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48.124
  • 期刊

環境噪音污染-聽力的隱形殺手

摘要


早在18世紀時代就已發現噪音誘發性聽力損失(NIHL),且認知它是一種職業相關性疾病,但以當時的科技和醫學知識,加上工業才剛起步,並無法對當時作業環境提供有效改善措施,更甭談勞工的聽力保護。日常生活環境中充斥著大小程度不等之噪音,一般將可將噪音源分為工業性噪音和非工業性噪音,工業性噪音源指的是勞工作業環境噪音高於85分貝之產業,如營造業、製造業(紡織、石化、印刷、金屬等)、礦業及土石採取業、水電燃氣業等,勞工長期暴露有害噪音,由於進行緩慢,且通常不易察覺,一旦造成永久性聽閥值的變換,便導致不可逆的聽力損失。噪音性聽障是一種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和老年失聰及耳毒性藥物之聽損很相似,其聽力圖的特徵主要是高頻聽損,3k-6kHz聽閥上升或4kHz呈一凹陷,通常在最初的5年內會引發聽損,約10-15年可導致永久性聽障,主要決定於噪音音壓水平高低、暴露期間長短、防音防護具使用及個人體質。唯有勞工聽力保護計畫的徹底實施,如噪音作業環境改善、產程自動化、防音防護具使用、定期聽力檢查、輪班制或工作區輪調等,才能有效預防及減少噪音性聽力損失。至於非工業性噪音源,如交通運輸(如機場、鐵道旁、捷運路線旁、十字路口等)、KTV、Disco Pub、兒童遊樂場、電動玩具場、搖滾樂、鄉村音樂俱樂部等可能產生高分貝噪音,對聽力構成傷害。即使是居家常用之洗衣機、吸塵器、除草機、電動工具或鏈鋸等產生之噪音亦高達80-100分貝,不可掉以輕心,亦漸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尤其是青少年流行之隨身聽,可能是聽力的隱形殺手。一項針對大學校園內學生之聽力檢查,發現有近三分之一罹患輕度高頻聽障,可能肇因於隨身聽之使用或其它休閒噪音的暴露(如搖滾樂、舞會、機車、雪上摩托車等)。一些大眾娛樂音樂表演者,像交響樂團團員與指揮家、熱門音樂團員、合唱團員等長期暴露高分貝之音樂聲響,研究已證實亦會導致其成員之聽力損失,如何戴上特殊防音防護具而不影響其表演水準,則有待進一步研發。有害噪音的暴露除了會導致聽障外,尚可能引發其它健康效應,像失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精神官能症等,可能增加社會之醫療給付及褔利負擔。

被引用紀錄


沈育民(2015)。改裝商用錄音筆作為噪音劑量量測裝置可行性評估〔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5.00257
彭韻華(2002)。平版印刷廠噪音防治現況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904200715392351
王珊文(2004)。組織、環境及管理介入策略對紡織廠實施聽力保護計畫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09173355
姜安憶(2017)。營造業勞工的健康識能與健康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4-17082017074856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