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Telomere)就是染色體的尾端,培養中的身體細胞在其每次複製時端粒的長度皆會變短,端粒的長度是和身體細胞的壽命成反相關,最近有一些資料顯示端粒扮演了生物時鐘的角色,不只是在細胞層次的生命變化,也影響整個系統性的老化。在人類,端粒不只影響了生物上的老化,也影響了老化疾病的病生理學包括了癌症和心臟血管疾病和其他的許多疾病。這種在細胞染色體宋端的結構,在過去,一直未引起學者的重視。但在過去10幾年中,卻發現它的重要性。在細胞分裂時,他們發現若沒有端粒的增殖,則細胞會逐漸的老化,甚至死亡,進而導致絕種,但卻不知端粒增殖的機制。直到最近發現端粒酶(telomerase)才知道它的真象。自此以後,學者們進一步在其他生物中亦做類似的研究。包括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結果它們均有類似的端粒結構。如老鼠與人類等脊椎動物,其端粒的核若酸大部分均為T(Thymidine) 與G(Guanine)。例如人與老鼠的端粒核若酸順序為TTAGGG,蛔蟲則為TTAGGC。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端粒是由非常多重複的TTAGGG所組成。人類的染色體尾端便具有長達5 kb的TTAGGG。端粒的功能包含了穩定染色體尾端和保護在染色體以下區域的基因。在近5年來我們對於端粒複製機制的瞭解有長足的進步。這領域中所有的模型系統都被廣泛的研究。這幾年許多學術論文並證實端粒複製對於染色體穩定、老化以及癌症形成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