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93.44
  • 學位論文

威廉•羅伯森與他的歐洲帝國─以《查理五世統治史》為考察對象

Sir William Robertson and his European Empire: An Analy of The History of the Emperor Charles V

指導教授 : 楊肅獻

摘要


蘇格蘭啟蒙運動所關注的課題,至今仍是各個學術領域抱持高度興趣的主題。十八世紀的蘇格蘭與今日的台灣社會之間存有高度的同質性,這種同質性除了源於國族認同外,商業社會的挑戰也是兩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經驗可以提供轉型中的台灣社會許多啟示與省思,這正是蘇格蘭思想家至今仍然引起我們興趣,值得我們討論的原因所在。 本文選擇羅伯森《查理五世統治史》(The History of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Charles V ) 為考察對象的原因正有其獨特的現代意義。首先,羅伯森在蘇格蘭社會與學術界崇高的三重身分,使他得以站在絕對的高度俯瞰蘇格蘭與歐洲知識界。他是十八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蘇格蘭教會的領袖與愛丁堡大學校長。特殊的三重身分彼此交織互相影響,使他成為蘇格蘭社會最具聲望的領袖人物以及「斯文人物」的典型。豐富多元的生活體驗,更是一位歷史學者必備之思想後盾。 其次,羅伯森延續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傳統,於本書討論文明、進步、商業社會與當代國際政治體系的形成,這些課題至今仍是西方學界甚至台灣學界所關注的議題。以商業社會為例,台灣現正處於農業社會轉型為商業社會的關鍵期,因此調和農業文明與商業文明之間的差異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目標。十八世紀的蘇格蘭也面臨著與今日台灣相同的問題,蘇格蘭人也試圖從政治經濟學、道德哲學、自然法學、社會學與歷史學的方式,弭平商業社會的自利心態與傳統美德之間的鴻溝。考察《查理五世統治史》,不僅可以深入理解蘇格蘭啟蒙運動與十八世紀歷史學的內涵,更有助於身處商業社會的現代人省思文明的發展。 本文計分五章考察羅伯森史學與《查理五世統治史》的思想內涵。第一章導論除了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外,更想深入檢討啟蒙運動的兩種研究途徑:傳統的世界主義脈絡與國族的脈絡。其次,本章將介紹啟蒙運動史學的特質,說明啟蒙運動史學未受到後世學者應有的重視之內在因素,並提出羅伯森史學之價值,以利第二章的討論。最後本章將回顧西方學界有關羅伯森的研究,雖然國內所能獲得的資料並不完備,但也足以考察羅伯森史學的諸面向。 第二章談羅伯森的生平活動、史著與史學思想。本文以羅伯森的三種身分為主軸,全面分析其公共角色與寫作生活。論及史學思想,將從人文主義史學與蘇格蘭史學兩個傳統,分析羅伯森史學的歐陸源頭與本土源頭。本章最後分析羅伯森筆下的「帝國」概念,引導其後兩章對歐洲帝國的論述。 第三章的主題是《查理五世統治史》的序言〈歐洲社會的進步〉(A View of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in Europe: A Historical Outline from the Subversion of the Roman Empire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 。本章將針對〈序言〉的四個主題進行分析:一是中世紀的封建政治;二是促成歐洲文明進步的因素;三是在歐洲政治發生基本的轉變後,各國內部權力增強的過程;四是各國外交力量的獲得。這四大主題與《查理五世統治史》的其餘部分有著極強的內在聯繫,如果不對此加以分析,我們幾乎無法理解本書其餘部分的內容。 第四章以羅伯森的政治史書寫為題,分析羅伯森筆下所呈現的歐洲帝國發展與現代歐洲國際政治體系的形成。我將試圖從羅伯森宏觀的敘述中抽繹出三個政治史核心主題,追尋形塑現代歐洲的重要歷史因素。這三大主題分別是:基督教共和國理念、權力平衡 (balance of power) 概念與政策,以及宗教改革與宗教內戰。 