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51.51
  • 學位論文

羈縻之義:漢宣帝和光武帝的南北匈奴政策

The Rule of Chi-mi: The Han Empire’s Policies towards Split Hsiung-nu in Periods of Emperor Xuan and Emperor Guangwu

指導教授 : 閻鴻中

摘要


漢帝國與匈奴的關係,除了戰爭與「和親」之外,還存在「羈縻」政策。雖然以「羈縻」對待外族的觀念早已存在,但落實為對匈奴的明確政策,是在武帝停止武力征伐匈奴之後。基本上,西漢的宣帝(74 B.C.E~48 B.C.E.在位)、東漢的光武帝(25 C.E~57 C.E.在位)分別是前、後漢以「羈縻」政策對待南、北匈奴的開創者。本文呈現這兩位皇帝如何在具體的政策中實踐並詮釋「羈縻」的原則,探討他們制訂政策的原因、政策表象的多樣性,以及後續的影響和變化。 武帝時期的漢帝國頻繁地征伐匈奴,卻未能使匈奴稱臣。武帝停止攻擊匈奴後,匈奴不斷想要與漢帝國改善關係,但漢帝國沒有積極回應。當匈奴發生天災和內戰時,宣帝決定不再發動戰爭對待匈奴。宣帝時期的漢帝國,在軍事和經濟上都十分強盛,又以遵守信用和道義的方式對待匈奴。當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後,漢帝國成功吸引南匈奴南下稱臣。雖然南匈奴向漢帝國稱臣,但宣帝的「羈縻」政策維護了南匈奴的尊嚴和利益,造就西漢晚期漢帝國與匈奴的和睦局面。另一方面,北匈奴沒有向漢帝國稱臣,宣帝對於北匈奴的「羈縻」是維持使節往來,保留了日後改善關係的可能。但元帝時,漢帝國派出的使者遭到北匈奴殺害,引發消滅北匈奴的戰爭。 匈奴經過新朝時期(9.C.E.-23.C.E.)的壯大和南侵,當東漢光武帝晚期,匈奴又再次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效仿宣帝時期的模式,向漢帝國稱臣。雖然光武帝同樣「羈縻」南匈奴,但具體的政策卻與宣帝不完全相同。筆者認為,這是因為當時的漢帝國在軍事和經濟上比較脆弱,因此比較謹慎地對待南匈奴的稱臣。北匈奴隨後也想要盡快改善與漢帝國的關係,遭光武帝拒絕,但是,光武帝仍透過答覆表現了「羈縻」北匈奴的態度,保留日後改善關係的可能。明帝在位時,北匈奴再次強盛,入侵漢帝國。即使漢帝國與北匈奴通使,入侵的情況也未見改善,最終引發漢帝國對北匈奴的主動出擊。 綜合以上的討論,這段時期「羈縻」匈奴的原則是:漢帝國給予匈奴充分的自由和尊重,不要求匈奴負擔任何義務。匈奴可以自由活動,同時漢帝國也無需處理匈奴的背離疏遠。如果匈奴願意來稱臣,漢帝國會給予適當的幫助。即使不來稱臣,漢帝國也不會出兵攻擊。只有匈奴入侵漢帝國時,漢帝國才會防守和反擊。這段時期的漢帝國一方面與南匈奴保持密切的合作,同時也對北匈奴維持良性的互動。這段經驗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當中國比夷狄強大時,「羈縻」或許有助於解決「中國如何與夷狄相處」的難題。

關鍵字

羈縻 漢宣帝 漢光武帝 南匈奴 北匈奴

參考文獻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傅紹傑註譯,《吳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
荀況撰,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賈誼,《新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