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59.150
  • 學位論文

職業傷害勞工主要復工因子探討

The Impact factors on Return to Work in Workers After Occupational Injury

指導教授 : 郭育良
共同指導教授 : 陳保中
本文將於2025/05/09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摘要


背景: 在台灣2014年,因為職業傷害而接受醫療補助的人中,有超過30000人住院,職業傷害是意外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職業傷害可能嚴重損害工作能力,導致缺席工作崗位或甚至不被雇用。目前台灣鮮少研究探討職業傷害勞工之復工需求,希望了解促進復工重要影響因子,以發展促進職傷後的勞工復工的策略。 目的:本研究承續過去職傷後精神疾患及復工之研究結果,另依據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為架構,分析各個會影響復工面向的危險因子,找出最重要影響復工的危險因子,並比較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與心理模式(Psychological model)對於未復工的預測能力的差別。 方法:本研究以勞工保險局在2009年02月01日至08月31日因職業傷害住院超過3 天以上且有申請勞工保險職業傷害給付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為縱貫式研究,於研究對象發生職業傷害後第3個月及第12個月寄發問卷給受試者填寫。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傷害處理狀況:受傷後受雇情形、公司處理職業傷害態度、取得職災補助容易程度、受傷後最需要的協助、與最大的壓力源;身體受傷狀況:受傷嚴重程度、住院天數、受傷後失去意識時間、受傷是否影響身體外觀、以及受傷類型;復工情形:受傷後多久工作、是否有進行復工評估、是否繼續在原公司工作、工作能力恢復狀況、受傷部位是否復發、是否再發生新的職業傷害、薪資狀況。本研究復工的定義為有曾經復工一次者,皆算是復工。 結果:共有 2001份問卷完成填答,回覆率為45.4%。但其中有34份為重覆填答,因此刪除。有8筆同名字但無法從資料中分辨是否為同人,故此8筆資料皆刪除。此外,有10筆問卷填答資料不完整,故刪除。因此在勞工受傷後滿三個月的研究樣本數收入1949人。在受傷後十二個月,已經復工者有1295人(66.4%),未復工者有222人(11.4%),不確知其復工狀態者有432人(22.2%)。心理模式方面,本研究發現在女性較男性容易復工,年紀較大者較不易復工,教育程度較低較不容易復工,職傷後身體外觀有明顯嚴重缺陷者比起不嚴重者較不容易復工,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BSRS-50) 綜合嚴重度指數分數 70分以上者較不容易復工,總住院天數較多天者不易復工,以上皆呈現顯著意義。而婚姻狀態未成統計上顯著意義。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方面,本研究發現女性較男性容易復工,年紀較大者較不易復工,教育程度較低較不容易復工,職傷後身體外觀有明顯嚴重缺陷者比起不嚴重者較不容易復工,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BSRS-50) 綜合嚴重度指數分數 70分以上者較不容易復工,總住院天數較多天者不易復工,受傷部位比起遠端上肢,頭臉部受傷較容易復工,但遠端下肢及神經系統損傷(腦/脊髓)比起遠端上肢受傷較不容易復工,職傷者收入佔家用總收入比較低者不容易復工,以上皆呈現顯著意義。而婚姻狀態未成統計上顯著意義。比較心理模式因子及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因子的曲線下面積,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因子較心理模式因子高了0.015,但兩者的AUC差異性P值為0.51,並沒有呈現顯著上的差異。以總住院天數分層分析,探討各因子對復工的差異 (心理模式),發現在總住院天數8天以下者,女性較男性容易復工,年紀較大者較不易復工,教育程度較低者較不容易復工,職傷後身體外觀有明顯嚴重缺陷者比起不嚴重者較不容易復工,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BSRS-50) 綜合嚴重度指數分數大於70分者較不容易復工,以上皆呈現統計上顯著意義。而婚姻狀態未成顯著差異。總住院天數8天或以上者,教育程度、職傷後身體外觀、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此三變項還是為影響勞工職傷後復工的重要因子,皆呈現顯著差異。而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在調整後皆無呈現顯著差異。另外,以總住院天數分層分析,探討各因子對復工的差異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發現總住院天數8天以下者,女性較男性容易復工,年紀較大者較不易復工,教育程度低者不容易復工,職傷後身體外觀有明顯嚴重缺陷者比起不嚴重者較不容易復工,受傷部位,比起遠端上肢,頭臉部受傷較容易復工,但遠端下肢及神經系統損傷(腦/脊髓)比起遠端上肢受傷較不容易復工,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BSRS-50) 綜合嚴重度指數分數大於70分者較不容易復工,以上皆呈統計上顯著意義。職傷者收入佔家用總收入比,婚姻狀態,皆未成顯著差異。另外,總住院天數8天或以上者,教育程度低者不容易復工,職傷後身體外觀有明顯嚴重缺陷者比起不嚴重者較不容易復工,比起遠端上肢,頭臉部受傷較容易復工,但遠端下肢及神經系統損傷(腦/脊髓)比起遠端上肢受傷較不容易復工,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BSRS-50) 綜合嚴重度指數分數大於70者較不容易復工,以上皆呈統計上顯著意義。而性別、年齡、職傷者收入佔家用總收入比、婚姻狀態在調整後皆無呈現顯著差異。以神經系統損傷與否分層分析,探討各因子對復工的差異 (心理模式),發現在非神經系統損傷者,女性較男性容易復工,年紀較大者較不易復工,教育程度低者不易復工,職傷後身體外觀有明顯嚴重缺陷者比起不嚴重者較不容易復工,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BSRS-50) 綜合嚴重度指數分數大於70者較不容易復工,總住院天數較多者不易復工,以上皆呈現統計上顯著意義。而婚姻狀態未成顯著差異。在神經系統損傷者,唯有職傷後身體外觀有缺陷者,此變項還是為影響勞工職傷後復工的重要因子,呈現顯著差異。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總住院天數、婚姻狀態在調整後皆無呈現顯著差異。以神經系統損傷與否分層分析,探討各因子對復工的差異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發現非神經系統損傷者,女性較男性容易復工,年紀較大者較不易復工,教育程度較低者不易復工,職傷後身體外觀有明顯嚴重缺陷者比起不嚴重者較不容易復工,受傷部位,比起遠端上肢,頭臉部及軀幹受傷較容易復工,但遠端下肢比起遠端上肢受傷較不容易復工,住院總天數較多者不易復工,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BSRS-50) 綜合嚴重度指數分數大於70分者較不容易復工,以上皆呈現統計上顯著差異。而職傷者收入佔家用總收入比及婚姻狀態皆未成顯著意義。神經系統損傷者,在職傷後身體外觀有明顯嚴重缺陷者比起不嚴重者較不容易復工,受傷部位,比起遠端上肢, 近端下肢及遠端下肢受傷較不容易復工,以上皆呈現統計上顯著差異。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總住院天數、簡式精神症狀自陳量表、職傷者收入佔家用總收入比、婚姻狀態在調整後皆無呈現顯著意義。 結論: 本研究試著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探討預測職傷之後復工與復工的機率。研究結果顯示人口學,職傷部位,心理和經濟因子對於影響復工均為重要的因子。建議未來要介入促進復工必須考慮多個面向,以發展促進職傷後的勞工復工的策略。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disorder among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rescuers involved in an
Switzerland. The Global Occupational Health Network 2003; pp.1-2.
6. Schultz IZ, Stowell AW, Feuerstein M, Gatchel RJ. Models of return to work
7. Fadyl J, McPherson K. Return to work after injury: a review of evidence
Cole D. Preventing disability from work-related low-back pain. Ne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