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08.17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旻怡
論文名稱(中文):女英雄的旅程:《女仙外史》、《歸蓮夢》主角形象研究
指導教授(中文):李玉珍
陳淑芬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9541512
出版年(民國):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女仙外史歸蓮夢女英雄民間秘密宗教教首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題目為《女英雄的旅程:《女仙外史》、《歸蓮夢》主角形象研究》,旨在研究清初兩部以民間秘密宗教女教首為主角的小說——《女仙外史》與《歸蓮夢》,如何以正面的「女英雄」形象刻畫主角,使其脫離明清小說中普遍的妖媚淫蕩、興風作浪、施展巫術的女性反叛者形象,進而成為受到百姓擁戴,雄霸一方的女英雄。

本論文第二章以《女仙外史》小說文本為中心,考察呂熊生平、性格,了解其創作《女仙外史》的動機,在於「重寫靖難,為建文帝雪冤」。並論及《女仙外史》的小說特色:其一為小說結合靖難、唐賽兒之變兩件史事的「時代背景」,其二為描寫嫦娥下凡掌劫,最後返回瑤臺的「謫凡結構」,其三為帶有反諷意涵的「三教之外,另闢魔教」。

第三章探討《女仙外史》的唐賽兒形象,分成三個部分:首先為少女時期,有主見的閨秀才女。其次為起兵勤王準備期,九天玄女、武則天、劉伯溫等神祇與知名人士,肯定其為正義、有領導能力的女英雄。最後是擔任起兵勤王女領袖後,女教首、女主、女仙三者融合的形象。得出《女仙外史》描寫唐賽兒在人世間的修行與歷練,建構出燕王朱棣奪位後,一個陰勝於陽的世界,藉以傳遞作者呂熊的史觀,亦創造出一個有別於以往,全新的唐賽兒形象。

第四章討論《歸蓮夢》及主角白蓮岸的形象。理解蘇庵主人的創作動機為「人生如夢」後,再以《歸蓮夢》女主角白蓮岸為中心,從「英雄夢」探討其追求理想抱負、創立教派的決心,再從「情夢」討論其與小說中的才子佳人之聯繫。得出《歸蓮夢》欲以白蓮岸之夢,點醒才子王昌年之夢,並藉著佳人崔香雪的肯定,表達對這位有志難伸女英雄的同情。

筆者認為,《女仙外史》、《歸蓮夢》的女英雄,可以在自身的教派中擁有一片天,卻不見容於廣大的父權社會。因為對女英雄的肯定,小說家並未讓她們失敗後淪為草寇,而是將其放入宗教修行的成功脈絡——道教女仙唐賽兒,圓滿達成在人間的修行,肉身昇天;佛教女大師白蓮岸,及時夢覺,之後立地成佛。無論是自身寄託,或是觀察世情入微,呂熊、蘇庵主人兩位男性小說家,都各自描繪出一場精彩的女英雄旅程。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0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神魔結合史事的恢弘之作:《女仙外史》 21

第一節 《女仙外史》作者呂熊 22
第二節 《女仙外史》的版本與流傳 26
第三節 《女仙外史》的小說特色 33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三章 女仙下凡為英雄:《女仙外史》中的唐賽兒形象 47

第一節 下凡只為掌劫數:閨秀才女唐賽兒 48
第二節 九天玄女、武則天、劉伯溫的肯定:正義的起兵勤王女英雄 53
第三節 從女教首到女主:以唐賽兒為中心的大明江山 64
第四節 小結 75


第四章 女英雄之夢的幻滅:《歸蓮夢》小說與主角白蓮岸之形象 77

第一節 《歸蓮夢》成書背景 78
第二節 《歸蓮夢》的小說特色 81
第三節 常懷英雄夢:自創教派的白蓮岸 90
第四節 追尋情夢:白蓮岸與《歸蓮夢》中的才子佳人 101
第五節 小結 111


第五章 結論 113


參考書目 117
一、古籍

【南朝•宋】

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宋】
高文虎,《蓼花洲閒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

二南里人編次,《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影印。
周清源,《西湖二集》,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據明崇禎雲林聚錦堂刊本影印。
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據容與堂藏板影印。
秦淮墨客編,《續英烈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據勵園書室本影印。
凌濛初撰,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08)。
陸人龍,《型世言》,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陳慶浩影印本影印。
張輔監修,《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清隱道士編次,《皇明通俗演義七曜平妖全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據明末刻清修本影印。
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主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羅貫中編,馮夢龍補,《新平妖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據墨憨齋本影印。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據聚珍堂初刊本影印。
平步青,《霞外攟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義》,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據清初寫刻本影印。
名教中人,《好逑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據獨處軒本影印。
李果,《在亭叢藁十二卷 詠歸亭詩鈔八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補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第九冊。
李調元,《劇話》,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第八冊。
呂熊著,劉遠遊、黃蓓薇標點,《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呂熊,《女仙外史》,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據釣璜軒刊本影印。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
俞樾,《茶香室叢鈔》,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第三十四冊。
荻岸散人撰,《平山冷燕》,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據順治刊本影印。
曹雪芹,《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石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黃中堅,《蓄齋二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集部第捌輯二十七冊。
鄒召南、張予介修,王俊纂,《乾隆崑山新陽合志》,收入《天春園藏善本方志選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第五十五冊。
劉廷璣,《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
蘇庵主人,《繡屏緣》,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據清初鈔本影印。
蘇庵主人,《歸蓮夢》,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據清初刊本影印。

