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28.6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曾彥玲
論文名稱(中文):李娃傳文史互證研究
指導教授(中文):陳珏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9541511
出版年(民國):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李娃傳生活史文化史敘事妓女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中唐士人白行簡(776-826)撰寫的〈李娃傳〉,是唐傳奇的名作之一。此文本敘述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又女性角色背景設定在娼妓等低層女子,面對上層男性、面對生存,她們是以何種姿態行走其中?本論文企圖以小見大,透過實驗性質,分別從〈李娃傳〉的生活史、文化史與敘事方面作為切入點,一窺中唐時期士人們的生活面貌。

  〈李娃傳〉中的生活史,意味著「補史之闕」,補正史所疏漏的過往事蹟;〈李娃傳〉一類的傳奇、筆記小說等,保留了不少唐代生活材料。因此,本論文第二、三章將針對〈李娃傳〉中的生活史、文化史作一深入分析。第二章專以有關中唐生活的物質面與精神面為主,第三章則是討論唐代興起的「士子與妓」議題;狎妓在唐代屬於特殊的文化特色,而娼妓處於人倫邊緣,位處社會中的低階身分,由於唐代的科舉、官場文化等因素刺激下,使得隸屬高階的士子們紛紛與娼妓有所關聯,生活中大小場合更是少不了娼妓們的陪伴及助興。隨著時間流傳,更成為了文學上雋永的書寫對象。筆者分析之際,輔以同時代的傳奇、筆記小說、相關史料等作為佐證,希冀能對中唐人們的生活痕跡有所重現。

  第四章敘事方面,主要以文本中段的「缺寫」為主。滎陽生遭棄之後,歷經挽歌郎、斷絕父子關係、乞食街頭等過程中,未見李娃的動向。那麼,「李娃去哪了?」對此,第四章將藉由宋代以後有關〈李娃傳〉嬗變情形,分析後代讀者如何接受原作中的空白缺寫;包括情節裡主要人物隻字未提,以及人物性格上的闕漏。末尾,再分析原作的敘事方式,與後代流變相對照,希冀能突顯出原作中空白缺寫的用意。

綜合而言,〈李娃傳〉是以滎陽生為主軸,承載著士人們的情欲與理想。李娃一人前後分別體現三種形象──尤物、賢妻與孝媳,然而,自古以來,尤物與家內之妻向來互不混淆,甚至視前者為禍水,因此,「作意好奇」的作者藉由「遊仙」創造出異於人世的經歷。突顯出「異」,正是因為與「常」相對照,由此,可以看出唐傳奇中寫實的必要性;又,〈李娃傳〉結尾為何引來不小的漣漪,莫過於私妓出身李娃如何能成為士人之妻,甚至受封?能夠質疑作者的寫作動機,若非有著中唐社會現狀的基礎,何以發出歧見?真實與虛構之於唐傳奇,一直是個大哉問,筆者在本論文第二、三章藉由分析〈李娃傳〉的生活片段、士子與妓的組合,作者「假小說以寄筆端」,取自自身生活周遭經驗,寄託了個人或是文人團體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可以是對社會陋習的隱喻、批判,也可以是順應民心的改寫。又或許能夠是種「紀錄」:紀錄生活所見所聞、紀錄學問才識、紀錄人生。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作者為何嘆息? 1
第二節〈李娃傳〉研究的多種角度 2
第三節章節脈絡及摘要 16
第四節研究進路與展望 19
第二章 重讀〈李娃傳〉之一:從生活史看制度 22
第一節 日常生活一:由〈李娃傳〉中的衣食住行談起 24
第二節 日常生活二:喪葬挽歌 37
第三節 日常生活三:唐代婚姻 45
第四節 結語 61
第三章 重讀〈李娃傳〉之二:從文化史看「士子與妓」制度 62
第一節 關於私妓李娃 63
第二節 「士子與妓」組合的成型 81
第三節 唐傳奇中「士子與妓」的表現 84
第四節 結語:唐代士子眼中的「妓」 100
第四章 重讀〈李娃傳〉之三:從原作的流傳與改編看空白缺寫 102
第一節 宋代:原作的收錄與節錄影響 105
第二節 明清:李亞仙的「忠貞」形象 107
第三節 李娃去哪了? 122
第四節 結語 128
第五章 餘論 130
引用書目 133
引用書目

壹、古籍(依照朝代先後順序)
〔漢〕司馬遷著,〔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宋〕裴駰集解:《史記》,北
京:中華書局,1982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史游著,〔唐〕顔師古注:《急就篇》,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23冊。
〔漢〕劉熙著,〔清〕王先謙撰集:《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卷第22,收入於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上冊。
〔漢〕桑欽著,〔後魏〕酈道元注,〔清〕王先謙合校:《王氏合校水經注》,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漢〕劉向著,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
〔三國〕張仲遠著:《月波洞中記》,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3年,第810冊。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
年。
〔晉〕常璩著,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84年。
〔晉〕郭樸注,畢沅校:《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晉〕陶潛著:《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南北朝〕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註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19年,冊1330。
〔南北朝〕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幽明錄》,收入於史仲文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冊3。
〔唐〕唐太宗御著,何超音義:《晉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唐〕長孫無忌等著,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唐〕姚思廉著:《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吳兢著:《樂府古題要解》,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415,濟南市:齊魯書社,2001年。
〔唐〕杜佑著:《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李濟翁著:《資暇集》卷上,《筆記小說大觀》三編2,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2003年2刷。
〔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元稹著,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詩歌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外集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姚汝能著,荃孫校:《安祿山事迹》卷下,收入於《藕香零拾叢書》第四冊,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8。
〔唐〕王溥著:《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裴鉶著:《傳奇》,收入於〔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唐〕薛用弱著:《集異記》,收入於〔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唐〕薛漁思著:《河東記》,收入於〔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唐〕范攄著:《雲溪友議》,收入於〔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唐〕劉肅著,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卷10,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148-149。
