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76.66
  • 期刊

東協十國區域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未來-本區域社會發展條件之分析與比較

摘要


一九九二年的「東協高峰會」,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終於在東協十國不斷地協商和合作的過程中,以及東協十國展現的決心和毅力,使世界各國不得不重視世界經濟地圖,終於將要形成另一片新的「東南亞共同體」區域經濟版塊。這個版塊的主體是「東協十國」。但是它很精準地納入了中國、日本、韓國等,形成它的外環經濟合作體系此外。東協十國,它也不拒絕和印度、澳洲、紐亞蘭的合作。二○○五年十二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東亞高峰會」就這樣正式整合成功。 東協十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必須確保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以外,它更需要「社會發展」條件的支撐。本論文係根據聯合國二○○二年八月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高峰會」所發表的「世界高峰會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的內容,選擇了十三項總合社會發展指標,針對東協十國的社會人文地理等的發展條件,分別給予評比,同時給予等級的比較。本論文的這個分析手法,只想試著從社會發展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建立一個可以量化的思維模式。 論文的最後,也對東協十國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問題,提出一些宏觀性的論點,僅供有興趣東協十國未來形成「東南亞共同體」研究者的參考。

被引用紀錄


李艷蓮(2010)。中國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在區域貿易中的發展與變遷之研究 -以紡織業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1309
許天舵(2008)。「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架構下,自由貿易港區發展之分析-以香港、新加坡、高雄港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0406
周士凱(2007)。中國西部大開發與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大西南邊境貿易與湄公河流域開發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214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