀現代詩〉,《詩樂園》(台南:南一書局,2007年)。
單德興、何文敬主編,《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4年)。
焦桐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2009年)。
黃旭,《雅美族之住居文化與變遷》(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調查)《社區總体營造總体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4月)。
蔡明哲等,《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
衛惠林、劉斌雄,《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謝永泉,《蘭嶼之父--紀守常神父》(台東:台東縣政府,2004年)。
關曉榮,《蘭嶼報告1987-2007》(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
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8年)。
John Tomlinson、馮健三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4年)。
Homi Bhabha, Self, Psyche and the Colonial Conditio.
Weaver Jace,Other Words 2001. Norman: Oklahoma UP.
Benjamin, Walter, “The Storyteller: Reflections on the Works of Nikolai Leskov,” Illuminations. Ed.Hannah Arendt. (New York: Schocken, 1968).
De Certeau Michel, “Politics of Silence: The Long March of the Indians,” Heterologies: Discourse on the Other.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期刊論文
不著撰人,〈天晴れ、島の代表者--シャマン カリヤル君〉,《理蕃の友》第5年1月號,昭和11年1月1日。
王人英,〈台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一,1967年。
王人英,〈台灣高山族的社會文化接觸與經濟生活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66年,頁183-214。
王志弘,〈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33卷9期,2005年2月,頁9-51。
台邦.撒拉勒,〈廢墟故鄉的重生:《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和反省〉,《台灣史研究》第2期,1993年8月,頁28-40。
朱雙一,〈原汁原味的呈現〉,《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8期,1998年,頁75-78。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38卷4期,2009年12月,頁133-167。
宋澤萊,〈夏曼.藍波安短篇小說集《海浪的記憶》中的奇異修辭及其族群指導〉,《台灣學研究》第3期,2007年6月,頁16-33。
李亦園,〈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0年,頁41-55。
李瑛,〈從原住民自決理念評析台灣原住民社區營造之推展--美國印地安與東台灣原住民經驗的對照觀察〉,《原住民教育季刊》,2000年,頁5-21。
李歐旎(Françoise Lionnet)、史書美著、沈尚玉譯、蘇榕校譯,〈由弱裔出發,進行跨國思考〉,《中外文學》第36期第2卷,2007年6月,頁19-49。
德利克(Arif Dirlik)著、張歷君譯,〈建築與全球現代性、殖民主義以及地方〉,《中外文學》第34卷第1期,2005年6月,頁23-43。
阮秀莉,〈文化詩學:口說故事、美國原住民口傳傳統和雅列希的《煙信》〉,《中外文學》第35期,2006年7月,頁141-168。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125-165。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 第11期,2007年12月,頁21-50。
唐諾,〈大海,作為一個史詩舞台--康拉德的海洋小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4期,2006年6月。
夏鑄九,〈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1999年,頁175-185。
孫大川,〈山海世界--《山海文化〉,《山海文化》第1期,1993年11月,頁4。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頁195-227。
孫大川、夏曼.藍波安,〈只有海浪最愛我:孫大川對談夏曼.藍波安〉《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9期,頁32-45。
國分直一著、黃麗雲譯,〈終戰後的紅頭嶼(蘭嶼)調查〉,《台灣風物》38卷1期,1988年,頁101-124。
張海嶼,〈蘭嶼宣教史〉,《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6期,1992年,頁145-166。張瑞芬〈筆與槳的方向--夏日讀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聯合文學》第215 期,2002 年9 月,頁159-163。
許雅筑,〈傳統與現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地誌書寫與對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頁103-128。
陳建忠,〈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族文學發展〉,《靜宜人文學報》第18期,2003年7月,頁193-208。
陳萬益,〈現階段區域文學史撰寫的意義和問題〉,《文訊》第174期,2000年4月,頁31-36。
董森永,〈蘭嶼達悟族的傳統生育禮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8期,2004年9月,頁71-92。
廖敦如〈原住民部落的社區重建--以台東建和社區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 34期,2004年,頁5-25。
蔡友月,〈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的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第13期,2007年9月,頁1-69。
鄭明河(Trinh, T. Minh-ha)、黃千芬、鄭淑玲譯、黃嘉音校譯,〈祖母的故事〉《中外文學》第33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1-164。
謝福美,〈走過歲月--蘭嶼雙週刊〉,《山海文化雙月刊》23、24期,頁180。吳錦發,〈論台灣原住民的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評論》第9卷第1期,2009年1月15日。
關華山,〈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理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7期,1989年春季,頁143-175。
Beauclair, Inez de(鮑克蘭),〈蘭嶼雅美初次調查紀要(摘要)〉,《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3期,1957年,頁101-116。
Beauclair, Inez de (鮑克蘭),1958. Fightings and weapons of the Yami of Botel Tobago. Bulletin of Institute of Ethnolog《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期,頁87-114。
Beauclair, Inez de (鮑克蘭),1959. Three Genealogical Stories from Botel Tobago.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7。
Beauclair, Inez de(鮑克蘭),1959. Display of wealth, gift exchange and food distribution on Botel Tobago. Bulletin of Institute of Ethnology《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期,頁185-207。
Beauclair, Inez de(鮑克蘭),1969. Gold and silver on Botel Tobago: The silver helmet of the Yami. Bulletin of Institute of Ethnolog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7期,頁121-128。
Arif, Ditlik.2002.”Literature╱Identity: Transnationalism, Narrative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Review of Education, 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ues, Vol. 24(2002):209-234。

