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80.244
  • 學位論文

停車供需實證研究 :以工具變數法分析臺北市路邊停車空間變化對停車行為的影響

Congestion of Parallel Parking: Evidence from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 黃景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針對臺北市路邊停車的供需,探討變動路邊停車空間對於路邊停車需求的影響。根據 DurantonandTurner(2011) 的研究,增加道路長度並無法顯著舒緩行車擁擠的情況,反而因為車流的湧入使汽車行車距離增加。 而本論文則著重於「路邊停車空間的變動對於路邊停車的影響」, 路邊停車同樣具有有開放性與流動性, 探討變動一單位的路邊停車空間 , 會如何影響路邊停車的行為。 我們使用臺北市停車管理處 2006 到 2012 年的汽機車停車供需調查報告為樣本, 將工具變數法應用到具有空間性質的停車供需關係上, 以建物附設的停車格、 捷運站施工、 捷運站轉乘停車格作為路邊停車供給的工具變數 , 使路邊停車的供需變成單向關係 , 去估計一單位路邊停車空間的變動 , 對於實際路邊停車的影響。 根據結果 , 在原本停車程度較為擁擠的交通分區 , 增加一單位合法路邊停車空間對於實際路邊停車會約 2 單位變動的顯著影響 , 同時違規停車數也會增加 ;相對的 , 減少供給的地區此現象則不太明顯。 而若以不同的尖峰時段作為交通分區類型的依據 , 則可以發現在在考量不同分區類型後 , 部分路邊停車空間對於實際路邊停車仍然有正向且大於 1 的影響, 也就是路邊停車數的變動程度超過路邊停車空間供給的變動程度。 這可能暗示在路邊停車空間的供給和需求之間, 也存在類似道路壅塞法則的關係。

並列摘要


We investigate the efect of quantities of parallel parking spaces on quantities of parallel-parking vehicles in Taipei City. Since there may be simultaneous causality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we use instrumental variable model to do the estimations. Te quantity of parallel parking space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quantity of parallel-parking vehicles, especially in the zones which have poor service level of parallel parking. One unit increasing of parallel parking spaces attracts more than one unit of parallel-parking vehicle. Increasing of parallel parking spaces could also lead to growth of illegal-parking vehicles. We fnd a similar result afer controlling the the peak-hour of the zones. We conclude that increased quantity of parallel parking spaces is possible to attract more parallel-parking vehicles and bring about a more congested area for parallel parking.

並列關鍵字

parallel parking On-street parking Parking

參考文獻


劉青峰 (2007), “ 從宏盛帝寶看臺北市建築管理制度 ”, 碩士論文 ,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劉永淳 (2009), “ 台北市住宅區容積獎勵政策之研究 ”, 碩士論文 , 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陳芊灼 (2007), “ 影響使用大眾捷運系統因素之研究 ”, 碩士論文 ,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
賀士麃 (2013), “ 鼓勵建築物增設停車空間使用現況調查之研究 — 以臺北市大安區、 中山區為例 ”, 技術報告 , 桃園創新學報。
Bhat,Chandra R.(1998), “An analysis of travel mode and departure time choice for urban shopping trip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32(6), 361–37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