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28.48
  • 期刊

消失的中間選民:2004年總統大選對空間理論的修正

The Disappearing Median Voter in the 2004 Presidential Campaign: The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Revised

摘要


本文發現中間選民理論對2004年大選適用時應予修正,雖然候選人集中在統獨的政策向度上,但影響選民投票的態度除了統獨的面向,還有第二個可以分開來的向度,即對現狀的態度。本文以後殖民理論為補充,推論第二向度影響到選民對候選人的信任,再用認知不協調理論補充,推論選民隨所信任候選人調整政策偏好。如此說明中間選民理論所不能解釋的現象,即當選的陳水扁採用非溫和化的競選策略,卻能扭轉落後的情形成為當選。後殖民理論主要指向選民的雙趨衝突。所謂雙趨,便是同時可趨統與可趨獨,或同時避統與避獨。簡言之,雙趨選民可以是不希望改變統獨之現狀,也可以是希望改變以獲得任何一個穩定的身份,但並不計較是統或獨。雙趨選民的存在,修正了空間理論的適用。即在一對一選舉中的單一政策議題空間上,可以不存在所謂的中間選民。

並列摘要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of 2004 in Taiwan fits the archetype of the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However, the incumbent party seemed to violate the median voter theorem by winning through a radical approach on the single issue of Taiwan independence vs. China reunification. This paper recruits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and postcolonial hybridity theory. It argues that the issue space defined by the campaigning parties is not always the same as it is understood by the voters. While having their own issue space, voters nonetheless change their position to follow those leaders they trust.

參考文獻


陳義彥、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0,7-39。
王鼎銘(2003)。政策認同下的投票效用與選擇:空間投票理論在不同選舉制度間的比較。選舉研究。10,131-166。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爲: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41-79。
王鼎銘(2001)。政策議題對台灣選舉行爲之影響-混合型洛基分析之應用。選舉研究。8,95-123。
TVBS民意調查中心

被引用紀錄


李明凱(2015)。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台的文化戰略〔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5.00807
周敬濤(2011)。投票率高誰得利?台灣總統選舉投票率與得票率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10365
吳欣禪(2010)。獨立選民的類型、政治行為與態度- 以台灣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3382
余忠威(2012)。台灣獨立選民之研究:2004年與2008年總統大選的實證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8062012052925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