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15.161
  • 期刊

鄉土、大眾與現實主義

Hsiang-tu, the Public, and Realism

摘要


台灣新文學自肇始以來,「鄉土」便一直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概念,可以說,再沒有比以「鄉土」為名所進行的論爭,可以如此歷時長久,足以吸捲龐大的論述能量,卻同時又是那麼地分歧、曖昧與複雜了。無疑的,環繞「鄉土」所展開的諸種議論不但和台灣新文學的發展歷史與時俱進,同時也是一股參與台灣文學生產的重要力量。記憶猶新的,尤其是戰後七○年代的那一場鄉土文學論爭,更是成了催生台灣文學後來得以成為一門新興學科的重要推手,也因此,它的關懷焦點與敘述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規範著台灣文學的建構與形貌。而本文是以七○年代的鄉土論戰為主軸,討論在鄉土論戰中,論者究竟是如何投射並想像諸如鄉土、大眾、與現實主義等議題,並嘗試釐清其間的錯綜糾葛。

參考文獻


日本教育社會學會編(1967)。教育社會學辭典。東京:東洋館出版社。
王錦江(1964)。日據時期的台灣新文學。台灣文藝。1(3)
古繼堂(2003)。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
西川滿。〈紙人豆馬〉。《文藝台灣》第5 卷3 號。1942
李瑞騰()。

被引用紀錄


紀宛蓉(2015)。「回歸」思潮下的文化病理反思:施叔青小說《牛鈴聲響》、《琉璃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50820151407585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