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252.8
  • 期刊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

摘要


戰後國民黨政權遷台以來,非國民黨籍人士在各級民意代表選舉中,大致都能獲得二至三成選民的支持。究竟台灣反對運動的群眾基礎何在?透過對選舉資料的分析,本文將指出:台灣的省藉分歧大於階級分歧,民進黨是個兼具反體制色彩和台灣意識的本省人政黨,而非特定的資產階級政黨或工農階級政黨。 為什麼台灣反對運動的動力主要來自省籍而非階級?也就是說,是什麼政治及社會的原因促使三成左右的選民持續支持反對運動而成為其發展的主要動力?本文嘗試從政體(regimes)和反對(oppositions)的互動過程提出一個政治性的解釋:國民黨外來政權在台灣施行的威權侍從主義(authoritarian clientelism)及非競爭性選舉(non-competitive election),不但強化了本土反對運動的省籍屬性,而且同時削弱了它的階級特性。此一論證又可細分為二:(1)在威權主義方面,國民黨的外來威權統治,提供了本省人反體制運動的成長條件,並導致反威權統治的抗爭糾結著國家認同的衝突;(2)在侍從主義方面,國民黨的黨國侍從統治,以垂直個別利益交換的分贓政治和私人政治,系統化地取代了階級議題和集體行動,並遏阻了階級性反對運動的可能發展。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陳瑞平(2006)。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對台灣民主化之影響(1973~1991)〔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6.01005
黃麗芬(2005)。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認同之變遷─以「外獨會」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5.00736
李立偉(2010)。台灣民族認同的日常形構:以中國商品的治理與反消費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0.00666
李偉誠(2009)。A Tale of Two World: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9.00479
謝孟君(2017)。三隻小豬哪裡來? 2012年總統選舉蔡英文個人捐獻的空間分析─兼論馬英九之個人捐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19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