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31.73

摘要


本研究由社會生產之角度,針對空間結構與區域政策,進行初步的分析。其目的主要在探討今日台灣地區區域空間結構形成之內在與外在動力,區域政策之本質,以及台灣今日所面對之區域的特性,並期對未來之規劃取向提出一分析性的架構。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利用歷次住宅及戶口普查、工商普查及相關官方統計資料為分析資料來源。視國家為經濟與社會關係的中介,分析國家如何透過區域政策來塑造台灣之區域空間結構。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一、台灣之經濟成長乃奠基於積極納入新國際分工體系之依賴發展。其空間結構的特性,乃藉生產方式連結的地理差異,不同勞動過程的空間分工,和都市及區域意義、功能的一再重新界定,以創造經濟成長的地理基礎。二、台灣地區空間的不均衡發展,乃差異化與均等化二種辯證過程的地理表現。其癥結不在設施、人口、產業空間分布不均,而是社會生產關係的不均衡。三、國家對空間結構之形成與發展,乃透過二種行動:1.區域發展政策,2.區域空間規劃。區域發展政策經由經貿措施、農工政策及基礎建設投資,推動勞動市場及生產空間再結構過程之進行。區域空間規劃在論述之層面,為國家行動提供技術形式上的合法性;在實施層面上則為經濟發展後遺症之補救措施。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王正誼(2007)。從臺北文化體育園區看都市企業主義的適用性〔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7.00048
郭名揚(2016)。坪林茶戶長:茶農、茶師、茶商的技藝養成與生命風格〔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1543
陳俐君(2014)。海角變樂園?台灣東北角海岸的遊憩化治理〔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2772
邱君萍(2013)。臺灣國土規劃政策之政經分析,1949~201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199
王瓊足(1999)。中小企業產業再結構對地方之衝擊—以和美地區紡織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09583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