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226.21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張維哲
作者(英):Chang, Wei-Che
論文名稱(中):薪資分配與工作變遷對於家戶遷徙行為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The Effect of Wage Distribution and Job Changes on Households Migratory Behavior
指導教授(中):林祖嘉
鄭輝培
口試委員:林祖嘉
鄭輝培
吳文傑
李明軒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系
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家戶遷徙薪資分配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SFD)Probit 模型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000822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本研究主要探討薪資不均與家戶搬遷之關係。我們利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簡稱 PSFD)」來探討此主題。薪資不均的衡量使用此資料庫的家戶戶長薪資變數,並將其區分成五等分,探討較高薪資的族群相對於較低薪資之族群對家戶遷徙之影響。另外,影響因素除了薪資外,也加入性別、戶長年齡、戶長年齡平方、家戶戶長是否結婚、家戶擁有小孩個數、教育程度、家戶戶長有無更換或變更工作、家戶房屋是否貸款、年分、家戶之出生年份、家戶目前居住地等。並進一步進行敘述統計、Probit 模型與邊際效果分析,透過模型探討臺灣(不包含離島地區)家戶進行遷徙決策時,是否與薪資分配相關,且討論是否受其他個人因素影響家戶遷徙。
本研究樣本取用1999 年至2018 年之資料,總樣本及家戶遷徙動機因素之家戶遷徙機率實證結果顯示,家戶薪資分配在五個級距下對家戶遷徙皆達顯著水準,家戶薪資對於家戶遷徙具有一定影響性,尤其對薪資越高之家戶來說,高薪資家戶因比較能負擔遷徙成本,因而較低薪資家戶具有遷徙之傾向。另外,隨家戶之薪資增加,其影響家戶遷徙機率隨之增加;家戶戶長若於當年度調查過去一年更換或改變工作相對沒有改變工作之家戶,對家戶遷徙影響呈正相關且具顯著水準,藉此可以發現家戶可能為了追求工作或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與環境等誘因,而影響家戶遷徙之決策;性別與戶長年齡皆未達顯著水準,但戶長年齡平方具顯著水準;教育程度越高之家戶,家戶遷徙之機率越高;有貸款之家戶相對無貸款之家戶對家戶遷徙具正向影響;有結婚之家戶相對於沒有結婚之家戶,其對家戶之遷徙相對具有顯著水準;擁有小孩個數與家戶遷徙呈負相關且達顯著水準。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與研究動機 1
1.2 研究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2.1 家戶或個人遷徙影響之文獻 10
2.2 財富或財務對家戶遷徙及住宅需求影響 11
2.3 婚姻狀態與性別對家戶遷徙之影響 12
2.4 教育程度與擁有小孩個數對家戶遷徙之影響 13
第三章 家戶遷徙研究方法與資料變數說明 15
3.1 理論與模型介紹 15
3.2 資料與變數說明 18
第四章 實證分析結果 24
4.1 敘述統計 24
4.2 家戶遷徙機率之實證結果與分析 30
4.3 家戶遷徙動機因素分析之實證結果 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1
5.1 結論 61
5.2 研究方向的建議 62
參考文獻 63
行政院主計總處 - 2017年性別專題分析。
李佳霖(2011),「台灣家庭擁屋的影響因素-性別和地區差異」,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李芷蘅(2012),「影響薪資分配不均之實證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
吳英德(2005),「台灣地區都市層級遷移決策之研究-兼論選擇者之性別差異及世代差」,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姜渝生、吳欣修(1994),「台灣地區城鄉人口遷移型態之研究」,《規劃學報》, 2,頁89-117。
洪嘉瑜、陶宏麟、蔡智發(2003),「影響台灣內部遷徙的經濟因素探討」,《經濟論文叢刊》, 31(2),頁253-277。
洪嘉瑜、銀慶貞(2008),「台灣人口遷移屬性與動機的變化」,《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61期,頁31-66。
侯玉仲(2014),「絕對薪資與相對薪資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以臺灣二十三縣市為
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
陳肇男(1990),「臺灣地區各類型遷徙之選擇性與差異性」,《人口學刊》, 13,頁43-57。
陳建良、林祖嘉(1998),「財富效果、薪資效果與住宅需求」,《住宅學報》, 7(2),頁83-99。
陳淑美、張金鶚(2002),「家戶遷移決策與路徑選擇之研究-台北縣市的實證研
究」,《住宅學報》, 11(1),頁1-22。
陳淑美、張金鶚、陳建良(2004),「家戶遷移與居住品質變化關係之研究」,《住宅學報》, 13(1),頁51-74。
張慈佳(2010),「區域間人口遷移行為的性別差異:女性受限於性別角色的代價」,2010人口變遷與社會發展聯合研討會。
張慈佳(2014),「遷移與居住地點的性別選擇性」,《住宅學報》, 22(1),頁31-66。
彭建文、吳文傑、龔書玉(2009),「縣市內部人口遷徙影響因素分析」,《人口學刊》,39,頁85-118。
彭建文、王佳于(2005),「不同縣市住宅自有率差異原因分析」,《台灣土地研究》,8(2),頁1-20。
蔡宏進(1978),「台灣的發展政策及島內人口移動」,《人口學刊》, 3,頁 27-58。
劉小蘭、吳仁裕(1994),《台灣地區各區域人口遷移與就業觀念引究》,《台灣
銀行季刊》, 45(2),頁272-292。
薛立敏、曾喜鵬、陳雅君(2002),「區域人口遷入台北都會區地點選擇之實證研
究」,《住宅學報》, 11(2),頁159-178。
薛立敏、曾喜鵬、謝鈺偉(2007),「台灣地區近年來遷移行為變化之影響因素分
析—家戶遷移決策與遷移地點選擇之聯合估計」,《人口學刊》, 34,頁69-107。
