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9.31.10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張書瑜
作者(英):Zhang, Shu-Yu
論文名稱(中):公司治理對外資持股偏好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Foreign Ownership Preference
指導教授(中):陳心蘋
口試委員:翁永和
張宏浩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公司治理外資持股偏好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100190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外資持股在我國證券市場中時常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成為國內法人機構與一般投資大眾參考指標。外資持股對於國內企業而言,一方面是重要外部資金來源,另一方面更可能為公司股價帶來正面助益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對國家而言,外資持股能提高我國證券市場佔全球股市之權值並與國際證券市場接軌。因此,瞭解外資在台灣證券市場的投資持股偏好一直以來皆是備受重視的話題之一。外資投資台灣有許多考量因素,例如企業獲利能力、經營績效及管理階層誠信與交易制度透明度及公司治理優劣等。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係評估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子,也代表國家形象與競爭力。良好的公司治理對內能健全公司營運及維護股東權益,減少弊案發生機率;對外更可以適時提供資訊,增強投資人信心,以作為投資者投資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以2016年至2018年台灣上市櫃公司,排除在台灣發行存託憑證及以境外公司名義回台掛牌與資料缺漏之公司後,有效樣本為1,601家公司,共計4,757筆資料值為樣本,探討公司治理與其他因素對外資持股偏好之影響,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外資持股較偏好管理者持股較低、大股東持股比率較低、公司受評年度有重編財務報告之情事、公司有編製英文版財務報告及公司有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之公司。另外,外資持股亦偏好公司規模較大、負債比率較高、電子產業、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查核與股東權益報酬率較高的公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7
第一節 外資定義 7
第二節 公司治理 9
第三節 公司治理對外資持股偏好之實證文獻 12
第四節 其他因素與外資持股偏好之實證文獻 23
第三章 台灣上市櫃公司外資持股因素之現況統計 32
第一節 統計資料來源 32
第二節 變數定義說明與現況分析 32
第四章 實證模型設定 44
第一節 變數預期影響方向 44
第二節 實證模型的建立 52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53
第一節 實證變數之基本統計量 53
第二節 各解釋變數相關性分析 54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 5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0
參考文獻 72
中文部分
丁秀儀(2009),「公司治理是否受到機構投資人的青睞」,《管理學報》,26(3),233-253。
丁秀儀、黃永達(2010),「資訊揭露程度與內涵對機構投資人持股的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2(3),39-74。
王嘉穎(2000),「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與監理因素之關聯性研究-實質所有權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潔(2005),「集團企業公司治理機制與外資持股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當傑(2004),「公司治理理論與實務」,臺北: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吳當傑(2007),「公司治理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卷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
杜文嘉(2004),「公司治理與外資持股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中華、張元(2008) ,「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可以改善財務績效嗎?-以英國FTSE社會責任指數為例」,《經濟論文》,36(3),339-385。
沈育展(2002),「外資偏好投資之台灣上市公司特性--摩根台指之實證研究。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建新、林宗得(2005),「資訊透明度對企業價值增額解釋能力之研究」,《會計與公司治理》,2(2),25-46。
林泉源(2009),「銀行業股權結構對經營績效、財務績效與股價之影響」,《輔仁管理評論》,16(2),43-76。
林美鳳、梁嘉紋、金成隆(2010),「公司股權結構與外資持股關係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8(1),101-142。
胥愛琦、李春安、賴秀燕(2015),「好消息、壞消息與報酬動能效應-以台灣股市為例」,《應用經濟論叢》,98,113-148。
徐宇聲(2015),「外資持股比例與公司治理之關聯性。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高蘭芬、邱正仁(2002),「董監事股權質押對會計盈餘與股票報酬相關性之影響」,《臺大管理論叢》,13(1),127-162。
康素文(2018),「公司治理評鑑結果與經營績效及避稅行為之關聯性。輔仁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裕任、王泰昌、吳琮璠(2009),「公司治理機制與外資持股偏好關聯性之探討」,《管理與系統》,16(4),505-532。
張裕任、吳琮璠、王泰昌 (2012),「影響外資持股偏好因素之探討:安全性及資訊不對稱」,《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4(1),1-44。
戚靜玟、詹秋碧、張瑞晃、李馨蘋(2017),「家族持股與董事會結構對企業社會責任之影響」,《東吳經紀商學學報》,97,1-34。
郭敏華、紀鈞中(2000),「亞洲金融風暴前後外資投資行為暨報酬差異之探討」,《管理評論》,19(1),113-118。
陳弘昌(2013),「資訊揭露評鑑等級與法人持股關聯性之探討」,東吳大學會計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杏堯(2010),「影響台灣半導體公司外資持股之因素探討」,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奕宏(2015),「董事會特性對外資持股之影響」,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財務金融組碩士論文。
陳虹夙(2017),「英文議事手冊對外資持股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振遠、王健聰、洪世偉(2017),「公司治理對於企業社會責任、公司價值之影響」,《中山管理評論》,25(1),135-176。
陳麗娟(2004),「董事會組成、股權結構、關係人交易與企業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紡織業及電子業為實證」,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櫻建(2002),「外資持股比例、公司特性與公司價值」,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芊瑩、陳莛之(2014),「公司治理、資訊透明度與機構投資人持股之關聯性」,《華人前瞻研究》,10(2),1-17。
童傑煌(2010),「股權結構對企業經營績效與負債水準之影響─區分市價淨值比高低」,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正銜(2017),「公司治理評鑑結果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會計研究所企業資源規劃會計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郁凱(2007),「財務報表舞弊預警模型」,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資東(2009),「董事會特性、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子產業上市公司為利」,國立台北大學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碧伶(2016),「企業社會責任對國際化速度與廣度之影響-以外資投資強度為中介變數」,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銀華、李存修、柯承恩(2002),「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臺北市:商智文化。