二、專書

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北:法鼓文化,2009)。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台北:正中書局,1983)。
全佛編輯部編,《佛教的蓮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呂繼祥,《泰山娘娘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論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
周群,《劉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南炳文主編,《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苗壯,《才子佳人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修訂版(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4)。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孫楷第,《戲曲小說書錄解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二版)。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1995)。
陳學霖,《明代人物與傳說》(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張慧劍編著,《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94)。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匯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民間宗教及幫會之關係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潘建國,《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1998)。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第十七卷。
嚴寶善編錄,《販書經眼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美〕艾梅蘭(Maram Epstein)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

三、單篇論文

王三慶,〈戰場臨陣美女與俊男的來電及其意義〉,《第一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頁205-217。
王見川,〈劉伯溫傳說與《燒餅歌》:兼談「鐵冠圖讖」的形成〉,《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四期(2002年10月),頁161-194。
王壽南,〈武則天的面面觀〉,《歷史月刊》第二百三十五期(2007年8月),頁40-44。
巫仁恕,〈「妖婦」乎?「女仙」乎?論唐賽兒在明清時期的形象轉變〉,收錄於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37。
邢東田,〈玄女的起源、職能與演變〉,《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三期,頁92-103。
吳盈靜,〈女仙?妖婦?——從《女仙外史》論古典小說中的女性符碼〉,《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6),頁137-165。
杜貴晨,〈《女仙外史》的顯與晦〉,《文學遺產》1995年第2期,頁117-118。
李靜,〈公孫大娘生平小考〉,《藝術教育》2008年第十期,頁144。
李豐楙,〈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頁1-28。
李豐楙,〈鄧志謨道教小說的謫仙結構——兼論中國傳統小說的神話結構〉,《小說戲曲研究 第四集》(臺北:聯經出版,1993),頁201-226。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收錄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頁277-322。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關照》(臺北:立緒文化,2005),頁59-98。
林保淳,〈唐代的劍俠與道教〉,《兩岸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2年),頁135-164。
邱麗娟,〈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活動中「男女雜處」現象的探討〉,《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6年6月),頁141-176。
邱麗娟,〈畫符念咒——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符咒療法〉,《國立臺南大學 人文研究學報》第40卷第2期(2006年),頁27-49。
周華南,吳建國,〈《空空幻》的否定意識與文化內涵〉,《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頁58-61(下轉頁85)。
周華南,〈《都是幻》的夢幻意識與文化內涵〉,《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4期,頁33-36。
徐扶明,〈呂熊與《女仙外史》〉,《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頁53-59。
郭紹林,〈張易之、張昌宗到底是武則天的什麼人〉,《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1995年7月),頁32-37。
張哲嘉,〈明清星命書中的女命〉,收錄於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27-30。
張雪媃,〈唐代傳奇中的女俠〉,《當代》第126期(1998年2月),頁114-127。
陳萬鼐,〈公孫大娘舞劍器〉,《故宮文物月刊》第三卷第八期(1985年11月),頁74-81。
陳穎,〈論兒女英雄小說對才子佳人小說的依附與變異〉,《明清小說研究》第八十七期(2008年第1期),頁54-63。
陳學霖,〈劉伯溫傳說的產生及其演變—「人物神化」與「文化交流」〉,《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七卷第二期(2007年6月),頁1-8。
喻松青,〈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女性〉,收錄於馬西沙主編,《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 民間宗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頁315-330。
華瑋,〈無聲之聲:明清婦女戲曲中之情、慾書寫〉,收錄於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49-99。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55-107。
趙世瑜,〈《女仙外史》初探〉,《陝西理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83年),頁102-116。
葛兆光,〈妖道與妖術——小說、歷史與現實中的道教批判〉,收錄於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8),頁149-177。
鄧丹,〈三位清代女劇作家生平資料新證〉,《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7年8月),頁51-56。
顏美娟,〈《女仙外史》的魔教觀〉,《小說戲曲研究 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頁159-172。
譚帆,〈中國古代小說評點的價值系統〉,《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頁93-102。
龔鵬程,〈英雄與美人——晚明晚清文化景觀再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四期(1999年12月),頁63-75。

五、學位論文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洪美華,《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洪詠秋,《《三國演義》及《水滸傳》英雄觀之探析》(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郭璉謙,《「原俠」的承續與開創——明清話本中的「俠」》(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曾雨萍,《清朝民間秘密宗教女宗教師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梅,《呂熊與《女仙外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
葉常虹,《英雄:一種流行於亂世的政治文化現象——以漢魏為考察範圍》(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倩,《「靖難」及其文學重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3)。
蔡宜蓉,《明末清初「女扮男裝」故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顏美娟,《女仙外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