研討會論文
周建志、葉秀燕,〈「蘭嶼很大,台灣很小」:蘭嶼達悟原住民青年的離散敘述〉「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2010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台南: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成功大學外文系主辦,2010年1年9-10日。
邱貴芬,〈跨領域實踐與疆界:從夏曼.藍波安創作談起〉,「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7年10月26-27日。
施拉橫,〈蘭嶼傳統文化與水泥建設之探討〉,「當達悟遇上南瀛:第三屆蘭嶼研究群年會」,中研院民族所、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2005年12月10-11日。
許雅筑,〈記憶、創傷與土地--閱讀達悟作家書寫部落故事〉,「語言、符號、敘事與故事研討會」,台中:台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主辦,2008年12月19-20日。
許雅筑,〈創傷、記憶與土地--試探仙.迦又里(施拉橫)的在地書寫〉,「2009年第一屆國際民族生物學亞洲區會議--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原住民的位置、神聖空間及參與式研究方法研討會」,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靜宜大學、國際民族生物學會主辦,2009年10月19-20日。

學位論文
Benedek, Dezso. 198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ashiic Cultures of Irala, Ivatan, and Itbayat. Ph.D.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王應棠,〈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7月)。
蔡友月,〈社會變遷下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Sinan Jyavizong(席萳.嘉斐弄),〈蘭嶼天主教傳教史--一個立基於民族誌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義榮,〈從世界遺產 觀點探討雅美族文化資產保存--以蘭嶼朗島村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卡洛普.達瑪拉山,〈跨越、轉化與持續: 論蘭嶼朗島部落拼板舟的社會文化脈絡〉(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吳玉琴,〈台灣原住民生涯發展模式--以雅美都市移民為對象〉(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周建志,〈離家與返鄉--一個漢人教師與蘭嶼學生的離散敘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夏曼.藍波安,〈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俞君,〈蘭嶼達悟族朗島部落勇士舞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碩士論文,2007年1月)。
郭健平,〈雅美族禁忌文化的信仰觀研究〉(花蓮:玉山神學院碩士論文,1988年6月1日)。
郭舒梅,〈流動的權力:以朗島村為例探討達悟族權力機制的形成與延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宗暉,〈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遞演〉(花蓮: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昭帆,〈社會變遷與弱勢族群--原住民的遷移、就業與歧視問題〉(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淑芬,〈具體生活與象徵系統--雅美族的魚類分類與食魚禁忌〉(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彭美雲,〈蘭嶼口傳故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筱甯,〈我國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體制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曾瓊儀,〈蘭嶼雅美族民間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童信智,〈台灣原住民族自覺脈絡研究--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素材分析(1980-2000)〉(台北: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馮嘉柔,〈我國大型海岸觀光建設環境管制之探討--永續發展、環境影響評估與土地開發〉(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郁茜,〈「交換」與「個人主義」: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彩惠,〈蘭嶼反核廢場運動之動員過程分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楊承翰,〈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千嘉,〈台灣原住民的遷徙:鵬飛抑或蓬飛〉(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蔡炯民,〈都市地區高山族移入者集居現象與適應情形之研究:台北縣兩社區為個案〉(台北: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蔡瑞明,〈台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1985年)。
鄭漢文,〈蘭嶼雅美大船文化的盤繞--大船文化的社會現象探究〉(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戴惠莉,〈知識生產的傳遞與界限--以蘭嶼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研究報告
王人英,《台灣土著各族近年人口增加與聚落移動調查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66年)。
台大土木研究所,《蘭嶼地區自然及人文資源保育與開發研究》(台北:台大土木研究所都市計畫室,1984年)。
李亦園、王俊秀、余光弘、鄭先祐、關華山,〈科技文明對蘭嶼雅美文化衝擊之文化生態學研究〉(未出版,1990年)。

