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101.9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憲壕
作者(外文):Wang, Sian Hau
論文名稱(中文):工研院與IC設計產業關係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RI and Taiwan's IC Design Industry
指導教授(中文):洪世章
指導教授(外文):Hung, Shih-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號:9773511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工研院IC設計國家創新系統
外文關鍵詞:ITRIIC designNI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在回顧與探討工研院對於台灣IC設計產業所做的影響整個的歷程,共分為四大階段探討,分別為IC設計產業的未萌芽(∼1980)、萌芽期(1981∼1990)、少壯期(1991∼2000)以及和青壯期(2001∼2008)。在第一階段的未萌芽時期,當初台灣正要投入發展半導體產業,工研院成立之初,主要任務就是從國外引進IC的技術。從派遣團隊去RCA到成立聯華電子,為台灣建立IC產業的雛形,也為IC設計產業播下一顆種子。第二階段為萌芽期,工研院與國外學者交流中得知培養IC設計人才的重要性,便開始投入訓練訓練IC相關設計人才,從教育體系層面做起,為整個IC設計產業培植的厚實人才資源。除了人才方面,工研院衍生成立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是全世界第一家晶圓代工的經營模式,激勵了整個IC設計產業的蓬勃發展。邁入第三階段的少壯期時,工研院對於紛紛成立的新創公司開放了一個窗口—¬開放實驗室,扶植新興IC設計公司。工研院的衍生公司聯電,也逐漸將其IC設計部門切割出去成立新的公司,為整個IC設計產業注入一股新活力。除此之外,工研院注意到了SoC的趨勢,積極的宣導SoC的概念並在內部成立晶片系統中心來推動一系列相關的活動。在第四階段的青壯期,工研院配合政府的計畫,並依循SoC的趨勢,來強化台灣IC設計產業的競爭力,如在南港成立IC設計育成中心、成立IP Qualification 標準制定聯盟等等,持續在台灣IC設計產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RI and Taiwan’s IC Design Industry. The author separates the history to four periods to review. In the first period (~1980), ITRI was responsible to bring IC technology in Taiwan from RCA. Besides, ITRI set up UMC. In the second period (1981~1990), ITRI noticed the importance of IC design. Therefore, ITRI planned to train people with specialty in IC design. Besides, ITRI set up TSMC which is the first semiconductor dedicated foundry in the world. The establishment of TSMC enabled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fables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he third period (1991~2000), ITRI made effort to assist the growing emergence of IC design company, and open lap is one of the example. ITRI’s spin-off company (UMC) divided its IC design departments to build up new IC design companies like Mediatek. Besides, ITRI noticed the trend of SoC. Therefore, it was aggressive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SoC. Moreover, in 2000, ITRI set up System-on-chip Technology Center (STC)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ed activities. In the last period (2001~2008), ITRI still strived to make Taiwan more competitive in IC design industry such as Nankang IC Design Incubation Center, IP Qualification Alliance (IPQA), and etc.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詞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國家創新系統 5
第二節 系統方法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0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10
第二節 個案對象選取 11
第三節 資料收集 12
第四節 資料分析 13
第四章 台灣IC設計產業簡介 14
第一節 IC設計業演進歷程 15
第二節 IC設計公司類型 17
第三節 IC設計產業產品介紹 21
第四節 台灣IC設計產業近十年重要指標介紹 25
第五章 工研院簡介 30
第一節 工研院成立背景 30
第二節 工研院發展歷程 31
第六章 台灣IC設計產業與工研院淵源介紹 37
第一節 未萌芽(∼1980) 38
第二節 萌芽期(1981∼1990) 45
第三節 少壯期(1991∼2000) 52
第四節 青壯期(2001~2008) 61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的研究方向 72
參考文獻 73
附錄:訪談筆記 76
中文部分
工研院二十年紀要編修小組,1993,工業技術研究院二十年紀要,新竹縣竹東鎮:工研院
天下總輯,1999,曹興誠—聯電的霸業傳奇,臺北市:天下雜誌
王盈勛,2001.04.01,IC設計台灣矽島的下一個築夢聖殿,數位時代。
半導體年鑑,20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新竹縣竹東鎮: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出版 [臺北市] : 經濟部技術處。
朱家棟等作,2000,半導體趨勢圖示,臺北市:陳婉潔出版。
史欽泰,2003,產業科技與工研院—看得見的腦,新竹縣竹東鎮:工研院。
吳淑美,2004,電子少林 三十外傳,新竹縣竹東鎮: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
吳淑敏,2005,工研院三十年大事記,新竹縣竹東鎮:工研院。
洪懿妍,2003,創新引擎 工研院:臺灣產業成功的推手,臺北市:天下雜誌。
張玉文等著,2002,凌陽科技以三鐵頭團隊能力打敗不景氣 ,臺北市:天下遠見。
張如心、潘文淵文教基金會,2006,矽說台灣,臺北市:天下雜誌。
經濟日報,1985.03.05,協助業界發展積體電路 工研院昨成立設計中心。
經濟日報,1986.11.21,積體電路設計 大家一起動腦。
經濟日報,1986.12.18,ASIC相關軟體技術 電子所願意移轉給民間。
經濟日報,1988.12.23,IPU開發成功!電子所與清大合作傳捷報。
溫肇東等作,1998,個案研究(四)—工研院開放實驗室與創業育成中心,新竹縣竹東鎮:工業技術研究院企劃處。
楊淑慧,2007, IC設計產業版圖,臺北市 : 財訊。
楊丁元、陳慧玲,1996,業競天擇:高科技產業生態,臺北市:工商時報發行。
謝孟琁、簡志勝,2003,IC設計產業發展趨勢分析,新竹縣竹東鎮:工研院經資中心;臺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數位時代,2005.07.01,台灣IC設計將再引領風騷。
Yin, Robert K.,1994,尚榮安譯(民90),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臺北市:弘智文化。
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畫 第一期92~94 年度成果報告。(NSC 93-3113-P-009-001)
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畫 第二期95 年度成果報告(含自評)。(NSC 95-3113-P-009-001)
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畫 第二期96年度成果報告。(NSC 96-3113-P-009-001-Y)
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畫 第二期97 年度成果報告。(NSC 97-3113-P-009-001)
英文部分
Ackoff, R.L. 1971. Towards a system of systems concepts. Management Science, 17(11): 661-671.
Ackoff, R.L. 1994. Systems thinking and thinking systems. System Dynamics Review, 10(2-3): 175-188.
Checkland, P. 1985. From optimizing to learning: A development of system thinking for the 1990s.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36(9): 757-767
Edquist, C. 1997. 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and Washington: Pinter Publishers.
Freeman, C. 1995.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1): 5-24
Freeman, C. 2002. Continental,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systems. Research Policy, 31(2):191-211
Godin, B. 2009.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system approach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 34(4): 476-500
Lundvall, B. 1992.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London : Pinter Publishers.
Metcalfe, J. S. 1995. Technology systems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1): 25-46.
Nelson, R. R. 1993.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ECD. 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OECD.
OECD. 1997.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OECD.
Smith, K. 1995. Interaction in knowledge systems: Foundation,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Methods. Oslo, Norway: STEP report. (ISSN 0804-8185).
Sharif, N. 2006.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ncept. Research Policy, 35(5):745-766.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