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0.24
  • 學位論文

展示與觀看:1927-1930年台灣美術展覽會活動研究

指導教授 : 顏娟英

摘要


首度由官方舉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台展),在台灣美術史的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後共舉行16回的台展(1927-1936)與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1938-1943),主導日後台灣美術發展的方向與內容,奠定了以展覽會形式為主軸的活動型態,同時也是畫家生存與活動的重要空間。台展的開辦,同時也影響了台灣社會的其他層面。在殖民地的文化建設不完全的情況下,台展甚至還取代了專業美術學校與美術館的部份功能,扮演起美術教育的重要角色。筆者希望藉由其他美術展覽會的研究成果,重新檢討做為「展覽會」裝置的台展,在設立之初如何影響台灣的美術發展。 透過台府展的作品來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美術面貌,一直是台灣美術史研究的重點。而目前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較寬廣的鳥瞰角度, 讓我們重新來檢視台展,例如顏娟英老師多年的研究,讓我們充份掌握了台灣西洋畫發展的脈絡。 而台展中的四大審查員個別的生平與畫風研究,也都有了初步成果。 另外,對繪畫類別的研究, 以及台府展畫作的風格 等研究等,也提供了解展覽會機制的重要基礎。1927年台展的開辦,移植自日本官方美術展覽會的模式,同時也是以美術為中心的台灣近代性文化機制的創生。因此以展覽會做為近代文化機制的角度來檢討台展,是本文的主軸。除了美術史研究之外,其他領域對於展覽會的研究顯示,展覽會以視覺的方式發揮影響的重要性。在各種展覽會中有安排的公開展示,是為近代性的表現。因此本文選擇使用「展示」與「觀看」的角度來理解展覽會。 本文以1927年至1930年四回台展為研究的主題。1927年台展創立,對社會影響深遠。而一般研究者在處理台府展作品的分析時,對於台展第五、六回(1931)前的發展,經常以台展初期來稱呼。而本文對於台展前五回的發展情形的討論,根據以下理由選擇台展前四回(1927-1930)做為討論的重點。第一、在第四回(1930)的東洋畫部們審查員評論中,出現了台展正統型畫作的說法。 意即台展舉辦到了第四年後,才開始有符合審查員心目中台展標準的畫作出現。第二、做為台展畫作的主要發展方向:「地方色彩」的口號, 在1928年由來自日本的東洋畫審查員松林桂月提出後,影響了台展入選作品的發展方向,畫家紛紛尋求符合台灣特色的題材來創作,也因此衍生出固定畫風樣式的出現。到了1930年開始有質疑與思考的聲音出現,評論者認為「地方色彩」不應該只是某些固定的題材表現,更應該追求貼近時代性的創作。 第三、1931年日本大型繪畫團體--獨立美術協會至台展出, 獨立美術協會展的作品將日本前衛新潮的畫風引進台灣,同時刺激了台展的出品畫作。影響了整體美術大環境的轉變。1930至1931年可以說是一個重要轉變時刻。因此本文選擇台展由創立至初步轉變的前四回,做為研究的對象。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Taiwan Fine Art Exhibition

參考文獻


14. 呂紹理,〈展示臺灣:一九○三年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之研究〉,《臺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二期(2002.12),頁103-144。
38. 顏娟英,〈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四分(2002),頁625-683。
32. 賴明珠,〈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第三期(1999),頁53-73。
27.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教育思想史為座標〉,《台灣史研究》第七卷第二期(2001年6月),頁1-49。
39. 顏娟英,〈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台灣意識問題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卷2期(2004年6月),頁115-141。

被引用紀錄


黃意惠(2013)。媒體對西班牙前衛藝術的報導與台灣藝術發展之關係—以戒嚴時期的《聯合報》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423
溫祝羚(2012)。空間元素的並列到調和:以日治時期井手薰主導之建築活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835
蕭怡姍(2012)。南島‧繁花‧勝景-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與《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216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