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狀角膜炎是一種不知原因的角膜疾病。通常發生於角膜外傷或眼球開刀之後,以及淚腺分泌異常的病人。本篇報告,包括對本症文獻上的檢討以及病例的初步研究報告。 本症最先由Leber氏在1882年發表,認為與單純庖疹角膜炎有關,細絲乃是結膜的凝集物附著於角膜上者。此後,Uhthoff, Fisher, Hess以及Nuel等陸續提出報告,他們對細絲的來源則偏向於角膜演化者。 1928年Houver報告本症似常發生於停經前後,伴有慢性關節炎的婦人,Bossaline則報告與淚腺分泌缺乏有關。Schall用Schirmer's test,證明其關係。至於細絲的來源,有人謂係開刀後玻璃體變質者,有的以為與全身內分泌有關,有的則以為係角膜營養障碍所致。 1947年Brenner首次疑為一種的感染,同年Colombo報告,以為和Neurotrophic factor有關。1956年,Wewkamp對細絲的來源做詳細的病理檢查,發現竟是由角膜實質所引起的。同年Steiger報告一兩側絲狀角膜炎的病理解剖例,發現其腦組織有疑似疱疹之變化。Maria於1958年做細胞學的檢查,第一次暗示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並在上皮細胞內發現了類似包括體的存在。 細胞學上,病理解剖學上的結果,加上時常伴有角膜知覺之減退,病毒之可能性頗大。 眼球開刀後,常併發本症,已廣為所知。臺大眼科,從民國46年到民國52年6年內,82例網膜剝離開刀中,發現有8例12眼之絲狀角膜炎。這些絲狀角膜炎,通常使用碘酒燒灼治療,但輕症則往往自然治癒。下述症例,為其典型者: 本症例為一18歲浙江男性,由於左眼角膜剝離於民國52年5月住院,接受左眼角膜剝離開刀三次。開刀後,左眼每次都發生3到16天後消失的絲狀角膜炎。右眼則第一、二次開刀後出現了3至5天的絲狀角膜炎。左眼的絲狀角膜炎有兩次接受碘酒燒灼後始好轉,右眼則自然治癒。網膜剝離的病人,通常使用兩眼帶,我們的病例,往往去眼帶後,即遂漸好轉。本症例產生絲狀角膜炎時之主訴為懼光,流淚,異物感以及眼充血。使用細隙燈檢查,乃是典型之絲狀角膜炎,角膜知覺檢查,顯示較減弱。Shirmer's test結果正常。採其細絲做病理檢查,發現有許多多核細胞及淋巴球之侵浸。菌類,細菌之培養,皆陰性。 吾等曾使用組識培養,對兩例絲狀角膜炎,試分離病毒。角膜刮除後,種殖於三天的Hela細胞及人腎臟細胞。三天後,再做盲目轉接(blind passage),然皆無細胞病理反應發現。 絲狀角膜炎的發生,據Duke Elder,通常是角膜擦傷,浮腫及疱疹角膜,或反覆的潰瘍之後發生,或在乾性角膜炎Keratitis Sicca時。吾人病例中,有的發生於帶眼帶的正常眼。由此,其發生似與淚腺之分泌及眼瞼之關閉有關。 吾等對本症之治療,通常使用2形碘酒燒灼,結果尚佳。唯輕症者,乃可自然治癒。 使用組織培養,試圖分離病毒,但未成功。假定,本症是病毒引起的,則可以考慮到,使用的細胞不適合於生長,標本之運送,以及採取之時期等問題。關於此點。我們準備以後繼續深求期能闡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