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7.187.23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周建邦
論文名稱(中文):先秦朝覲考
指導教授(中文):朱曉海
指導教授(外文):Chu, Sherm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9541505
出版年(民國):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先秦朝覲儀禮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旨在探討先秦各個時期的朝覲內容及其相關問題。第二章釋朝覲,考釋相關用語的本義,闡釋其與朝覲禮之間的聯繫。第三章傳述史料中遠古的朝覲,討論朝覲形成原因,描述上古朝覲概況。第四章信史顯示的先秦朝覲,試圖透過傳世及出土文獻還原當時朝覲的歷史原貌。第五章《儀禮•覲禮》覆論,檢討傳統說法,得出朝覲意義相當接近,但晉見天子意義的朝,與蘊含入廟獨對天子意義的覲不全然一致的結論。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序論 ………………………………………………… 1
第二章 釋朝覲 ……………………………………………… 11
第一節 甲金文中的朝覲 …………………………………… 11
第二節 與朝覲相關的其他用語——見、廷、賓、寧、聘 16
第三章 傳述史料中遠古的朝覲 …………………………… 42
第一節 朝覲起源的擬測 …………………………………… 42
第二節 夏代以前的朝覲 …………………………………… 45
第三節 夏代朝覲 …………………………………………… 50
第四章 信史顯示的先秦朝覲 ……………………………… 58
第一節 殷商朝覲 …………………………………………… 58
第二節 西周朝覲 …………………………………………… 76
第三節 春秋朝見霸主的禮節 ……………………………… 98
第四節 戰國餘緒 …………………………………………… 124
第五章 《儀禮•覲禮》覆論 ……………………………… 131
結論 …………………………………………………………… 145
參考書目 ……………………………………………………… 150
附表  
見與視用法表 ………………………………………………… 159
西周金文三系廷字表 ………………………………………… 165
春秋時期朝聘天子表 ………………………………………… 173
春秋時期朝見霸主表 ………………………………………… 176
春秋時期天王遣使表 ………………………………………… 180
一、傳統文獻

【經】
孔穎達:《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賈公彥:《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徐彥:《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楊士勛:《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孫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79
蔡沈:《書集傳》,臺北:世界書局,1962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王闓運:《尚書大傳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于省吾,《尚書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51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金鶚:《求古錄禮說》,收於《續經解三禮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9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鄭珍、鄭知同:《漢簡箋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68
馬國翰:《目耕帖》,《玉函山房輯佚書》,揚州:廣陵書社,2004

【史】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沈欽韓:《漢書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吳士鑑、劉承幹:《晉書斠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
長孫無忌等:《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孫詒讓:《周書斠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貽樑:《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徐宗元:《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
韋昭:《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
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袁珂:《山海經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6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
劉恕:《資治通鑑外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羅泌:《路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子】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3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于省吾:《諸子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62
向宗魯:《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
梁詩正、蔣溥撰:《西清古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應麟:《(合璧本)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紀昀等:《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集】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

二、出土文獻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3
────────────:《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劉雨、盧岩:《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
陳昭容、鍾柏生、黃銘崇、袁國華:《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
藝文印書館,2006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戰國從橫家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安陽殷墟五號墓的發掘〉,《考古學報》第2期,1977
河北省文物文物研究所定州漢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
釋文〉,《文物》1995年12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沅陵虎溪山一號漢發掘簡報〉,《文物》第1期,2003

三、近現代著作

【三畫】
于省吾:《雙劍誃殷栔駢枝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四畫】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五畫】
田倩君:《羣玉論學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六畫】
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總經銷,2006

【七畫】
李學勤:《李學勤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
───:《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李無未:《中國歷代賓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李玲璞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4
───:《菿闇文存──宗周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八畫】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周何:《春秋穀梁傳傳授源流考:兼論張西堂穀梁真偽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孟世凱:《商史與商代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九畫】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
胡楚生:《經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十畫】
孫詒讓:《孫籀廎先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3
───:《古籀拾遺》,香港:崇基書店,1968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
徐錫台:《周原甲骨文綜述》,北京:三秦出版社,1995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
徐杰令:《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十一畫】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直:《史記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武威漢簡》,北京:中華書局,2005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陳全方、侯志義、陳敏:《西周甲文注》,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張秉權:《殷墟文字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許宏:《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十二畫】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十三畫】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楊錫璋、商煒:《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葉國良、李隆獻:《經學概說》,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經學側論》,新竹:清大出版社,2005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郁彥:《甲骨文合集分組分類總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十五畫】
劉雨:《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

【二十畫】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

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2.
Elme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1975.