〔唐〕封演著:《封氏見聞記》,收入於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唐〕段安節著:《樂府雜錄》,收入於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收入於曹中孚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劉餗著:《隋唐嘉話》,收入於□鶴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馮贄著:《雲仙雜記》,收入於王汝濤編:《全唐小說》,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唐〕玉泉子著:《玉泉子》,收入於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唐〕陸羽著:《茶經》,收入於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專號1飲食編,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9年。
〔唐〕魏徵等著:《隋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唐〕圓仁著,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校註:《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註》,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唐〕顔元孫著:《干祿字書》,收入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唐〕孫思邈著,〔宋〕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備急千金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735。
〔唐〕杜甫著,〔宋〕蔡夢弼箋:《杜工部草堂詩箋》,收入於《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冊596-600。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杜甫著,〔清〕錢謙益注:《錢牧齋先生箋註杜詩》,臺北:臺灣通大,1974年。
〔唐〕孟詵著,〔唐〕張鼎增補:《食療本草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孫棨著:《北里志》,收入於曹中孚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下冊。
〔唐〕虞世南輯:《北堂書鈔》,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權德輿著:《新刊權載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中華書局,1964年。
〔唐〕韓愈著,〔宋〕文讜注:《詳注昌黎先生文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310。
〔唐〕康騈著:《劇談錄》,板橋市:藝文出版社,1966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宋若莘著:《女論語》,收入於〔明〕陶宗儀等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唐〕白行簡著:〈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收入於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6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李肇著:《唐國史補》,收入於曹中孚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上冊。
〔唐〕歐陽詢著,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五代〕王裕仁著撰:《開元天寶遺事》卷上,收入於丁如明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歐陽脩著,李之亮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宋〕歐陽脩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李昉等奉敕:《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朱勝非著:《紺珠集》卷11,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陶穀著:《清異錄》卷上,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克莊著:《後村集》卷17,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許覬著:《許彥周詩話》,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
〔宋〕陳師道著,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辛整理:《後山詩注補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陳振孫著:《直齋書錄解題》卷16,收於《百部叢書集成》27輯,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據清乾隆敕刊聚珍版叢書本影印。
〔宋〕曾慥編:《類說》,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曾慥編:《類說》,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7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皇都風月主人著:《綠窗新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羅燁著:《新編醉翁談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264-126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莊季裕著:《雞肋編》,收入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1936年據琳琅祕室叢書本排印。
〔宋〕周密著:《武林舊事》,收入於張智主編:《風土志叢刊》第47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宋〕葛立方著:《韻語春秋》卷10,收入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據咸豐刻本校刊。
〔宋〕高承著:《事物紀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孔平仲著:《續世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宋〕黃震著:《黃氏日抄》,收入於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冊16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郭茂倩著:《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元〕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錢易編:《南部新書》,收入於周光培主編:《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冊18。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宋敏求著,〔元〕李好文繪圖,〔清〕畢沅校:《長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宋〕王應麟著:《玉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趙彥衛著,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元〕鍾嗣成、賈仲明著:《新編錄鬼簿正續編》,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6年。
〔宋〕計有功著:《唐詩紀事》,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65年。
〔宋〕方回著:〈《小學紺珠》序〉,收入於〔宋〕王應麟著:《小學紺珠》,上海:上海商務,1936年,頁3。
〔宋〕劉斧編輯,王友懷、王曉勇校注:《青瑣高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宋〕羅大經著,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遵編:《翰苑群書》,收入於《百部叢書集成》29輯《知不足齋叢書》(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元〕石君寶著,黃竹三校注:《石君寶戲曲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明〕宋詡著:《竹嶼山房雜部》,收入於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冊211。
〔明〕梅鼎祚纂輯,陸林校點,陸洪非審訂:《青泥蓮花記》,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8年。
