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54.0
  • 學位論文

社區總體營造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1965-2005

指導教授 : 蕭全政

摘要


文化政策向來為政經社會發展中的一環,文化、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展現有其因果關係。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作為一個國家機關的重要文化政策,必然存在政治權力的運作、經濟結構的轉化,以及民間社會自發性能力等彼此競合的議題。本文擬分三個時點從台灣內外政經環境對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關係的互動與影響,檢視政經社會變遷過程中台灣社會力形成的背景與發展脈絡,以及檢討充滿社運精神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在台灣各地競相實踐十年間,對形塑社區意識與民間社會力量的影響。第二章探討1965年到1986年間,國內外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對社區發展與社會運動的影響,進而分析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關係變遷的過程與特質。第三章主要在探討1987年到1999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的政經背景,及社造策略的特質。首先討論社造與台灣社會力和自主風潮型塑的進程,如何建立社區意識與生命共同體意識;其次將研究先進國家在80年代中期,將文化策略方向轉變對於都市經濟和實質環境再生所具備潛在貢獻的經驗,以探究社區產業對都市經濟的衍生效益和地方發展的助益。第四章,則分析2000年陳水扁政府成立至今,政府為何仍大力支持社區營造計畫,以及游謝兩位閣揆所提出的新故鄉運動、六星計畫對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發展的意涵與影響,最後以社造條例立法的實質意涵,探討社造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意義以及影響。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轉型和策略的在地化、作為的激化和自主化,顯然不可迴避台灣政治和經濟環境的改變。台灣長期以來,政府介入性操作社會議題的現象是可以觀察到的,而資源的分配不公或爭論,也是一直隱沒於政策的快速流動中。以政策引導發展、以權力決定分配、以經濟論斷成效的模式,似乎已經是台灣政策和地方發展的表徵,當然社造政策也是受到相對應的支配作用。本研究階段性的分析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和社造政策的關係,並嘗試發現文化政策和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脈動,希冀找到潛藏的問題和過程中的組織變化和觀念轉變之關鍵。最終目的(第五章)在於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意涵,內涵的轉變,以及對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結構和國家建設的實質意義,並據以提出對於政府未來執行或擬定相關政策時,應有的思維和可有的作為。

並列摘要


Cultural policy has as much relevance to a country’s overall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s culture is part and parcel of its fabrics of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refore, in implement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fficial cultural policy, one should not overlook the relationships of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that may exist between such diverse factors as the oper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pontaneous developments of a civil society. The present thesis proposes to examine these relationship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at three various stages of its recent history. My approach will focus o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power, seeing it as arising from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s described above. As a result of this study, it will be possible to give a fair review of Taiwanese policies in buil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s, to the effect of determining how its motivations of social change and renewal have helped to create the consensus and power base for a civil society.

參考文獻


黃世輝,2003b,〈地域設計與區域活化—日本的地域振興政策〉,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研考會(8月26日)。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遠流。
蕭萬長,2003,〈台灣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http://211.20
文建會,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說明書。
林佳龍,1988,〈從威權侍從改制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

被引用紀錄


張文姜(2010)。哥倆好,一對寶?客家地區之社區營造困境分析- 以新竹縣關西鎮金錦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0.00286
陳勁宇(2013)。社區參與對於都市立面再生效益之研究 -以中壢市老街溪立面整建維護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400148
田瑋(2009)。以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檢視新竹縣政府對地方文化館計畫的實施〔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900174
陳乃郡(2011)。地方文化館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一眷村館舍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11.00245
葉杏柔(2013)。行政與治理之間:從當代文化官僚角色重新看待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3.00087

延伸閱讀