第五章結論則總結前面各章所述之論點,期能對以羅伯森為代表的蘇格蘭啟蒙史學提供具有意義的論點。 本文以政治史的分析方法討論〈歐洲社會的進步〉所呈現的歐洲中世紀政治發展,以及《查理五世統治史》所書寫的十六世紀歐洲政治史。我以「羅伯森的中古史觀」爲題討論〈歐洲社會的進步〉所展現的中古史意義。或許有人認為羅伯森的中古史觀並無特出之處,依然將中古視為黑暗與蒙昧的時代,但是我並不認為羅伯森反對中世紀對近代歐洲的貢獻。以封建制度而言,我認為封建制度在歐洲史發展歷程中居於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這個獨特的政治體系雖然源於日耳曼的部族政治,但是其後的發展卻成為近代王權興起的基礎條件。如果不能釐清封建制度的本質,我們將難以掌握查理統治時期列國制度的源頭。所以羅伯森筆下的中世紀與近代之間的關係,是延續多於斷裂。他描寫中世紀,不是單純地敘述歷史,而是有目的地建構其近代歐洲政治史。就這點而論,羅伯森的史觀遠比十八世紀進步。這也是我特別以一個章節獨立討論〈歐洲社會的進步〉的意義所在。 其次,羅伯森承襲蘇格蘭關心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學術傳統,在〈歐洲社會的進步〉中適當地將十八世紀的進步觀融入其中。雖然文明發展的議題直到《美洲史》才被有系統地提出,但是我們已在這篇序言看到了羅伯森的初步努力。〈歐洲社會的進步〉最重要的目的便是追尋社會由蒙昧進步到文明的歷史因素。蒙昧與文明不僅是十八世紀時髦的學術語彙,於今更是學者研究公民人文主義的重要概念。羅伯森的中古史觀一方面代表啟蒙運動的進步主義,另一方面更可將其納入公民人文主義的研究脈絡中,對於公民人文主義研究的復興定有其助益。 《查理五世統治史》則是一部典型的人文史學著作。人文史學的主要內容除了戰爭、英雄人物與城市的政治史外,它還有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特性:即以「當代」的問題為其書寫的主要對象。《查理五世統治史》在羅伯森的史著中具有下列特點:其一、在題目的選擇上,羅伯森學習普魯塔克撰寫《希臘羅馬名人傳》的精神,以偉大君王的故事為歷史題材,這是本書最顯著的人文主義特質。其次,本書的主要內容多為戰爭與政治權力的運作,不僅在選題上,包括書寫內容也相當符合人文主義史學的精神。最後,本書雖以查理五世為主角,但其內容卻涵涉十六世紀歐洲整體的政治發展,這不是查理五世的生平傳記,而是一部宏觀的歐洲政治史鉅構。 本文以《查理五世統治史》為考察對象,主要的關懷也就是人文史學對蘇格蘭史學的影響,在討論本書時,也盡量選擇與羅伯森政治史書寫相關的內容加以論述,以期在讀者心中重新建構羅伯森筆下的歐洲帝國。羅伯森所書寫的歐洲史並非權威的、經典的或是全面性的史學著作,在著重政治史的討論架構下,歐洲史的其他層面因素並沒有被他詳加考察。本文所試圖重構的歐洲帝國,乃是羅伯森政治史書寫中的歐洲帝國,而不是廣及社會、經濟、文化、宗教各歷史層面的歐洲帝國。所以本文討論《查理五世統治史》的部份,乃是選取羅伯森心中最重要的歐洲政治事件作為檢討的對象。因此羅伯森筆下的歐洲帝國是有侷限性的,而我的論述考察也在羅伯森 的書寫架構中完成,而未逾越羅伯森的書寫範疇。 對於關心歐洲政治史的讀者而言,《查理五世統治史》的內容是有趣的。羅伯森以流暢的敘事,依循人文史學的規範,重現了十六世紀豐富多樣的國際政治與外交衝突。閱讀此書不僅能夠享受文學的優雅、史學的生動,更能讓我們思考十八世紀的蘇格蘭人如何看待歐陸歷史,蘇格蘭史家如何將國族認同的問題放置在歐洲的歷史,試圖以宏觀的角度解消大英帝國內部民族與文化的歧異。

參考文獻


MacDonald, Stewart, Ruler, Dynast and Defender of the Faith 1500-58, London: Hodder&Stoughton, 1992.
Rady, Martyn, The Emperor Charles V, London: Longman, 1989.
Collingwood, R. G. 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台北:聯經,1981。
Cassirer, Ernst著,李日章譯,《啟蒙運動的哲學》台北:聯經,民73。
Tocqueville, Alexis de著,馮棠譯,《舊制度與大革命》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