〔明〕馮夢龍著:《醒世恆言》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馮夢龍編,余公仁批補:《燕居筆記》卷7,收入於《古本小說集成》第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湯顯祖輯:《虞初志》卷5,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王世貞著:《豔異編》,收入於《古代小說集成》第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陶宗儀編:《說郛》,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秦淮寓客輯:《綠牕女史》卷12,收入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晁瑮著:《晁氏寶文堂書目》,收入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四冊明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朱有燉著:《李亞仙花酒曲江池》首有明永樂七(己丑)年引。資料來源為微捲 NF631,藏於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薛近袞著:《繡襦記》,收入於毛晉編:《六十種曲》冊七,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頁1-112。
〔明〕長春真人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第8冊。
〔明〕王驥德著:《新校注古本西廂記》,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766。
〔明〕謝肇淛著:《五雜俎》,收入於周光培編:《明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冊23。
〔明〕洪應明編著:《月旦堂仙佛奇蹤合刻》,收入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明〕馮夢龍編著:《情史類略》,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84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來鳳館主人編:《最娛情》,《小說傳奇》合刊本,收入於《古本小說集成》第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蟲天子輯:《香豔叢書》第2集,北京:人民文學,1992年。
〔清〕俞正燮著:《癸巳存稿》,北京:學苑出版,2005年。
〔清〕徐慶卿輯:《彙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7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姚之駰著:《後漢書補逸》卷三《東官漢記》第三,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冊101。
〔清〕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永瑢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於紀昀等著,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馬俊良編輯:《龍威祕書》,臺北:新興書局,1969年。
〔清〕徐松著,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北平:中華書局,1984年。
〔清〕徐松著,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清〕劉鶚著:《老殘遊記》,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陳尚君輯纂:《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不著撰者:《節序同風錄》,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165,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吳曾祺編輯:《舊小說》,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年。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貳、中文專書
一、〈李娃傳〉與綜論
王夢鷗著:《唐人小說研究》1-4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夢鷗著:《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冊,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初版。
卞孝萱著:《唐人小說與政治》,福建:鷺江出版社,2003年。
卞孝萱著:《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汪辟疆校錄:《唐人小說》,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
周紹良著:《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劍國著:《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上下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長弓著:《唐宋傳奇作者暨其時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年。
程國賦著:《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程毅中著:《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祝秀俠著:《唐代傳奇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出版社,1957年。
劉開榮著:《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劉瑛著:《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劉瑛著:《唐代傳奇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二、其他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丁如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書奴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
王勛成著:《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國維著:《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王安祈著:《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王安祈著:《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王德威著:《從劉鶚到王禎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初版,1990年二版。
王孝廉著:《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爾敏著:《史學方法》,臺北:東華書局,1977年。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毛漢光著:《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牛志平、姚兆女著:《唐代婚喪》,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史仲文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全漢昇著:《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孔慶東著:《青樓文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任半塘著:《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任半塘著:《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臺北:日臻出版社,1995年。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劍國著:《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何滿子著:《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何啟民著:《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宋莉華著:《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俞大綱著:《俞大綱全集──劇作卷》,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呂一飛著:《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韵》,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宋德熹著:《唐史識小》,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吳在慶著:《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市:黃山書社,2006年。
