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04.196.161
  • 學位論文

WDM光網路之動態保護與可存活性設計

Dynamic Protection and Survivable Design for Optical WDM Networks

指導教授 : 郭斯彥

摘要


隨著網際網路用戶的快速成長與網路服務的多樣化,整合媒體資訊傳輸的串流資料傳輸需求與日劇增,高速寬頻網路是目前發展的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必須提供高效率的服務品質保證。而光纖通訊技術的發展,為寬頻網路多媒體時代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已成為解決頻寬不足的最佳選擇和必要的選項。其中,又以多波長分波多工光纖網路為近年來發展與研究的重點。無論是在長途骨幹網路或是介接區域網路間的都會光纖網路,考量因應錯誤發生時之網路備援容量的設計方案,是刻不容緩的議題,該如何建構一個快速回復效率且達到低容量成本的多波長分波多工光纖網路容錯環境,是本論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本論文在第一章對多波長分波多工光纖網路的相關背景做一介紹。首先描述分波多工的技術原理,其次說明光網路的進展,包含了從早期的點對點系統轉移至波長接取移除多工設備,再轉換至光波長跨接設備之光網路系統(包括被動路由器與主動開關等)。接下來說明光網路的建構方式,包含較適合用在區域及都會網路的廣播選擇式網路與較適合用在廣域網路的波長路由式網路,而後者也是本論文主要的探討對象。然後是對WDM網路的研究重點做一整理與說明,包含了網路控管、錯誤管理、群播技術、IPoWDM、訊務聚合、OPS技術等。最後則是補充說明Translucent網路的相關議題。 在第二章則是著重在環狀網路與網狀網路的錯誤處理架構介紹。環狀網路擁有快速的錯誤回復速度,但是在頻寬使用效益及路由彈性上顯得較差。相對的,網狀網路擁有較高的頻寬與路由效率,但是可能無法提供如環狀網路的錯誤回復速度。因此,如何結合此二者之優點而提出一整合解決方案則是目前學者研究的重點。在本章我們首先說明錯誤的型態及發生率,而後簡介傳統及新型的連線保護與回復方案,包含了鏈路保護,路徑保護,子路徑保護與環狀保護,接下來提出為達到保護目的所必須使用的連線允入演算法之基本架構,針對WDM環狀與網狀網路的保護相關議題也將一併介紹,最後則是對動態回復機制做整理及討論。 在第三章將提出使用群保護(group protection)的新架構。其目標是希望能建構一種在動態多波長分波多工光纖網路上的保護機制,同時擁有環的回復速度與網狀網路的成本效益,在國外有著名的學者早已提出使用事先組態保護環(p-cycles)的技術,然而p-cycles由於考量備援容量之最佳化,因此並不非常適合用在動態網路。群也是屬於環狀保護的一種,然而群的形成是動態的,其負責保護座落於群中的各個主要連線線段,而這些主要連線線段則是共享此群之邊緣線段做為保護線段。由於群的動態保護特性,使得其在頻寬使用效率上可達到最佳配置;而由於各群的大小及周長限制,使得各群內的錯誤回復之最大延遲與保護品質獲得保證,同時各群之錯誤也因此被隔離而可獨立回復。我們將描述此種保護機制的細節以及探討其對不同網路效能參數的影響。 在第四章將探討針對在WDM網路中之行動使用者,對其之連線要求提供保護之解決方案。在過去及已知的研究,皆是基於使用者在連線期間皆處於固定的服務邊緣路由器範圍。然而,隨著快速行動服務之應用日趨增加,有必要考慮此種情境下之動態保護。顯而易見的,如果是使用reactive方式的保護機制,將使得使用者做換手時之時間延遲增加,甚至當動態資源無法取得時,原來之連線將被迫中斷。因此,在一開始做可存活性路由與波長設定時便有必要為將來可能的移動所需容量做預先保留,一旦使用者移動後便可立即切換至預留頻道,如此最多只需多花費一次可存活性路由與波長之成本。在做法上則是分為兩步驟處理,第一步驟是為此新連線要求建立一個主動路徑樹,此樹在拓樸上為一最小成本反向群播樹;次一步驟則是為此樹保留保護資源。由於保護配置的方式有多種選擇,我們比較了不同的保護機制之效率,並說明如何將群保護應用到此種環境上。 由於控制訊令之負擔可能對保護策略造成效能上的重大影響,因此在本論文的第五章我將針對比較重要的分享式保護策略(包括分段、子路徑與群保護)做控制訊令負擔之分析。由錯誤回報訊息是否會送達來源端來做分類,控制訊令分析包含了來源相關與來源無關的不同方式。我們發展了在來源相關方式下的延遲時間估算演算法,同時也加以分析群保護機制的最差情況訊令複雜度。接下來則是提出了一個回復路徑平衡為基礎的可存活性路由與波長設定演算法,此演算法之最主要精神為在群保護之基礎上期望使得各群中相對於某主要工作路段的保護路段能在時間延遲上大致相等,如此則能獲取在控制訊令之廣播泛流時負載平衡的好處。最後則是提出了一個可在網路各節點執行分散式控制的有限狀態機。 在最後一單元將說明未來及正在進行的研究主題與計劃,包含了將IPv6 單播(anycast)選項與通用多重標籤交換協定(GMPLS)中群組管理功能結合成為Integrated IPoDWDM solution的協定設計,以及考慮爆發式訊務下之系統效能分析。其次是提出新型態之錯誤模型與開發相關之SRWA演算法,同時亦考慮分享風險群組之容錯。最後,則是探討回復資源與回復時間之極小化修復排程中啟發演算法開發與群保護機制之運用等主題。希望經由這些計畫的研究,找出適用於不同網路環境下的容錯架構與協定。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Survivability Protection WDM network

參考文獻


[12] H. Zang, L. Sahasrabuddhe, J. P. Jue, S. Ramamurthy, and B. Mukherjee, “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wavelength-routed WDM networks,” in Proc. IEEE GLOBECOM’99, Rio de Janeiro, Brazil, Dec. 1999, pp. 1428–1432.
[48] V. Anand, S. Chauhan, and C. Qiao, “Sub-path protection: A new framework for optical layer survivability and it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Dept. of Comp. Sci. and Eng., SUNY Buffalo, Tech. Rep. 2002-01, Jan. 2002.
[1] B. Mukherjee, Opt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7.
[3] WDM Forum London, June 1998.
[5] P. E. Green, “Optical networking update,” IEEE J. Select. Areas Commun., vol. 14, June 1996, pp. 764–7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