報紙雜誌
楊渡,〈被遺忘的老日子--雅美族反對赴日觀察核廢料記〉《自立晚報》,10版,1987年12月19-20日。
波爾尼特,〈狩獵太陽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1版,1990年10月27日。
王浩威,〈流傳在山海間的歌--台灣原住民作家座談會〉《聯合報》,1993年7月4日。
楊錦郁記錄,〈流傳在山海間的歌--台灣原住民作家座談會〉《聯合報》副刊,35版,1993年7月14日。
郭健平,〈招魚祭 呼喚大海的庇佑(現場篇)〉《聯合報》,1994年5月15日。
廖班佳,〈讓雅美人回家系列報導五之一,誰偷了他們的靈魂〉《聯合報》,1995年6月5日。
邱貴芬,〈蘭嶼學〉,《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3年6月5日。
應鳳凰,〈素人作家的文雅書寫〉《聯合報》,B5版,2004年6月6日。
陳希林,〈達悟之帆印尼熱鬧啟航〉《中國時報》,2005年5月23日。
邱貴芬,〈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自由時報》,2005年9月20日,
施拉橫,〈別切斷達悟與海洋的臍帶〉《中國時報》論壇,2004年8月22日。

網路資源
林崇熙,〈地方性科學知識與博物館的辯證--一個公共論壇的行動綱領〉, (來源: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26/journal_park206.htm,2003年4月15日。)
夏曼.藍波安、陳芷凡、林宜妙,〈夏曼.藍波安訪談稿〉,(來源:www.portal.tacp.gov.tw,2009年3月30日)。
郝譽翔,〈孤獨的救贖之地--評述《冷海情深》〉,(來源:聯合文學叢書文摘http://city.udn.com/78/3938606,2010年4月14日)。
郝譽翔,〈海洋民族的動人生:夏曼.藍波安「老海人」〉,(來源:http://blog.chinatimes.com/haoyh1021/archive/2009/11/12/447740.html,2009年11月12日)。
陳浩、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胸懷--夏曼.藍波安」中天書坊電視訪談〉,(來源:中天綜合台http://www.ctitv.com.tw/new/36/book/week960902.html,2007年9月3日)。
葉連鵬,〈主體言說.海洋書寫.反殖民--夏曼.藍波安的文學世界〉,(來源:《文化研究月報》第25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5/journal_park171.htm,2003年3月15日)。
謝莉娟,〈《他山之石》蘭嶼印象系列報導(一)尋找達悟〉,(來源:《慈濟道侶》http://tw.myblog.yahoo.com/vongayan/)。
謝福美口述、林佳蓁訪問,〈島嶼敘事--人之島上,故事的流轉〉,(來源:http://content.ndap.org.tw/index/blog/?p=1502)。

《文化研究月報》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
「飛魚部落」Pchome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dawufish
「KEEP ROWING 繼續划」活動網站http://keeprowing.blogspot.com/
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知識入口網www.portal.tacp.gov.tw
台東縣政府www.taitung.gov.tw/department/m1/1416.htm
台灣人文社會資料庫http://ec-video.iis.sinica.edu.tw/index.html
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網站,www.tacp.gov.tw
聯合文學叢書文摘http://city.udn.com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