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73.125
  • 學位論文

蘇軾和陶詩的文化詮釋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Su Shi's Poems Harmonizing Rhymes with Tao Yuanming’s

指導教授 : 劉少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東坡的和陶詩所體現的詩人的生活世界及其行動,如何發現新的文學意象與人格典範,透過「唱和」這樣的詩歌形式的中介,置換、擴充、或者添加意義,呼應著當代政治、思想、學術與文化中共同的生命課題,從而形成彼此互證的文本群組,將這些文本並置,可以發現其間彼此對話和影響的關係網路,這種關係網路不僅僅存在在當代的文人群體之間,東坡和陶詩的特殊性更在於,「追和」這樣的文學行動還連結起從東晉陶淵明以降,歷史上對於陶淵明的理解和詮釋,進而回應東坡自己所在世界的時代課題,最後成為一種具體的生命實踐。 本文分成四個主要章節,前有緒論,後有結論和餘論。緒論從蘇轍的一篇書序談起,從中掘發問題意識,並且揭示全文的結構。第一章〈形式〉首先探索從六朝到北宋陶淵明接受史中,擬陶、效陶與和陶這三種詩歌體裁的發展過程,說明東坡和陶詩在形式上的繼承與創新,並且進一步討論作為文學行動的和與不和,其中可能蘊藏的詮釋空間。 第二章到第四章,一方面沿著東坡和陶的時序發展,一方面做主題式的討論。第二章〈飲酒〉從揚州時期第一組和陶詩,即和陶飲酒詩二十首組詩,探討東坡的閒適詩學。白居易效陶詩的「閒」表現出,因被排除於政治核心之外,而無可奈何的「閒人」心境,東坡詩裡的「閑」超越了這種狹隘的「暫閑」,揭示出「長閑」的價值,和陶飲酒詩序所謂「適有餘」正是意圖體現這種心境,將陶淵明正式納入其閒適詩學的譜系中。然而和陶飲酒詩的閒適尚且擺盪在仕隱的兩端,只是一種「偶得」的「酒中趣」,經歷惠州和儋州時期的止酒與空杯,所謂「空杯亦長持」、「少飲得徑醉」、「得酒未舉杯」才真正超越了「酒」的物質性,而昇華為一種哲思化的酒境,與東坡對於陶淵明無絃琴故事的彼此辯證,從空而無,共同體現出「真」與「達」的自由意志,以及莊禪合一的修養境界。 第三章〈歸園〉從惠州時期的〈歸園田居〉組詩談起,探索東坡具體的買田活動到心靈故鄉的安頓。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故鄉話語」,強調東坡文學中「故鄉」這個概念的發展和轉化,從早期詩歌中與蘇轍有夜雨對床之約的眉山老家,到謫居黃州開始經營東坡與雪堂,再到元祐年間的宜興買田以及惠州時期的三度移居,「故鄉」的內涵從原生家庭變成讓子孫得以安居的產業,這是第一層轉化;爾後歷經惠州與儋州的生活,意識到現實世界的空間侷限,東坡和陶讀山海經組詩,藉由閱讀葛洪的《抱朴子》,展開一次追尋仙鄉的案上仙游,然而這場遊歷的結局卻是仙鄉不可期,東坡意識到自己仍舊得歸返人間,這是第二層轉化。東坡文學的故鄉話語最後總結在和陶桃花源詩,他找到了精神寄託的故鄉仇池,這是一個真實的地理空間,但東坡卻從未親身遊歷過,仇池成為他的桃花源,一方面來自於東坡素日讀書的印象,一方面也折射了鑑賞奇石的藝術品味,落實在人間世的桃花源,成為東坡最後的精神故鄉,這是第三層轉化。 第四章〈隱逸〉,是繼承第三章〈歸園〉,探討東坡的精神故鄉建構完成之後,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時命」與「寓跡」。首先從東坡晚年的《東坡三傳》切入,與和陶形影神詩互證,揭示東坡的時命思想最重要的特色,在於無思隨順,故而能夠包容萬物分殊的境界,是一種企圖融通三教的超越境界,落實於現實人間事務,於內是家庭倫理的互動,於外是民生百姓的關懷,以和陶詩來傳達勸農、勸學的教化用心,顯示東坡對於陶淵明的理解,並非僅止於退居園田的隱逸詩人而已,陶詩建立於人境之中的生活實踐,以及聖人之道的心嚮往之,無疑也是東坡師範的人格內涵之一。 另外,〈餘論〉從人境的寓跡延伸,略論蘇轍與蘇門的繼和詩,這些詩作幾乎都與東坡原作同時完成,與東坡和陶詩具有互文關係,一方面可以補充其內涵,一方面則體現出「唱和」這種文學活動的特質,無論是蘇轍,抑或晁補之、張文潛等,皆以其自身的生命歷程與蘇詩對話,也就是說,如果忽略這些繼和詩,我們對於東坡和陶詩的理解,必將有所欠缺。

關鍵字

蘇軾 和陶詩 文化詮釋 飲酒 歸園 隱逸 蘇門

參考文獻


李宗定:〈葛洪《抱朴子內篇》與魏晉玄學──「神仙是否可學致」與「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受命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 期(2008 年3 月),頁165-192。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蕭玫:〈從〈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一語論周敦頤援佛入儒之文學轉化〉,《宗教哲學》第56期(2011年6月),頁113-144。
劉述先:〈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之形成〉,《台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第四節「時中觀念」,頁10-12。
李貞慧:〈典範、對位、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清華學報》新36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427-463。

被引用紀錄


劉宜欣(2017)。蘇軾如何提升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552
王思齊(2017)。生命定位與自覺書寫──蘇軾《和陶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401201816101941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