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65.66
  • 學位論文

臺灣地區人文學學術出版與學術傳播之研究

On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of Humaniti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陳雪華

摘要


近年來學術傳播與學術出版問題之探討頗受重視,但大部份的焦點,均集中於STM (science, technology & medical)領域的期刊出版,對人文學領域的學術出版,尤其是專書形式的出版關注較少;而對於人文學專書出版和人文學學術傳播之研究,亦缺乏較為系統性的研究。此外,近年來國內外人文學學術專書銷售量日漸下滑、人文學者專書出版不易,也使得專書出版問題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基於此,本研究以人文學之學術出版為研究主體,以人文學學術傳播系統運作為主要背景,進行人文學學術出版與學術傳播之研究。 本研究之文獻探討,首先探討學術傳播與學術出版之意義,其次分析人文學學術出版、人文學學術傳播之特質,並進而整理國內外人文學學術獎酬機制之運作情形,並綜合整理現有之學術專書出版問題改善方案。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取徑,選擇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之十名人文學學者、五家學術出版社為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之深度訪談,並輔以文獻分析及敘述性統計方法,以求能深入了解人文學學術出版與學術傳播相關之各種問題。   研究結果可概分為以下五方面:第一,人文學學術傳播與專書出版之間存在有多面向的關係,並以雙向方式互為影響。第二,我國的人文學學術出版界存在有規模小、出版方向歧異性大等現象,並且在品質面、經營面、傳佈面等三方面都有其問題存在,且問題之原因來自經濟面、學術面、科技面等四方面,而中國大陸學術出版業之快速發展,也對我國產生正負面並存的影響。第三,人文學學術傳播之運作,有許多與科技領域不同之特質。第四,由人文學者及出版者之實際經驗顯示,顯示出人文學界和學術出版界關係密切,互動頻繁,對彼此的生態也有所了解。第五,人文學者和出版者均提出了許多對學術出版、學術傳播的改進建議和期待,但這些期待和建議大多均由自身的立場和觀點出發,主要集中在資源面、制度面、法令政策面等三個層面。   經由對主要研究結果的分析,並綜合整體研究的內容,本研究主要之結論可概分為以下六點:一、人文學學術傳播系統與學術出版體系是一種互為倚賴 (Interdependence)的生態。二、人文學學術出版問題為一系統性的問題,而非單一問題,各因素之間會互相影響、刺激、循環。三、我國人文學學術出版環境有其獨特現象,與國外學術出版環境不同,尤其在自費出版與自費審查上。四、人文學界與學術出版界各有其結構性的問題存在,且人文學者與出版者觀點仍有不同,但基本上並無明顯衝突。五、人文學學術傳播以專書為主要傳播單元(Communication Unit),和科技界以期刊為傳播單元有所不同,根本原因在於二者學術傳播運作上的需要不同。六、人文學界和學術出版界的生態和所面臨的環境十分多樣複雜,因此在解讀上、提出學術出版問題的對策上,需注意其複雜性和多樣性,不可一概而論。 本研究最後參酌受訪人文學者與出版者所提出的各種建議,並參考國內外文獻中可行之作法,提出各種改進人文學學術出版、學術傳播的建議。這些建議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部份,包括了針對學術出版界、針對政府學術主管機關、以及針對各大學等三方面: 一、 對學術出版界 1. 學術出版界生態複雜,小型、大型學術出版社、政府學術出版單位各有不同的特生和困難,需採取不同的方式予以協助 2. 可採取電子專書或按需印刷(POD)等方式作為出版選項,但需注意使用者的需求和品質、價值感等問題。尤其POD因沒有印量的限制,不易絕版,對學術傳播上有正面意義。 二、對政府學術主管機關   1. 在學術評鑑及相關評量標準擘劃方面,人文學的學術評鑑制度,建議可公開徵求方案找尋共識,並應先試行;進行專書引文資料庫建置或專書引用數據之收集,並進行人文學學術成果量化指標之擴大、調整、以及開發新指標。   2. 在學術獎酬機制之運作和執行方面,在認定範圍上應朝向更符合人文學特質之方向發展,重內容而非形式,尤其人文學教科書、翻譯等更應受重視;各種補助和獎勵,申請適用條件可更多元、規模和數量可擴大、年限可更長;各種學術計畫之補助經費,在執行上應配合人文學的特質和需求、並由人文學界自行規劃如何使用、廣納人文學者參與管考。 3. 在增加學術資源、圖書館資源層面上,政府主管機關應投入資源,對現行審查工作作進一步之改善;各大學運作所需之必要性經費,應長年充足編列,不應以專案或計畫方式驅使各大學用競爭的方式去爭取;輔導建立學術專書書評制度、提升圖書館之取用機制與資源,以提升學術出版品的傳播效果;協助國內各圖書館、文化機關採購國內出版品,穩固學術出版基本市場   4. 在整體學術環境和風氣層面、政策擬定、法令執行上,應注重整體學界風氣和環境的塑造;學術發展政策制定過程應公開、透明、並有讓人文學界參與及發聲之管道;政策應有一貫性,不應糢糊或充滿不確定性;法令執行可採取較有彈性之途徑,並公開說明政策,以免引起圖利的質疑。 三、對國內各個大學 1. 各大學在設計獎酬制度上,應摒除科技領域思維,建立人文學自身的標準。  2. 部份大學既有的優良專書獎勵,可進一步討論如何改進。也應促使更多大學制定具體的辦法獎勵教師撰寫優良專書。 3. 各種補助和獎勵,在執行上應環環相扣,並有其它配套措施配合,以發揮整體性的作用。 4. 並非所有類型、所有規模的大學都需要大學出版社,可考慮在現有資源和框架下,協助人文學教師降低出版的困難。   而在未來研究方向上,則提出了出版與升等之關係、數位人文、專書引用資料庫及人文學指標開發、審查與出版二者分離處理之可行性等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字

人文學 專書 學術出版 學術傳播 獎酬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張慧銖 (2007)。積極建立人文學門教師研究力評鑑指標。評鑑,5,42-43。
陳曼玲 (2007)。正視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領域評比的必要性。評鑑,5,38-41。
陳明莉 (2003)。台灣學術場域的知識生產、傳播與消費: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出版分析。教育與社會研究,5,1-46。
黃慕萱、張郁蔚 (2005)。從研究產出探討人文社會學者學術評鑑之特性。圖書資訊學刊,2(3/4),1-19。
葉啓政 (2005)。缺乏社會現實感的指標性評鑑迷思。在 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

被引用紀錄


張慈芬(2015)。圖書資訊學領域期刊之出版時滯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5.00801
洪一梅(2016)。探究臺灣人文學領域的在地學術文化:以學術評鑑為基礎的觀察與詮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10194
張天心(2016)。從研究評鑑的觀點來看學術專書的問題:以社會學在台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0884
張瑋麟(2014)。按需印刷在臺灣學術出版的發展與困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923
王鈞湄(2013)。適用於人文社會學者之非傳統學術指標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7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