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73.214.79
  • 學位論文

全球環保規範,生產網絡的治理與新興結構-以台灣TFT-LCD產業為例

Global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Governance of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Emerging Structures: A Case Study of Taiwan TFT-LCD Industry

指導教授 : 夏鑄九
共同指導教授 : 陳良治(Liang-Chih Chen)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以「全球商品鏈」-「工業組織動態」-「參與生產/非參與生產領域」做為概念框架,探討自2002年起至2010年「國際環保指令/規範」做為「影響」進入台灣TFT-LCD產業的「綠色規格治理」與「動態組織轉變」,並說明「在地生產網絡」,也就是包含重要「外部行動者」,對國際環保指令/規範影響產生的回應與「新興結構」,並指出其「動態轉變」對生產網絡/非參與生產領域產生的水平「線性」影響。本研究主要對話對象為「全球價值鏈」理論與「生態現代化」理論。 研究方法透過廠商的「半結構性」訪談、內部制度文件與相關佐證的次級資料交叉驗證而得。各章重點如以下: 1. 國際環保指令/規範「做為影響」進入全球價值鏈,在(1.)「禁限用化學物質」的規範影響下,「禁限用物質」規範涵蓋RoHS、REACH、PoHS、PFOS等有關的國際環保指令,在全球價值鏈內部垂直治理為「加深權力不對稱」關係,領導公司制訂「環保規格技術規範與標準」,透過「產品檢證」與「系統條款與稽核控制」,有距離地「規訓」市場,以及過程中「供應鏈空間」具有摩擦,或稱「差異的評價標」。全球環境保護的目標需要消耗「製造廠供應鏈」所在「領域」更多的能源、資源,並且由零組件廠商承擔「禁限用有害物質」目標達成的關鍵責任。(2.)「產品環境化設計」有關規範影響下,包含WEEE、ErP指令,則是由台灣生產網絡「外部行動者」引導,與TFT-LCD製造廠橫向競爭和內在組織能力驅動,進行「產品生命週期盤查與評估」的系統分析過程。 2. 台灣的TFT-LCD產業的「在地生產網絡」2007年後被認為順利通過RoHS指令的要求,扮演一定角色的「外部行動者」包含國家(中央政府)、顧問機構、檢測機構、驗證機構,以及其他支持和相關組織:公會、學術單位、軟體技術公司,以上5項外部行動者與生產性主體,程度不一的架構出新興綠色經濟網絡。並且,其間顧問機構、檢測機構與生產性行動者發展出「伙伴關係」,另外在地生產網絡也具有拉扯關係。 3. 國際環保指令/規範「做為影響」擴散到台灣TFT-LCD產業生產網絡,全球環保有關的「知識」透過全球生產網絡與跨界網絡的賦予,使得TFT-LCD製造廠擁有更多「權力」,知識體系的賦予與驗證的加持更「加深」TFT-LCD製造廠和「非參與生產網絡的行動者」與他們的社區的「資訊不對稱」。 最後,本研究建基在經驗研究上,對「全球價值鏈」理論站在批判的立場,認為在新興的「倫理性國際規範」下,全球價值鏈具有多元的權力關係,「治理」應該延伸到集體的或區域的層次討論,並且應探討「市場」在價值獲取中「建構的本質」與其影響的意義。同時,本研究也對生態現代化理論提出批判,認為國際環保指令,原本是期待附加「全球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共同發展於「市場」中,但真實的狀態卻是更穩固的既有市場,以及既有不平等的進一步固著。

參考文獻


瞿宛文(2006)〈台灣後起者能藉自創品牌升級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3期,1-52。
楊友仁(2007)〈產業網絡之領域化與組織治理的對話:以PC產業台商跨界生產網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4。
許享承(2006)《綠色供應鏈管理機制建構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義方(2004)〈綠色供應鏈中綠色供應商之評估—以PCB供應商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Andersen, M. S. (2002).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r subversion? The effects of Europeanization on Eastern Europ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5(9), 1394-1416.

被引用紀錄


鄧丞鈞(2014)。影響電子零組件製造產業有效推動環境保護因素之研究-FAHP之應用〔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2fcycu20140025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