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2.140
  • 期刊

南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與意理分析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s of Signification in an Environmental Protest

摘要


針對一九九五年下半年發生在台灣南部之民眾圍廠,抗議石化工廠排放廢氣的個案,研究者利用社會學之社會運動理論分析,得出主客層面兩點結論。客觀來說,本文析得在抗爭過程中,縣級地方政府,因為中央政府受限於年底以降的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總統選舉,不敢開罪選民而取得關鍵中介角色:一方面迫使廠商降價供應自發電力並繳交地方營業稅,另一方面以此優惠條件令鄉民讓步而使石化工場復工,成為抗爭事件之最大受益者。主觀來說,本文證明鄉民與廠方兩造,環繞圍廠事件,各自形成「生存權利」及「科技萬能」的意識形態,並透過相同的論述機制,自然化了彼此「積怨」或「牟利、的動機,使動機成為論述空間中的「常識」,也使得抗爭兩造忘卻意識形態本身之運作。研究者並藉著經濟問題的討論,表達對融合組織及意理的社會運動架構的看法。

關鍵字

框架 動員 示意 自然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