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24.232
  • 期刊

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質變

摘要


台灣地區自一九七○年代中期起,因經濟發展而經歷社會失序的困擾,政府機構與社會菁英人士開始呼籲,應促使宗教發揮教化影響力量以矯正社會的亂象。到了一九八○年代,台灣宗教蓬勃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社會現象,然而,八○年代以來蓬勃的宗教發展,似乎並未對日益惡化的台灣社會失序現象產生多大的框正作用,反倒出現不少令人爭議的「宗教事件」,有識者不禁要問傳統宗教對社會的規範與約制功能是否仍舊存在?本文試圖自社會變遷影響社會與宗教互動的面向,論述理性化所導致的「世俗化」,與資本主義擴展帶來的「全球化」等兩個重要社會現象,如何削弱了宗教原有的社會整合與社會控制功能。文中並分別舉外傳的山達基教會,與本土的清海教團等兩個新興宗教為例,說明這兩個深具世俗化與全球化的新興宗教團體,所呈現宗教商品化特質,是造成當代宗教發展與社會失序並存的主要原因。作者指出在世俗化與全球化的環境中,宗教與社會關係的質變,亦即當宗教成為滿足個人需要的一種消費性商品,宗教不再提供集體的價值與共識,也無法再賦予社會事務神聖的意義,宗教發展與社會秩序的維繫必然不再是一體的兩面,社會的穩定與社會秩序的維繫也可能必須另尋其他的途徑。

被引用紀錄


黃玉婷(2009)。宗教文化消費的當代形式-以法國社會的基督教信仰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081
洪長興(2005)。臺北市宗教管理之研究-以民政業務系統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907
林柏伸(2009)。臺灣古墓對聯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409200916385500
胡嘉琳(2011)。行銷保生大帝─台南縣歸仁鄉仁壽宮的新興宗教化(1945-201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29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