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51.199
  • 期刊

台灣梅雨季對流降水之時空分佈特徵

摘要


本文使用1975-1984年5、6月中央氣象局與民航局所屬共25個地面測站資料,以降水強度≥5mm h^(-1)作為對流降水之標準,分析台灣地區梅雨季對流降水之時空分佈特徵,並探討可能的影響因子。結果顯示,對流降水最大頻率位在中央山脈,並向東西兩側遞減,且西側頻率較東側為高,顯示西南氣流盛行下的地形舉升作用,在梅雨季之對流降水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流降水之平均強度,則以迎風面的嘉南地區與西北沿海較大,且後者特別有利於較劇烈之對流降水。對流降水出現頻率有顯著之日夜變化,除東南部與部份離島外,全台各地之對流降水均較集中於日間時段,尤以較劇烈者為然,顯示太陽輻射加熱效應為對流發展的重要因素。松山與高雄兩機場之逐時風場與對流降水變化顯示,兩地日間海風皆發展明顯,其所造成之局部輻合亦常為引發對流之機制。此種對流降水集中於日間及其與海風之可能關聯,與世界多處熱帶至副熱帶地區所得之研究結果相似。 此外,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沿海之南北方向對流降水日夜變化有顯著差異。西側不同對流強度之頻率在日間呈單高峰或雙高峰形式,且有較強對流頻率主軸出現時間距海岸愈遠愈延遲之現象,顯示對流發展與海風有直接相關。東側對流降水之最大頻率主要出現在午後,且出現時間由北向南延遲,由北向南之延遲時間與梅雨鋒面移動所需時間相近,顯示午後對流除與海風發展有關外,亦不能排除鋒面過境之影響。

被引用紀錄


修榮光(2010)。西南氣流實驗期間中尺度邊界與對流激發〔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2158
李清縢(2005)。東亞及台灣區域氣候之降尺度模擬〔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17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