林素娟著:《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一良、趙和平著:《唐五代書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周汛、高春明著:《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周相錄著:《元稹年譜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周紹良主編,趙超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勛初著:《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收入於氏著:《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武舟著:《中國妓女生活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
段塔麗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太平廣記篇目及引書引得》,三重:成文出版社,1966年。
汪玢玲著:《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君、楊海著:《妓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徐有富著:《唐代婦女生活與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馬幼垣著:《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季羨林主編、杜曉勤著:《隋唐五代文學研究》下冊,北京出版社,2001年。
姚平著:《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高世瑜著:《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高世瑜著:《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高峰著:《科舉與女性──溫馨與哀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7年。
高啟安著:《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章群著:《通鑑及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孫機著:《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格非著:《小說敘事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陶慕寧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東方出版社,1993年。
陶敏、李一飛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康來新著:《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陳友冰著:《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陳弱水著:《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
陳文新著:《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鵬著:《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陳大康著:《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陳玨著:《初唐傳奇文鉤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世驤著:《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張國風著:《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胡士瑩著:《話本小說概論》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陸侃如、馮沅君著:《南戲拾遺》,臺北:進學書局,1969年。
黃正建著:《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敬欽著:《元劇評論》,新竹:楓城出版社,1979年。
程國賦著:《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著:《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著:《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程毅中著:《唐人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傅錫壬著:《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
傅璇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鴻年著:《隋唐兩京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儒賓著:《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倫輯著:《杜詩鏡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
詹石窗著:《道教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經君健著:《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路工編著:《明清平話小說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廖美雲著:《唐伎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趙和平著:《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樂蘅軍著:《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鄧小南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下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劉俊文著:《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劉詠聰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劉苑如著:《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劉燕儷著:《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鄭志敏著:《細說唐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南揚輯:《宋元戲文輯佚》,收於王季思編,《全元戲曲》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蕭國亮著:《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蕭馳著:《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顏湘君著:《中國古代小說服飾描寫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頁55-5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隋唐五代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譚正璧著,譚尋補正:《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賴瑞和著:《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嚴明著:《中國名妓藝術史》,文津出版社,1994年。