四、學位論文

李崇遠:《春秋三傳傳禮異同考要》,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
陳瑞庚:《王制著成之時代及其制度與周禮異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宋鼎宗:《春秋左氏傳賓禮嘉禮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黃沛榮:《周書周月篇著成的時代及有關三正問題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周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7月
小林茂:《春秋左氏議禮考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孫斌來:《古文字考釋兩篇──釋女、釋廷附論建廴》,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古文字學專業畢業論文,1982年5月25日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郁台紅:《春秋朝聘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黃羽璿:《大、小戴《禮記》之成書及其所涉及之儒家學派問題》,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4月
陳麒仰:《周代部分巫術相關禮俗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待定稿

五、單篇論文

【四畫】
王玉哲:〈甲骨、金文中的「朝」與「明」字及其相關問題〉,《殷墟博物苑苑刊》第1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王作新〈朝聘禮儀稱名稱釋〉,《宜昌師專學報》第2期,1994年
王龍正、姜濤、婁金山:〈匍鴨銅盉與覜聘禮〉,《文物》第4期,1998
───:〈匍盉銘文補釋並再論覜聘禮〉,《考古學報》第4期,2007
王暉:〈周原甲骨文「汝公用聘」與魯國初封地新證〉,《大陸雜誌》第103卷第1期,2001年8月
王曉毅:〈古城.宮殿.大墓.觀象台──唐堯帝都考古新進展〉,《文物世界》, 2004年3月

【五畫】
田倩君:〈釋朝〉,《中國文字》2卷7冊,臺北:編者印行,1962年3月
石豔芳:〈試論春秋時期朝聘特點〉,《貴州文史叢刊》,2001年1月

【六畫】
李中生:〈「贄」、「幣」辨〉,《學術研究》第2期,1990年4月
朱歧祥:〈由語詞繫聯論花東甲骨的丁即武丁〉,《殷都學刊》第2期,2005

【七畫】
李學勤:〈關於花園莊東地卜辭所謂「丁」的一點看法〉,《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2004
李宗焜:〈卜辭中的「望乘」── 兼釋「比」的辭意〉,《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2007年9月
李家浩:〈說「畓不廷方」〉,《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宋鎮豪:〈商代的道路和交通〉,《華夏文明》第3輯,1992
沈建華:〈卜辭所見商代的封疆與納貢〉,《中國史研究》第4期,2004

【八畫】
林澐:〈琱生簋新釋〉,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3輯,1980
林小安:〈殷墟卜辭「纤」字考辨〉,《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 1997年10月
林宏明:〈說殷卜辭見字的一種特殊用法〉,《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

【九畫】
姚孝遂:〈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
范毓周:〈試論滅商以前的殷周關係〉,《史學月刊》第1期,1981
姜濤、賈連敏:〈虢國墓地出土商代小臣玉器銘文考釋及相關問題〉,《文物》第12期,1998

【十畫】
黃錫全:〈甲骨文字釋叢〉,《考古與文物》第6期,1992
唐蘭:〈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註釋〉,《唐蘭先生
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郭新和:〈卜辭中的「饗」〉,《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十一畫】
陳槃:〈射與射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2輯,1950
陳昭容:〈古文字中的「锵」及从「锵」諸字──兼談漢字演進過程中的紛歧現象〉,《漢學研究》第6卷,第2期,1988
陳平:〈锵鼎銘文再探討〉,《古文字研究》第23輯,2002年6月
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發表於「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12月19-20日
──:〈說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丁」──附:「速」〉,《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2004
陳智勇:〈論夏商時期的朝聘關係〉,《殷都學刊》第4期,2001年
───:〈先秦時期朝聘場合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2期,2003年3月
───:〈論先秦時期朝聘儀節的文化特徵〉,《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
陳燕梅:〈「五禮」類序體例考〉稿
張玉金:〈論甲骨金文中的「賓」字及相關問題〉,《古漢語研究》第2期,1997
張永山:〈也談花東卜辭中的丁〉,《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11月
許倬雲:〈良渚文化到哪裡去了〉,《良渚文化研究──紀念良渚文化發現六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連劭名:〈西周金文中的「眉敖」〉,《四川文物》第3期,2007

【十二畫】
黃盛璋:〈朴君述鼎國別、年代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第1期,1987
黃銘崇:〈甲骨文、金文所見以十日命名者的繼統「區別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4分,2005
舒蓉:〈論先秦賓禮中的禮儀用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第7卷,2006年
曾志雄:〈《周頌》的年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古籍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古道照顏色——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月16-18日

【十三畫】
楊伯峻:〈「不廷」、「不庭」說〉,《中國語文》1963年4月
董珊:〈談士山盤銘文的「服」字義〉,《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2004
裘錫圭:〈「花東子卜辭」和「子組卜辭」中指稱武丁的「丁」可能應該讀為「帝」〉,《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甲骨文中的「見」與「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上(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32)。
楊升南:〈甲骨文中所見商代的貢納制度〉,《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十五畫】
鄭春生:〈朝聘禮制管窺〉,《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1年9月
劉宗漢:〈說「娇見」──「娇」類字研究之一〉,《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
蔡哲茂:〈釋卜辭的「見」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2
劉正:〈殷代金文中的廟制問題〉,《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2004

【十七畫】
韓碧琴:〈《儀禮.覲禮》儀節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6月
韓江蘇:〈釋甲骨文中的「僐」字〉,《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