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69.45
  • 學位論文

從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論仇恨性言論之管制

The Regulation of Hate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指導教授 : 蔡宗珍

摘要


「仇恨性言論」一詞在學理上大致可被形容為針對種族、宗教、性傾向等可得特定群體,而以威脅、侮辱等方式侵犯該群體,並可能造成大眾對該群體之敵意或蔑視之言論。然而以上以描述事實現象方式之特徵形容,仍過於模糊而不足以作為法學分析的對象。因此本文以我國現行法制為基礎,試圖回到法體系中掌握「仇恨性言論」之特徵。仇恨性言論在我國之所以成為一待處理的原因即在於此類言論並不針對特定個人,而我國現行法並無提供非特定個人為受害者的救濟管道。故只要是個人權利保護機制足以解決的言論自由衝突,皆應排除於本文所欲處理的仇恨性言論範圍之外,否則就已有足夠解決紛爭管道之問題再予討論應如何管制並無實益。 本文以各國憲法對於言論自由之保障方式出發,並藉由仇恨性言論此尚未被定型之言論,來研究言論類型化之意義與功能。言論類型化之目的在於使法院於審理案件時有跡可循,人民對於判決之可預見性高。而即使未採取美國之類型化方式,我國亦得由憲法第23條所設之四項要件,針對各基本權利甚至針對言論自由之各種案例型態,發展出相異的處理準則。此際將與美國的言論類型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與直接橫向移植外國法制的成果相比,若能由我國本身的憲法設計出發,其理論基礎將更為堅強,也能避免移植後水土不服的情形。另本文主張,在直接或間接管制仇恨性言論皆無法被憲法接受時,即應採取容忍之態度,放任言論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林玟堯(2009)。《以法社會學之觀點論網路仇恨言論》,中興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仁杰(2006)。《歧視「外籍新娘」和「大陸新娘」言論之管制倡議-從批判種族理論觀點出發》,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典倫(2005)。《美國法上種族仇恨性言論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政、陳偉杰、莊旻達、王上維(2011)。〈美國司法違憲審查正當性論辯脈絡之分析〉,《政大法學評論》,第122期,頁83-184。
蔡宗珍(2010),〈法律保留思想及其發展的制度關聯要素探微〉,《臺大法學論叢》,39卷3期,頁1-68。

被引用紀錄


張益昌(2017)。賄選行為之可罰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552
蔡孟蕙(2014)。商標詼諧模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2290
林煜騰(2014)。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制 -以跨國網路為核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2067
張嘉婷(2014)。論公民不服從之刑事責任–以可罰違法性之相對輕微型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360
曾至楷(2013)。仇恨性言論的容忍與禁止-比較法的觀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212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