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244.201

摘要


我們今天的電影研究,充斥了認同政治的各式訴求,關懷放在文化族群如何自我再現。從電影過去被理論化的歷史來看,電影研究不必然如此。早年焦點主要聚集在電影的新奇特質,可在視覺的層面複製物體的運動,精確程度超乎人類的視覺。班雅明1930年代論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舉出幾項電影出現的意義:首先是機械複製影像的能力,讓畫作的氣暈敗落、讓原作的神聖性消失;其次是機械之眼無限滲透,影像隨處可得,造就一門既民主又具前瞻性的藝術;最後是觀閱層面帶來的震撼效應,可作社會變革之用。不同的是1950年代的巴贊,在影像的本體論層面固守一個靜止的時間;用來分析史達林的宣傳影片,卻一樣深具政治批判的犀利。符號學和精神分析興起之後,電影理論越走越唯心,又因為把焦點拉到電影的觀閱政治,女性主義理論乃趁勢而起,從敘事學角度質疑觀閱層面父權的操縱。羅拉.莫薇等人破壞影像帶來的快感,又有偶像恐懼之嫌,其中有傅柯定義的壓抑假設在作用,始作俑者竟是電影影像自己。結果大量的論述(因為壓抑假設的緣故)自我複製,其中又數認同政治的情形最嚴重。女性主義因此陷入兩難:它攻擊視覺拜物陷女性於不義時,又對所謂正確的女性形象(或特定族群的形象)作拜物式的閱讀,使電影研究淪為一個幻影學門。於是,認同政治也可以是個政治倒退,解決之道是去理解人被當作幻影召喚的意義。

被引用紀錄


陳雀倩(2006)。八十年代大陸文學主體性的建構與尋根意識的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6.00776
林妏霜(2008)。異質文化與記憶: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歌曲〔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002201314300532
詹閔旭(2008)。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002201314301135

延伸閱讀


  • 包子逸(2023)。影之島鄉間小路49(4),64-65。https://doi.org/10.6707/agri.202304_49(4).0019
  • 江璇(2021)。幻色臺灣現代詩(66),70-70(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8164617-202106-202106210011-202106210011-70-70(2)
  • Chang, T. (2013). 決定性瞬間攝影美學概念分析 [master's thesis, Tamkang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218
  • 鐘鳴旦(1991)。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and Deliberation of Principles哲學與文化18(7),604-616。https://doi.org/10.7065/MRPC.199107.0604
  • 曾瓊玉(2016)。Purification〔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2006201616235800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