龔鵬程著:《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參、外文專書
Glen Dudbridge, The Tale of Li Wa:Study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a Chinese story from the ninth century, Ithaca Press London for the Board of the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1983.
Patrick Hanan, The Chinese Short Story: Studies in Dating, Authorship, and Compos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1973.
Tung, Jowen R(童若雯), Fables for the Patriarchs: Gender Politics in Tang Discourse.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Victor Cunrui Xiong(熊存瑞), Sui-Tang Chang'an: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0.
Wai-Yee Li, 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
2005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菲利浦.阿利埃斯(Ariès, Philippe)、杜比(Duby, Georges)主編,李群等譯:《私人生活史Ⅰ:古代人的私生活──從古羅馬到拜占庭》,海口:三環出版社,2006年。
伊沛霞(Patricia Ebrey)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艾梅蘭(Epstein, Maram)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 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伊格斯(Georg G. Iggers)著,楊豫譯:《二十世紀的史學》,臺北:昭明出版社,2003年。
費南爾.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著,顧良、施康強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基本主義》,北京:三聯書店,1993年。
小川環樹著:《中国小說史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8年。
西岡弘著:《中国古代の葬礼と文学》,東京:三光社,1970年。
內山知也著:《隋唐小說研究》,東京:木耳社,1981年。
近藤春雄著:《唐代小說の研究》,東京:笠間書院,1978年。
竹田晃著:《中國小說史入門》,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
岡本不二明著:《唐宋の小說と社會》,東京:汲古書院,2003年。
平岡武夫編:《唐代の長安と洛陽》,京都:同服舍,1985年。
岸邊成雄編:《儒教社會の女性たち》,東京:評論社,1977年。
齋藤茂著:《妓女と中國文人》,東京:東方書店,2000年。
平出鏗二郎編:《室町時代小說集》,東京:精華書院,1908年。
花房英樹著:《白居易研究》,京都:世界思想社,1971年初、1990年2版。
川合康三著:《中國の文學史觀》,東京:創文社,2002年。
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折口博士記念古代研究所編:《折口信夫全集》第八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55年初版、1972年新訂再版。
山崎純一著:《教育からみた中国女性史資料の研究──『女四書』と『新婦譜』三部書──》,東京:明治書院,1986年。
足立喜六著,王双懷、淡懿誠、賈云譯:《長安史迹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岸邊成雄著,梁在平、黃志炯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石田幹之助著:《唐代風俗史抄•長安の歌妓》,東京:平凡社,1967年。
加藤繁著,王勛責任編輯:《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以金銀之貨幣機能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中野美代子著:《仙界》,東京:青土社,1989年。
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松村明編:《大辞林》,東京:三省堂,2006年第3版。
莫宜佳著,韋凌譯:《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

肆、單篇論文
《二十五人等圖》,收入於羅振玉著:《羅雪堂先生全集》三編,臺北:文華出版社,1970年),冊17,頁6903-6917。
〈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簡報〉,收入於《文物》1960年第3期。
王桐齡著:〈唐宋時代妓女考〉,收入於《史學年報》第一卷第五期,1933年8月,頁21-31。
方介著:〈從唐人小說看唐代士子的人生態度〉上下,收入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3卷第1-2期,1990年,頁22-25。
卞孝萱著:〈元稹簡表〉,收入於《山西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頁24-37。
王子輝著:〈中國點心的由來與發展〉,收入於《歷史月刊》,107期,1996年12月號,頁82-88。
王德威著:〈五四想像、女性論述、慾望空間〉,收入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3,2001年11月,頁57-70。
甘懷真著:〈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收入於《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1995年,頁39-60。
朱玉麒著:〈隋唐文學人物與長安坊里空間〉,收入於《唐研究》第九卷,2003年,頁85-128。
吳達芸著:〈試論幾本由李娃傳改編的戲劇〉,收入於《現代文學》第41期,頁262-285。
吳麗娛著:〈唐代婚儀的再檢討〉,收入於《燕京學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新十五期,頁47-67。
宋德熹著:〈中古門第觀念探微〉,收入於《興大歷史學報》第五期(1995),頁1-59。
李劍國著:〈〈李娃傳〉疑文考辨及其他──兼議《太平廣記》的引文體例〉,收入於《文學遺產》2007年第三期,頁73-79。
李金榮著:〈漢末魏晉挽歌及其流變論──兼談挽歌的產生〉,收入於《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2002年7月),頁45-49。
李志生著:〈唐代非良人群體通婚探析〉,收入於《唐研究》第八卷,2002年,頁277-298。
易水著:〈帳和帳構〉,收入於《文物》1980年第四期(總287期),頁85。
杜芳琴著:〈性事、醫學和情欲中的社會性別──從〈大樂賦〉、《千金方》和〈游仙窟〉〉,收入於鄧小南:《唐宋女性與社會(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頁3-21。
昌彼得著:〈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志.類說〉,收入於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編輯委員會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新一卷第二期,頁74-78。
林家如著:〈李娃傳奇之接受關係研究〉,收入於《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2007年6月,頁71-89。
施逢雨著:〈「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收入於《清華學報》新23卷第1期,1993年3月,頁1-29。
施芳雅著:〈西王母故事的衍變〉,收入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頁25-51。
柯慶明著:〈悲劇情感與命運──陳世驤先生「中國詩之分析與鑑賞示例」一文中若干論點之再思〉,收入於《中外文學》5(2),頁98-107。
胡可先著:〈墓志新輯唐代挽歌考〉,收入於《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2009年5月,頁175-183。
袁行雲著:〈馮夢龍三言新證──記明刊《小說》(五種)殘本〉,收入於《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1期,頁337-348。
