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208.183
  • 期刊

地下水含氯有機物不同採樣方法於查證階段及調查評估之應用評析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Groundwater Sampling Method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摘要


含水層水力傳導係數(K)空間的異質性影響含氯有機物溶解相污染團在高/低滲透性地層(或高/低K區)之間的擴散作用。現場調查或整治評估已證實低K區的溶質造成整治場址常見的濃度穿透曲線之拖尾(tailing)效應或濃度回升現象。傳統貝勒管或微洗井採樣之流動機制主要為移流作用,汲取之水量主要來自較高滲透性地層,地質異質性越複雜或高/低K區互層越明顯,貝勒管及微洗井採樣容易錯估實際污染情形,特別是無法採集到已擴散至低滲透性地層之污染物。被動式擴散袋採樣之流動機制為擴散作用,比較能反映高/低K區之污染分布,但採樣需等待14天以上,等待期間恐有外力干擾而影響查證數據。本文針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含氯運作中工廠計畫歷年查證之35口監測井同時執行兩種採樣方法(微洗井與貝勒管)之地下水含氯烯類與含氯烷類分析數據,根據t檢定、Z檢定及F檢定等三種統計假設檢定結果,均顯示微洗井與貝勒管採樣之地下水分析結果並無明顯差異的存在;而迴歸分析與相關性分析亦顯示兩種採樣方法之濃度分布俱有高度正相關性(r = 0.79 ~ 0.99)及相關強度(R^2 = 0.62~0.98)。本文並透過兩處實場案例說明高/低K區之擴散傳輸行為與不同採樣方法(貝勒管、微洗井及被動式擴散帶)之結果比對,建議砂質含水層、礫石含水層、地質互層明顯、深層含水層等之合適採樣方法及調查評估技術,期能降低查證漏失之機率,界定高/低K區實際污染分布與可能來源。

並列摘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