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60.154
  • 期刊

對謝大寧「儒家圓教」的再詮釋之質疑:從「道德形上學」到「溝通倫理學的存有論轉化」的可行性之批判

A Critique of Xie Da-Ning's RUCHIA YUAN-CHIAO

摘要


謝大寧藉著對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作海德格式的存有論轉化,試圖對「儒家圓教」作新詮釋,他深信經此一轉化與聯結,仍舊可以保留住例學之道德性,為儒學注入新的、現代的生命。基本上,謝氐以所謂的「互為主體性」作縱橫整個論證的主要架構。他認為哈作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海德格的「此有」,即「共同此有」,是互為主體的。因此,透過伽德瑪「語言即存有」的媒介,即可將以「語言」溝通為主的溝通理性之社會行動,視之為「存有之解蔽其自己」。如此,所謂「本真之抉擇」即成為「此有之存在的抉擇」。其中,「自律」與「先驗的」等概念之轉換,並無損於「真理」與「道德性」之保留和確立。儒學之「性體」、「仁」與「中節」等道德形上內函也因此而得以保住。然而,筆者對此一詮釋之可能性深表懷疑-因為,最關鍵的「此有」之為「共同此有」之義,實意謂著存在思維的「此有之共同」,並非範疇思維,即互為主體性,的「相互(共有)的此有」。其次,「語言」的本質,至多也只是包涵著整個存有顯現過程的「存有之寓所」,但不就是「存有」本身;「自律」的概念,也不來自於溝通協商所獲得的普遍性原則;「道德性」的確立,更不是基於溝通行動中認知理性的同意;「真理」的必然與普遍,也不會主體間溝通合作所獲得的共識,總之,過度輕率運甪式思與等同思維,導致以「互為主體性」為主體,藉以完成哈伯瑪斯與海德格之間的聯結,進而思欲完成與儒家道德形上學之聯結的論證詮釋,終究無法避免自我潰敗之命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