高邁著:〈中國娼妓制度之歷史的搜究〉,收入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牧童出版社,1979年,頁119-127。
曹家琪著:〈崔鶯鶯.元稹〈鶯鶯傳〉〉,刊載於《光明日報》1954年9月14日。
孫邈著:〈唐人小說的仙妓合流現象〉,收入於《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79-106。
張正烺著:〈一枝花話〉,收入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冊,1948年,頁85-89。
張惠喬著:〈癡情郎與節行倡──〈李娃傳〉中的愛情描寫和戲劇衝突〉,收入於《國文天地》21卷8期,總號248,2006年,頁29-37。
陳玨著:〈中唐傳奇文「辨體」──從「陳寅恪命題」出發〉,收入於《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6月),頁75-100。
康韻梅著:〈唐代傳奇與歌行並作初探〉,收入於《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頁93-132。
康韻梅著:〈唐代傳奇小說改寫之研究(二)──唐代傳奇小說與其後之文言小說〉,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年,頁2-10。
康韻梅著:〈《綠窗新話》中唐五代小說的改易探析〉,收入於《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04年6月,頁41-86。
康韻梅著:〈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的論析〉,收入於《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06年6月,頁183-224。
陶慕寧著:〈古典小說中「進士與妓女」母題研究〉,收入於《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頁1-19。
陶慕寧著:〈從〈李娃傳〉到《繡襦記》──看小說戲曲的改編傳播軌轍〉,收入於《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頁34-40。
馮明惠著:〈唐傳奇中愛情故事之剖析〉,收入於《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1輯,臺北: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1977年,頁111-149。
馮明惠著:〈唐代傳奇中娼妓的悲劇性〉,收入於葉慶炳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頁39-43。
黃大宏著:〈白行簡年譜〉,收入於《文獻季刊》2002年7月第3期,頁65-78。
黃大宏:〈〈李娃傳〉主題新論──以科舉與社會文化風尚的關係為特定語境〉,收入於《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總第68期,頁87-91。
黃大宏著:〈白行簡行年事迹及其詩文作年考〉,收入於《文學遺產》2003年第四期,頁35-50。
黃正建著:〈韓愈日常生活研究〉,收入於《唐研究》第4卷,1998年,頁251-273。
黃正建著:〈從小說〈遊仙窟〉看唐人生活中的衣、食、住〉,收入於《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145-153。
黃正建著:〈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變化──以兩《唐書》用詞為中心〉,收入於《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頁119-124。
黃正建著:〈筆記小說與唐代日常生活史斷想〉,收入於《中古中國「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年度成果總報告,2009年8月18日,頁14-18。
黃永年著:〈〈三夢記〉辨偽〉,收入於《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394-403。
黃永年著:〈唐代家具探索〉,收入於氏著:《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頁497-512。
程國賦著:〈李娃傳研究綜述〉,收入於《江漢論壇》第4期,1993年,頁73-75。
程國賦著:〈〈鶯鶯傳〉研究綜述〉,收入於《文史知識》1992年12期(總第138期),頁27-32。
傅樂成著:〈唐人的生活〉,收入於《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頁117-142。
傅樂成著:〈唐代婦女的生活〉,收入於《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頁165-180。
傅承洲著:〈擬話本概念的理論缺失〉,收入於周建渝、張洪年、張雙慶編:《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的多重透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2-24。
楊為剛著:〈唐代都市小說敘事的時間與空間──以街鼓制度為中心〉,收入於《唐研究》第15卷,2009年,頁111-138。
雷巧玲著:〈唐代租宅初探〉,收入於《晉陽學刊》1993年第3期,頁70-74。
葛承雍著:〈崔鶯鶯與唐蒲州粟特移民踪跡〉,收入於《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5期,頁60-79。
趙維國著:〈《永樂大典》所存宋人劉斧小說集佚文輯考〉,收入於《文獻》第2期,2001年4月,頁89-103。
趙睿才、劉冰莉、王靜著:〈贈獻挽詩之程式化──解讀唐代挽歌〉,收入於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文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12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頁78-88。
蒲慕洲著:〈導言〉,收入於《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頁1-23。
鄭喬芳著:〈李娃故事的演變──以〈李娃傳〉、〈曲江池〉為範圍〉,收入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頁307-319。
鄭金川著:〈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收入於《當代》第35期,1989年3月,頁34-46。
劉紹銘著,余素譯:〈唐人小說中的愛情與友情〉,收入於《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1輯,臺北: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1977年,頁97-109。
賈豔紅著:〈以唐代為例看封建社會的「母權」〉,收入於《史學月刊》2003年07期,頁123-126。
歐麗娟著:〈杜甫詩中的親子關係與教育觀──兼論詩史之開拓與創新〉,收入於《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5月,頁25-70。
歐麗娟著:〈杜甫詩中的妻子形象──地母╱神女之複合體〉,收入於《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6月),頁35-70。
鄧文寬著:〈敦煌文書位字七十九號《唐貞觀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條舉氏族奏鈔》辨證〉,收入於《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1期,頁73-86。
賴瑞和著:〈小說的正史化──以《新唐書.吳保安傳》為例〉,收入於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一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頁343-355。
盧建榮著:〈慾望之河──唐代情、義邊界的建構和逾越〉,收入於《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和「情」──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頁41-59。
戴望舒著:〈讀〈李娃傳〉〉,收入於《戴望舒全集.散文卷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頁274-293。
譚朝炎著:〈也談唐傳奇作家白行簡的生平事迹〉,收入於《文學遺產》2005年第四期,頁43-64。
譚傳永著:〈從平康倡女到汧國夫人──試以《北里志》淺析〈李娃傳〉之寫實與虛構〉,收入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頁167-198。
Cahill, Suzanne, “Performers and female taoist adepts: Hsi Wang Mu as the patron deity of women in medieval China.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06 ( 1986 ):155-168.