趙慕芬、李雅婷、韓昀蓁(2012),「影響半導體IC設計公司外資持股偏好之因素探討」,《管理研究學報 》,12 (1),123 - 143。
劉倩妏(2004),「以投資人關係為目的之資訊揭露」,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娟(2015),「外資是否偏好公司治理較佳的公司?」,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為劭(2015),「公司治理評鑑、企業績效與外資持股關聯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家貞(2019),「員工流動率之影響因素:員工福利所扮演之角色」,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erle, A., and G. Means (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McMillan.
Bigelow, B. V. (2001), Gateway stock falls to lowest in 3 years; plunge follows PC maker’s restatement of 2000 earnings. The San Diego Union-Tribune (March 2): Business C-1.
Chiang, Y. C., and C. C. Kuo (2006), “Characteristics of Firms Owned by Foreigners on the Taiwanese Stock Market: An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3(3),721-728.
Demsetz, H., and K. Lehn (1985), “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3(6), 1155-1177.
Dhaliwal, D. S., Li, O. Z., Tsang, A., and Y. G. Yang (2011), “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Initi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86(1), 59-100.
Epps, R. W., and S. J. Cereola (2008), “Do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 (ISS) Corporate Governance Ratings Reflect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19(8), 1135-1148.
Fama, E. F. (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 288-307.
Firth, M. (1995),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Stockholders and Managerial Interests on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Firm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s Economics, 16(2),167–175.
Gorton, G. and F. Schmid (2000), “Universal Banki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German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58, 29-80.
Goss, A., and G. S. Roberts (2011),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Cost of Bank Loa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5 (7),1794-1810.
Healy, P. M., Hutton, A. P., and K. G. Palepu (1999),“Stock Performance and Intermediation Stock Performance and Intermediation Changes Surrounding Sustained,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6(3), 485-520.
Jensen, M. C., and R. Ruback (1983),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1-4), 5-50.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305-360.
Jensen, M. C. (1993),“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Journal of Finance ,48(3), 831-881.
Kang, J. K., and R. M. Stulz (1997), “Why is There a Home Bias? An Analysis of Foreign Portfolio Equity Ownership in Japa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6(1), 3-28.
Lang, M. H., and R. J. Lundholm (1996), “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 and Analyst Behavior,” Accounting Review ,71(4),467-492.
Lin, C. H., and C. Y. Shiu (2003), “Foreign Ownership in the Taiwan Stock Market: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13(1), 19-41.
McKinsey & Company (2002), McKinsey Global Investor Opinion Survey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Morck, R., Shieifer, A., and R. W. Vishny (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0, 293-315.
Prowse, S. (1998), Corporate Governance: Emerging Issues and Lessons from East Asia, Responding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orld Bank.
Rechner, P. L.(1989), “Corporate Governance:Fact or Fiction,” Business Horizons ,4, 11-15.
Richardson, S., Tuna, I., and M. Wu (2002), “Predi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Earnings Restatemen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Bank (1999), Corporate Governance :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Overview, The World Bank.
Xiang, B., and G. Zhang (1996), Large Shareholder Expropriation and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PEA/PACAP Finance conference and CFA annual meetings, NY, U.S.A.

網路部分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公司治理專區」,瀏覽日期:2019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sfb.gov.tw/ch/home.jsp?id=655&parentpath=0,648
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中心」,瀏覽日期:2019年12月23日,
取自:http://cgc.twse.com.tw/front/responsibility
臺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新聞」,瀏覽日期:2020年1月28日,取自:https://www.twse.com.tw/zh/news/newsDetail/ff808081656b34620165850b92a6007d
社團法人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瀏覽日期:2019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cga.org.tw/main/f_1_01_company_govern.aspx
(此全文20260131後開放瀏覽)
電子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