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23.31.148
  • 學位論文

《論語》中的情感語詞研究

指導教授 : 傅佩榮

摘要


本論文是以《論語》一書為基本材料,試圖通過情緒的角度,作為理解孔子思想的切入點,希望透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為直接的行為表現(情緒),以驗證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本文認為:在《論語》中所出現的所有情緒背後皆有一道德情感對其產生主導作用,使這些情緒反應有其一致性。道德情感首先是來自於血緣親情的「孝悌」,再將「孝悌」之情感向外推展出去便是「仁」。「仁」之為道德情感,其道德認識的內容是「禮」、「詩」與「天」。除了道德認識之外,「仁」之情感還首先受到「能近取譬」這一道德理性原則的內控。使人們由人人與生所具有的血緣親情(孝悌)通過「能近取譬」這一推己及人的道德理性原則,向外擴展至整體人倫關係,使所有人間社會的每一個他人皆成我們道德義務的對象。道德認識的培養需由後天的「學」與「思」,而「知」是全然以道德認識為內容的。道德理性的培養則需先使我們的心志遵循於道德理性原則的指引,再配合「義」與「勇」以權衡是非並貫徹我們所立之志向。最後,德治的實現是孔子欲完成其所肩負之使命的唯一方法,而德治得以實現的關鍵正在於道德情感(仁)。因此,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無論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行為表現(情緒),到理想社會的建立與文化傳統的傳承,隨處都可見到人心之道德情感(仁)在其中所產生的重大作用。

關鍵字

情緒 孔子 《論語》 情感 道德情感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Emotion Sentiment Analects Jen Li Confucius Moral Sentiment

參考文獻


鄧球柏〈孔孟的人格論──三大德(仁智勇)與大丈夫〉,《哲學研究》第十二期(2001):50-55。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民國8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7年。
---〈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01-21。
余治平〈性情形而上學:儒家哲學的特有門徑〉,《中國哲學》第十期(2003):10-16。

被引用紀錄


徐子雯(2012)。論孟子的「知言」和「養氣」──以「兼善」為出發點〔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2.01837
蔡士瑋(2008)。從《論語》和《孟子》論「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8.0011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