Jennifer W. Jay(謝慧賢),“ Vignettes of Chinese Women in Tang Xi’an 唐西安(618−906): Individualism in Wu Zetian, Yang Guifei, Yu Xuanji and Li wa 武則天,楊貴妃,魚玄機,李娃,” Chinese Culture 31/1(Mar. 1990):77-89.
Glen Dudbridge,“ A Second Look at Li Wa zhuan, ”in Eugene Eoyang and Lin Yao-fu, ed. ,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67-76.
S-C Kevin Tsai, “Ritual and Gender in the "Tale of Li Wa",” Chinese Literature :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Vol.26(2004):99-127.
Timothy C. Wong, “Self and Society in Tang Dynasty Love Ta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99.1(1979):95-100.
William H. Nienhauser,“Reviews of Book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06.2(Apr. -Jun.1986):400-402.
Willam H. Nienhauser, JR.(倪豪士), “ A third look at ‘Li Wa Zhuan’”, T’ang Studies, 25(2007):91-110.
小南一郎著:〈李娃傳の構造〉,日本:《東方學報》第62冊,1990年,頁271-309。
小南一郎著:〈李娃傳の構造再論〉,收於《日本中國學會創立五十年記念論文集》, 日本:汲古書院,1998年,頁531-544。
小川環樹著,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收入於幼獅月刊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三版,頁85-95。
妹尾達彥著:〈唐代後期的長安與傳奇小說──以〈李娃傳〉的分析為中心〉,收入於《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 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頁509-533。
妹尾達彥著:〈「才子」與「佳人」──九世紀中國新的男女認識的形成〉,收入於鄧小南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頁695-722。
山崎純一著:〈兩唐書列女傳と唐代小說の女性たち──顯彰と勸誡の女性群像──〉,收入於石川忠久編:《中國文學の女性像》,東京:汲古書院,1982年,頁159-189。
山田恭子(Yamada Kyoto)著:〈日韓古典文学における男女の愛情関係ー『李娃物語』と『王慶龍伝』を中心にー〉,收入於法政大學國際文化學部企畫廣報委員會,《異文化》,2004年4月1日,頁108-126。
石田幹之助著:〈長安の歌妓〉,收入於《唐代風俗史抄》,東京:平凡社,1967,頁100-125。
井波津子著:〈遊里の戀〉,收入於《中國幻想ものがたり》,東京:大修館書店,2000年,頁106-111。
大澤正昭著:〈唐宋變革時期的婚姻與家族──一夫一妻婚姻的意識形態與社會實態〉,收入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2001年,頁485-511。
野村鮎子著:〈士大夫が語る家の中の女たち〉,收入於關西中國女性史研究會編:《ジエンダーからみた中国の家と女》,東京:株式會社東方書店,2004年,頁155-179。
張競著:〈唐代小說與戀的成立──關於〈鶯鶯傳〉的「戀」〉,收入於《竹田晃先生退官記念東アジア文化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1年,頁279-297。
齋藤茂著:〈士人と妓女──唐代の贈妓詩を中心に──〉,收入於松本肇、川合康三編:《中唐文学の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年,頁227-231。
金文京著:〈小說「李娃傳」の劇化──「曲江池」と「繡襦記」〉,收入於《中國文學報》第32冊,頁74-115。
太田泰弘著:〈唐菓子の系譜:日本から見た唐代点心の変遷〉,收入於徐小虎、陳麗宇等編輯:《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飲食基金會,2003年,頁321-339。
前野直彬著:〈神女との結婚──『遊仙窟』の一問題──〉,收入於氏著:《中國小說史考》,東京:秋山書店,1975年,頁65-111。
崔真娥著:〈從妓女到汧國夫人:從女性学的角度看〈李娃傳〉〉,收入於《社會科學硏究》第4期,2004年,頁148-150。
崔真娥著:〈通過傳奇來看唐代男性的欲望──以愛情類傳奇為中心〉,收入於《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1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頁112-122。

伍、學位論文
楊琇卉著:《李娃故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施芳雅著:《《繡襦記》傳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文媖著:《說部與史部的辯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說」法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