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79.102

摘要


本文結合現代醫學,對內經和難經等古代文南有關經絡的記載,對經絡的實質進行了分析、探討。本文根據中醫經典文獻內經、難經的記載,重點研究分析了經絡具有血管和神經和結構和功能。兩千年前,中國古代醫家在現代解剖、生理學建立之前,就提出了氣、血在身體內周而復始循環的要概念和人體功能統一協調聯絡的概念,并認為經絡是實現氣、血運行和人體機能協調的結構基礎。實際上,經絡的功能包括了血液循環、氣體交換、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體溫調節、生物能量轉化、神經調節、內分泌、生殖等全部生理功能,不宜把經絡的功能僅僅理解為某個系統的功能。 根據這兩部經典的記載,人體經氣流通的結構,有經脈、奇經八脈、絡脈、孫脈、氣街、皮部等,似乎是一個遍佈全身網絡結構,而不宜把經絡理解為界限狹窄的數條管線。半個世紀的經驗告訴我們,若要尋找到經絡的獨特形態結構,是不可能的。研究針炙作用機理只能在已知的形態結構基礎上。長期以來,國內、外在經絡實質的研究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沒有一項研究成果能證明是找到了經絡。究其原因,就是多數研究偏離了經典文獻關於經絡的記載,而期望在人體已知的組織結構之外找到經絡的“獨特實體結構”。因此,研究經絡,應首先熟讀中醫古典文南對經絡的論述,正确理解和掌握經絡理論精髓。正如明代著名醫家,針炙大成的作者楊繼洲(1522-1620)所說:“不溯其源,則無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窮其流,則何以知後世變法之弊。”

關鍵字

經張實質 血管 神經

被引用紀錄


鄭蓓蓓(2007)。五行音樂療法對情緒與經絡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7-3007200714421700
林世麟(2012)。以FCM為基礎之混合式演算法於中醫疾病經脈資料之分類〔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8-0409201222114700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