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43.19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心儀
論文名稱(中文):現代佛教青年的養成機制:以台灣福智青年為例
指導教授(中文):黃倩玉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號:9546503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福智青年佛教世俗化公共宗教通過儀式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本文試圖從台灣福智佛教團體中的福智青年為例,瞭解當代台灣宗教如何以世俗化的方式,漸次地讓宗教進入年輕人的生活,此世俗化的方式與西方的模式差異。在現代化脈絡下,以工具理性運作邏輯的現代化世俗禮制為主流、宗法性傳統宗教的殘餘、邊陲性宗教擴張的當代台灣環境,福智團體如何形成一種養成的機制是否運用了某種程度上的工具理性化的運作邏輯。
本文透過社會化的角度,描述福智青年社會化的過程,瞭解福智青年的學習和認同的進程。福智青年的組織、營隊義工的參與、觀功念恩的敘事這三個面向如何作為一種養成的機制,將年輕人扣連到福智的宗教視野,不僅是促使其中的年輕人被集結在福智團體當中,投入認同,整個過程是在幫助年輕人重新理解俗世生活從私到公已經存在的東西,形成個人回歸至俗世生活中的心理活動和實際行為的整體準則,增進個人涉足公共事務的內在動力。
以往宗教插手公領域事務即危害個人自由和政治正常運作的概念的確並非是常態,實際上,宗教必須同時對私領域和公領域皆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力,兩個領域相互地輾轉增強影響。西方對於「公共」的概念是從保障個人的私有財產開始的,而華人社會中則重視從個人修為的改善已達到公共的的利益。儘管在此形成的公共的脈絡和西方社會相差甚遠,然無損於幫助臺灣社會的公眾事務的參與和社會大眾利益的追求。
世俗化的確並非代表宗教的沒落,反而在公民社會獲得更多的可能。但這也意味著宗教的神聖性不一定因為世俗化而消失。福智青年的養成機制的運作,從外在看起來是運用了各種多元的機制、甚至去儀式化、去象徵性、去神秘化,卻仍保留宗教的本質,不僅襯托出台灣宗教的世俗化還是為了宗教神聖性的目的,也就是該宗教的視野、宗旨。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世俗化理論的回顧 6
第二節 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發展的脈絡 9
第三節 福智團體在當代台灣宗教發展中的定位 13
第四節 突破結構論的侷限 14
第五節 福智青年的簡介 16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20
第二章 福智團體組織架構與福智青年的定位 24
第一節 福智團體的組織與發展 24
第二節 日常法師與《菩提道次第廣論》 27
第三節 福智的宗教視野與福智青年 30
第四節 福智青年的定位和組織運作 34
第三章 營隊作為通過儀式 43
第一節 大專營學員的通過儀式 43
第二節 重覆的通過儀式:福智青年在營隊 52
第三節 營隊作為通過儀式的作用 61
第四節 小結:跨足公共事務的預備踏板 68
第四章 情感連帶的建立 70
第一節 觀功念恩的敘事機制 70
第二節 福智團體「克里斯瑪」的維繫 78
第三節 倫理結構上的類比 87
第四節 小結:觀功念恩作為社會公共關懷的基石 89
第五章 結論 91
後記 96
Berger, Peter L.
2003 [1967] 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
Bloch, Maurice
1989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in the Present. In “Ritual, History and Power: Selected Papers in Anthropology.”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Casanova, Jose
1994 Public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rkheim, E.
2002 [1902] 社會分工論。渠東譯。台北:左岸。
1998 [191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
Geertz, Clifford
1999[1973] 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Giddens, Anthony
2002 [1991]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左岸。
Ji, Zhe
2008 Expectation, Affection and Resposibility: The Charismatic Journey of a New Buddhist Group in Taiwan. In Nova Religio 12(2): 48–68
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ll, Stuart
1996 Who Needs Identity. in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Huang, C. Julia 黃倩玉
2009 Charisma and Compassion: Cheng Y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dsen, Richard
2007 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aiwa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urner, Victor W.
2005[1969] 過渡儀式與社群,選錄於文化與社會。Jeffrey C. Alexander and Steven Seidman編,楊麗中譯,吳潛誠編校。台北:土緒。
2007[1987] 非洲儀式的象徵,選錄於文化人類學經典選讀。Herbert Applebaum編,徐雨村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White, Merry
1994 The Material Child: Coming of Age in Japan and Americ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以社為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205-269
2001 台灣宗教行動圖像的初步建構。刊於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4 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
2006 進步、認同、與宗教救贖取向的入世性轉向:歷史情境中的人間佛教及其行動類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2:37‐99。
2007 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的再生產?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實踐模式為焦點。臺灣社會學刊38:1-55。
2009 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aiwan. Richard Madsen, 2007; Charisma and Compassion: Cheng Y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 Julia Huang, 2009. 刊於台灣人類學刊7(1):126-134。
李世偉
2002 臺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形成與開展--以周宣德與「慧炬」為探討中心。刊於台灣宗教研究通訊4:123-159。台北:蘭台。
李衍忠
2005 歷史軌跡。刊於福智之聲 144-145: 32-39
李章賜
2007 志工參與動機、參與體驗與參與利益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大專志工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念穎
2006 大學生追尋生命意義之歷程。東海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宜樺
2006 現代化宗教與青年:佛教團體青年組織發展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倫
2001 台灣宗教行動圖線的初步建構。刊於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黃詩茹
2008 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及意涵:由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琍
2000 藏傳佛教在台發展初探--以台南地區的藏傳佛教團體為研究對象。台南師範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福智大專營手冊
2009 全國大專青年生命成長營手冊。未出版。
福智學員手冊
2008 福智學員手冊。(未出版)
劉明欣
2006 信徒對宗教活動的參與分析─以福智團體放生活動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克宙
2005 福智法人十年大事紀。刊於福智之聲 144-145: 26-31
盧慧馨
2002 現代佛教徒入信的機制:懺悔的情感表述。刊於情感、情緒與文化,胡台麗、許木柱編,頁333-36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4 宗教敘事的培力—慈濟「善書」的形成分析。刊於新世紀宗教研究2(4):1-69。台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
蕭復元
2009 八十萬學生學會念恩與分享,刊於天下雜誌:2009年教育特刊,435: 88-89。台北:天下雜誌。
釋日常
1999 佛法要義。台北:福智之聲。
釋如證
2005 智者足跡。刊於福智之聲 144-145: 16-19
釋聖嚴
2004 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師:悼念日常法師。刊於人生雜誌256: 49-53。台北:人生雜誌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