謝文盛、林素菁(2000),「租稅效果對住宅租買選擇影響之分析」,《住宅學報》,9(1),頁1-17。
謝高橋、張清富(1997),「城鄉連結—遷移人口的特性與適應」,收錄於章英華、蔡勇美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259-286,臺北:巨流。
Berger, M. C., and G. C. Blomquist (1992), “Mobility and Destination in Migration Decision: The Roles of Earnings, Quality of Life, and Housing Prices,”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37-59.
Faggian, A., P. Mccann, and S. Sheppard (2007), “Some Evidences That Women Are More Mobile Than Men: Gender Differences in UK Graduate Migration Behaviour,”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47(3), 517-539.
Greenwood, M. J. (1997),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 647-720, Elsevier.
Harris, J. R., and M. P. Todaro (1970),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0(1), 126-142.
Hemmasi, M., and C. V. Prorok (2002), “Women's Migr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urkey,” Geoforum, 33(3), 399–411.
Inoki, T., and T. Suruga (1981), “Migration, Age, and Education: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Geographic Labor Mobility in Jap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1(4), 507-17.
Jarvis, H. (1999), “Housing Mobility as a Function of Household Structure” Housing Studies, 14(4), 491-505.
Krieg, R. G. (1996), “Occupational Change and Differing Returns to Migration by Gender,”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5(5), 591-599.
Long, L. H. (1972), “The Influence of Number and Ages of Children on Residential Mobility,” Demography, 9(3), 371–382.
Levy, M. B., and W. J. Wadycki (1974), “Education and the Decision to Migrate: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Migration in Venezuela,” Econometrica, 42(2), 377-388.
Maddala, G. S. (1983), Limited-Dependent and Qualitative Variables in Econom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7-291.
Molho, I. (1984), “A Dynamic Model of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Flows in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4(3), 317-337.
Mincer J. (1978), “Family Migra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6(5),749-75.
McLeod, P. B., and J. R. Ellis (1983),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Family Life Cycle in the Analysis of Housing Consump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3), 699-708.
Michelson, R. S. (1977), Environmental Choice, Human Behavior and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lsson, K. (2001), “Migration, Gender and the Household Structure: Changes in Earnings among Young Adults in Sweden,” Regional Studies, 35(6), 499-511.
Schneider L., and A. Kubis (2009), “Are there Gender-specific Preferences for Location Factors? A Grouped Conditional Logit-Model of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Flows in
Germany,” Hall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IWH Discussion Papers: 5-09.
Schwartz, A. (1973), “Interpreting the Effect of Distance on Mi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5), 1153-1169.
(此全文20250713後開放瀏覽)
電子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