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89.85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專運動員對於運動偏差行為的主觀認知情形,並檢驗不同人口特性之大專運動員在運動偏差行為上之認知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之228名學生,研究工具為「大專運動員運動道德調查問卷」,問卷於2011年1月6日至1月14日進行發放與回收,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一)運動偏差行為以受傷參賽為最高,其次依序為團隊壓力、違規欺騙與外力影響;(二)性別在「受傷參賽」、「違規欺騙」、「外力影響」上達顯著差異;(三)入學管道在「受傷參賽」因素上達顯著差異;(四)系所在「受傷參賽」、「違規欺騙」、「外力影響」上達顯著差異;事後檢驗結果顯示體育系在受傷參賽高於休閒、運健、舞蹈等系所,競技系高於舞蹈系;體育系在違規欺騙高於運健系與舞蹈系;競技系在外力影響高於舞蹈系;(五)年級在運動偏差行為之各構面上均未達顯著差異。根據結果,建議教育單位應持續灌輸運動員對於運動訓練的正確觀念與應有的倫理道德規範,並應考量運動員的背景特性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減少運動偏差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蔡俊傑、羅鴻仁、管世弘(2012)。運動道德解離量表之編製。大專體育學刊, 14(1),42-55。
洪嘉文(2000)。運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華體育,14(3),8-16。
盧俊宏、季力康(2009)。運動心理學:心理學在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連結。應用 心理研究,42,55-213。
Boardley, I. D., & Kavussanu, M. (200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port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9(5), 608-628.
Merton, R. K. (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